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23年7月31日在武汉举行。全会由省委常委会主持。全会听取和讨论了《湖北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情况的报告》。省委书记王蒙徽作了讲话。
中共湖北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体会议公报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31日17:22 来源: 湖北日报微信
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十二届委员会
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
(2023年7月31日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23年7月31日在武汉举行。出席全会的有省委委员78人,候补省委委员13人。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和部分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列席会议。

全会由省委常委会主持。全会听取和讨论了《湖北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情况的报告》。省委书记王蒙徽作了讲话。

全会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心系长江经济带发展,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战略,多次深入长江沿线考察调研,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先后三次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系统回答了事关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掌舵领航、把脉定向,立下规矩、划定红线,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转折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全会强调,全省上下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将其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进一步增强抓好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意义。必须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必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必须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等重大关系,以科学的方法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全会指出,湖北是长江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是三峡工程库坝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所在地,是长江流域重要水源涵养地和国家重要生态屏障,肩负着确保“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的重大政治责任。近年来,全省上下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结合起来,整体把握、系统领会、一体落实。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统筹谋划,编制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推动共建共治共享,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转化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生动实践。坚持系统施策、标本兼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抓好问题整改,筑牢长江中游生态屏障,全省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荆楚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动能,打造新时代“九州通衢”,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城乡区域和资源环境、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发展武汉、襄阳、宜荆荆三大都市圈,深入实施强县工程,健全协同治理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国土空间布局相适应、相统一。
全会强调,要从新时代长江经济带湖北发展的生动实践中,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的似海深情、如山厚爱,深刻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实践伟力。长江大保护之所以实现历史性转折性变化,湖北之所以能再现水清岸绿、江豚逐浪、麋鹿成群的生态美景,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仅走得通,而且走得好、走得远,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实际行动续写新时代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湖北篇章,不负习近平总书记重托,不负湖北人民期待。
全会强调,要准确把握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要求我们加快转变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路径,由追求规模和速度转变为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要求我们加快推动经济从外源型增长转向内生型发展,在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承担更大责任、发挥更大作用。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我们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同时,我省仍然存在水生态环境风险和水资源保障压力较大、长江黄金水道作用发挥不充分、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任务较重、作为中部地区重要战略支点能级还不够强等薄弱环节和问题。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确把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以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为抓手,充分发挥湖北区位、教育科技人才、产业等优势,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湖北。
全会强调,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关键之年。要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一要坚持系统治理,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加快构建“荆楚安澜”现代水网,完善防洪排涝体系,优化水资源配置。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强化治山理水,加强协同联动,不断提高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推动污染防治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二要守牢长江经济带绿色本底,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加快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十大行动,推动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积极稳妥做好“双碳”工作,有序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加快打造全国碳市场核心枢纽。加强长江文化保护传承,讲好新时代长江故事,让长江优秀历史文化“活起来”。三要以四化同步发展为有效路径,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以五大优势产业的突破性发展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整体提升,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以“用”为导向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推动武汉、襄阳、宜荆荆三大都市圈和武汉新城等重大牵引性、标志性项目早落地早见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强县工程,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四要深化改革创新,完善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以供应链体系建设为抓手,立足供应链、重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新时代“九州通衢”。以创新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为重点,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以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为载体,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会强调,要加强涉长江经济带发展问题整改工作,对需要长期整改或存在普遍性、反复性的问题,一并建立台账,一体整改落实。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扛起问题整改的第一责任,从讲政治的高度抓好落实,确保如期销号。各地各部门要举一反三、以点带面,从体制机制上破解难题,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攻坚克难,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推动整改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全会号召,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扎实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荆楚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闻链接】
【聚焦中共湖北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为了一江清水浩荡东流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30日18:29 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弦 通讯员 李斌 实习生 周静怡
7月以来,兴山县南阳镇白竹村村民周代全总觉得自家蜂箱不太对劲,不仅蜂蜜变少了,箱子上还布满了被啃噬的痕迹。他打开监控一看,原来,每到深夜,总有一头亚洲黑熊来吃蜂蜜。
“环境变好了,才有‘熊大’来。”蜂蜜被偷吃,周代全却十分开心。
兴山,三峡库区重要的生态屏障,长江一级支流香溪河流域面积覆盖该县90%的国土。多年来,兴山全县将香溪河流域综合治理摆在突出位置,确保一河清水汇峡江。

经过多年的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兴山县香溪河两岸得以实现“听得见水声,看得到水面,观得到水景”。(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 通讯员 邹远景 乔长娇 摄)
作为长江干线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湖北坚决扛起生态大省政治责任,积极推进沿江化工“关改搬转”,坚决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奋力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连续4年来,湖北长江干流出境水质始终保持二类水质。
规划先行绘就一江绿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5次考察湖北,饱含长江情怀。
“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我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
声声嘱托,把脉定航,擘画蓝图。
荆楚大地,知重而担,奋力前行。
湖北是生态大省,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国家重要生态屏障,既肩负着确保“一江清水东流、一库清水北送”的重要使命,更承担着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光荣责任。

4月19日,被平流雾妆点的长江宜昌城区段碧波荡漾,美不胜收。(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 摄)
规划先行,一张蓝图绘到底。
在沿江省市中,我省率先编制《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总体规划》,从源头上立起生态优先的“规矩”。2023年,我省印发《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划定水安全、水环境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四类底线,全省划分为长江干流流域、汉江流域、清江流域3个一级流域和16个二级流域片区,明确管控规则和治理要求。
法护母亲河,最强“绿盾”助力。
2021年3月1日,我国首部流域法——《长江保护法》实施,整合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变 “九龙治水”为“一龙管江”,长江流域发展进入3.0时代。《湖北省清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20多部省级地方性法规接连颁布。
重拳出击,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接连打响。
2018年,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打响”。沿江1公里范围内,118家化工企业全部“关改搬转”,实现“搬新、搬高、搬绿、搬强”。全省长江干线取缔非法码头1211个,腾退岸线149.8公里,生态复绿856万平方米;积极推进湖北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现长江跨市界及一级支流河口断面考核全覆盖。

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龙潭坪,三峡水库水位从春季的175米消落至145米后,形成了垂直高差30米的消落带区域,这些消落带在水退之后自然复绿,生机盎然。(视界网 黄善军 摄)
今年,我省部署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旨在以小流域为单元,探索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径和模式。
5年来,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空气质量明显好转,2022年13个国家考核城市PM2.5浓度均值较2017年下降26.5%,优良天数较2017年增加136天;
水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2022年省控断面劣五类水体全部消除,国控断面优良比例较2017年提升11.7个百分点;
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安全可控,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长江禁渔让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向好
“过去靠捕鱼捞虾,起早贪黑。现在上了岸,只要勤劳肯吃苦,一样能养活全家。”在当地政府支持下,蕲春县退捕渔民王文权一家用多年攒下的积蓄,开了一家铝合金厂,还聘请8名退捕渔民来厂里务工,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湖北,长江禁渔的主战场之一,在长江沿线禁捕范围最大。随着十年禁渔政策实施,16818艘建档立卡退捕渔船回收拆解,退捕渔民3.1万余人全部洗脚上岸。
禁渔带来的变化,江豚摄影师杨河的镜头知道。

2022年2月9日中午12时许,为营救江豚,长江“黄金航道”停航12分钟。(摄影师 杨河)
今年64岁的杨河,拍摄江豚、守护江豚已接近10个年头。从2019年开始“追豚”至今,杨河为宜昌水域的13头长江江豚拍下了清晰的“登记照”。从江豚受困到恋爱,从捕食到当妈遛娃……杨河的镜头定格了江豚生活栖息以及繁殖等大量珍贵的瞬间,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更充分的科研依据。
“水清了,岸绿了,鱼多了,江豚回来了!这一切真好!”杨河充满欣喜。
长江禁渔两年多来,随着各项保护措施协同推进,水生生物资源和多样性均呈现恢复向好态势。农业农村部发布的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公报显示,2022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监测到鱼类193种,比2020年的168种增加了25种,多数经济鱼类的平均个体重量普遍增幅为15%至30%。

5月20日,江豚在宜昌市葛洲坝下游水域逐浪嬉戏。(视界网 郑家裕 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珍贵物种长江江豚数量从2017年的1012头,增长到2022年的1249头,实现历史性回升。长江湖北段的多个水域,人们总能看到江豚跃出水面、追逐嬉戏的美景。
眼下,生态环境部门正在不断提升监测水平与技术,进而科学反映全省水生态环境质量。“依托279个省控地表水监测点位,我省全面开展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总工程师程继雄介绍,水生态监测不仅涵盖水环境质量数据,还包括水体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生存状况,助推“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美丽湖北建设。
绿意浸润荆楚大地
7月8日至9日,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在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举行。
此次论坛上,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受邀分享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我们依托丰富的茶叶、高山、森林资源,构建了‘茶文旅’融合和‘林药蜂’立体经济发展模式。”五峰县县长覃业成介绍,五峰县相继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和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五峰县城边的青岗岭生态茶园,云雾缭绕,宛如仙境。(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 摄)
五峰经验闪耀全国的背后,是湖北持之以恒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
截至目前,我省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6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7个,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水平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碳市场“指挥棒”,带来绿色新风扑面。

围绕碳市场体系建设,湖北高质量服务全国碳市场,建成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截至6月30日,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2.38亿吨,总成交额109.12亿元,注册登记系统保持零中断;同时,湖北碳市场配额二级市场累计成交3.65亿吨,成交额88.31亿元,在全国试点碳市场中保持领先水平。2016年至2022年,全省单位GDP碳排放累计下降23.9%,单位GDP碳排放、人均碳排放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绿色发展方式,惠及千万普通百姓。
全省首批近零碳试点社区——恩施州恩施市白杨坪镇洞下槽村,在回乡能人的带领下,呈现出一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村野风景。眼下,洞下槽村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加工体验、乡村旅游等产业,建设绿色茶叶基地1.1万亩,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68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0万元。去年,洞下槽村产值过亿元。
绿色生活方式,更成为人们的不懈追求。

近年来,鄂州市不断加大对梁子湖的保护力度,实施“十年禁渔”,湖区鸟类由原来35种已上升到52种。(视界网 方仲华 摄)
细数梁子湖区东沟镇大桥村的变化,村党支部副书记舒成感慨万千:“上世纪80年代,大桥村有3个煤矿,如今取而代之的是樱花、桂花、茶花、茶梅等各类苗木。我的父辈曾在此挖过煤,当时他们认为煤炭是财富;今天我们在此栽花种树,青山绿水就是财富。”
荆楚大地,统筹保护与发展的绿色根基,愈发坚实。
【聚焦中共湖北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湖北答卷”
2023-07-30 22:00来源: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肖丽琼
奔腾长江水,畅涌新时代。
长江经济带,我国纵深最长、覆盖面最广的黄金经济带。地处长江之“腰”的湖北,在长江经济带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
立足新发展阶段,湖北将新发展理念落实到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让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产业“含新量”“含绿量”不断提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更强、效率更高、质量更好。
创新成为第一动力
扣紧产业创新重要一环


光谷高新大道科创大走廊活力奔涌,成为武汉都市圈打造科技创新的新高地。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7月23日,湖北省车规级芯片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2023年第一次大会在武汉举行。成立一年的创新联合体在关键核心技术掌控方面逐步“挂果”:3款国内空白车规级芯片首次流片、国内首款基于RISC-V指令集架构车规级MCU芯片完成设计,产出发明专利及集成电路布图50余项,起草车规级芯片团体标准1项,摘得湖北省高价值专利金奖2项、银奖多项。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湖北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进求“新”的一个缩影。
——科技创新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湖北创造”在全国、全球打下烙印。
全球首创“稻米造血”产业化基地在汉投产,人血清白蛋白这种“黄金救命药”有望打破进口依赖;全国首台核心部件100%国产化的高端晶圆激光切割设备在汉下线,攻克半导体激光设备领域多项中国第一;华科团队造出全球最快的光场摄像机,每秒256万亿帧拍照帧率,有望让激光精密加工设备长出一只“眼睛”。


位于武汉新城的华工科技智能装备产业园(葛店园区),在国内最大的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机产线上,工作人员正加紧组装、调试订单设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通讯员 俞智君 摄)
——制度创新稳步推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保障。
上线“光谷数字人才卡”,创新“赛马制”科研攻关,探索推出“首贷担”助企纾困……过去一年,在湖北自贸区这片试验田上,制度创新硕果累累,13项改革试点经验在省内复制推广,28个实践案例供全省学习借鉴,全国、全省首创率80%。
——文化创新精彩纷呈,让荆楚文化精彩“出圈”。
一支栩栩如生的文创雪糕,一个逗趣呆萌的文创玩偶,一段创意十足的短视频……一系列以湖北省博物馆、黄鹤楼等为元素的文化创意精品不断涌现,已然成为湖北“出圈”的利器,吸引全国各地海量游客竞相打卡。
敢为天下先,敢为天下新。
长江经济带,亦是产业创新带。作为长江经济带承东接西的枢纽,“敢为天下先”的湖北,成为产业链条环环相扣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长江中游城市群聚力打造基于创新资源、产业优势和实际需求的协同创新共同体。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创新联盟已有2200余家科技服务机构入驻,累计促成科技服务交易327笔、交易额达1.21亿元。
协调成为内生特点
多极支撑画上精彩一笔


宜荆荆都市圈成为继武汉都市圈后,湖北第二个经济总量跨越万亿的都市圈。(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 摄)
列车飞驰,最快34分钟从荆州抵达宜昌;二广高速连接,驾车80分钟从荆州抵达荆门……在湖北中西部,2022年宜荆荆经济总量跨越万亿元,达10712.26亿元,成为继武汉都市圈后,湖北第二个经济总量跨越万亿的都市圈。
宜荆荆都市圈首次突破万亿大关,是湖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多极支撑的“荆”彩之笔。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十根手指弹钢琴,方能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
区域发展协调了,高质量发展潜力更大,格局更宽。
今年4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实施意见》,对实施三大都市圈建设行动提出明确目标:到2025年,三大都市圈引领的城镇化格局和区域经济布局基本形成;到2035年,城镇化质量全面提升。
武汉都市圈一体化“加速跑”,襄阳都市圈协同做大汽车“朋友圈”,宜荆荆都市圈抱团发展特色产业。放眼荆楚,从产业到交通,从经济到民生,三大都市圈正在整体协同、融合推进中阔步前行,为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奠定坚实基础。
薄弱环节补齐了,高质量发展韧性更强,后劲更足。
3月28日,上海举行的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上,注册成立仅4天的华纺链与3家全国知名的纺织服装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总签约金额超20亿元。
供应链是经济的血脉。作为纺织服装产业的供应链平台,华纺链将依托我省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优势,打通从“产地一根纱”到“手中一件衣”的整个链条,推动全省纺织服装全产业链资源有效整合和区域协同发展。
眼下,湖北着力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加快建设先行区。在一张底板上统筹规划,构建“一张蓝图”,破解“四化”发展不协调、不同步问题,开启湖北践行中国式现代化、跨越赶超新篇章。
绿色成为普遍形态
铺展“只此新绿”新画卷


宜昌市猇亭区长江灯塔广场,水清岸绿,百舸争流,美不胜收。近年来,宜昌市通过破解化工围江、非法码头治理、岸线复绿等综合措施,长江水更清,岸线更美,整治后的长江岸线已成为宜昌市创建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标杆。(视界网 王耿 摄)
站在宜昌猇亭区长江沿岸,放眼望去,一江碧水绿两岸,近旁约1公里长的沿江景观带,已融入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
作为全国知名的精细磷化工企业,兴发集团园区看不到烟囱林立、罐塔遍布、管道纵横,更没有气味刺鼻、污水横流,取而代之的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
产业园里,江边一块铜铸的圆形地标上,“2018.4.24”几个意义非凡的数字,记录着一场重大转型的开始。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湖北考察的首站就是兴发集团新材料产业园。“把长江生态修复放在首位,保护好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能搞破坏性开发。通过立规矩,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有序发展、高质量发展。”
殷殷嘱托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定向领航。湖北坚持向绿色要创新动力、要转型推力、要产业发展竞争力,为高质量发展装上更多“绿色引擎”。
立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千行百业向“绿”而行。
贷款利率能否优惠,要看企业减污降碳等可持续发展目标完成得好不好。7月26日,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宣布,我省创新开展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截至目前已发放金额1.95亿元,主要挂钩指标包括磷石膏综合利用量、碳减排量、日垃圾处理量、矿山复绿面积等。
华新水泥不断打破自己保持的能效纪录,5年登榜国家发改委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名单;全国首批1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正式发布,谷城县再生钢铁产业集群榜上有名;新增节能建筑面积2.05亿平方米,武汉、宜昌、荆门获批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示范(范例)城市。
一个个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示范性实例,成为湖北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生动写照,不断提升着湖北产业体系的“含新量”“含绿量”。
万里长江飘玉带,大潮奔涌绘宏图。奋进新时代,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发展相统一,黄金经济带上的湖北正在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风帆高悬。
奋力谱写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荆楚篇章
发布时间:2023-08-01 08:29 来源:湖北日报
擦亮绿水青山本底 提高金山银山成色
奋力谱写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荆楚篇章


7月27日傍晚,鸟瞰武汉东湖国家湿地公园。近年来,武汉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将东湖公园建成开放式的生态博物馆。 (朱熙勇 摄)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守护一江碧水,奋力谱写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荆楚篇章……在7月31日召开的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体会议上,“擦亮绿水青山本底、提高金山银山成色”成为高频词。参会同志热议如何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转化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生动实践。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过去五年,武汉一直扎实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部署落实落细,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省委委员、武汉市委副书记、市长程用文在发言中谈到。
据悉,武汉锚定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总体定位,出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湖泊保护等专项规划,不断完善长江大保护制度体系;2016年的52个劣五类湖泊至2021年全部清零,建成总长80公里、总面积830公顷的生态滨水空间。
去年底,武汉记录的鸟类数量比2016年增加87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江豚重现江城。这个超大城市由此成为生态文明的典范,并获赞:“中国有很多城市像武汉一样,同湿地融为一体,生态宜居。”
省委委员、黄石市委副书记、市长吴之凌介绍,黄石由“治”入手,统筹推进治水、治山、治气、治土,确保一江清水东流,坚决守住湖北长江南岸的最后一道防线。
围绕治水,黄石狠抓截污,507个长江入河排污口已完成溯源整治435个;聚焦治山,黄石累计完成露天矿山修复427处,完成率达95%,修复治理总面积8.2万亩。
在治气上,黄石空气改善幅度排名全国第17位;在治土上,完成造林绿化提质2.86万亩,腾退沿江土地5.7万平方米,复绿沿江岸线2782亩。
近年来,荆楚大地牢记嘱托,向绿笃行,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筑牢长江中游生态屏障,生态环境质量发生转折性变化——
接续开展长江大保护标志性战役和高水平保护攻坚提升行动,12480个长江入河排污口累计完成整治10089个,101家省级及以上工业集聚区建成集中污水处理设施。
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2022年,全省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较2016年提升13.3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全面消除;全省国考城市PM2.5浓度较2016年下降30.2%、优良天数比率较2016年提升6.2个百分点;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安全可控。
截至目前,湖北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已连续3年被评为“优秀”等次。
发展方式加快转型
湖北守牢长江经济带绿色本底,坚持把产业绿色转型作为推进长江大保护的治本之策,不断提高金山银山的成色。
猛药去疴,湖北围绕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实行一企一策、清单管理,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完成“关改搬转”452家。
沿江化工之变,折射出生态大省兼顾保护与发展,既腾退生态发展空间,又实现产业蝶变升级的魅力转型。据统计,全省化工产业营收规模由整治前的4641亿元,稳步提升至去年的6863亿元;产业结构上精细化工占比由2016年的不足25%,提升到去年的超过30%。
同时,随着全国首部《磷石膏污染防治条例》地方性法规的出炉,湖北全力破解磷石膏综合治理与利用突出难题。去年,全省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达70.36%,目前已建成9个无害化处理装置,今年底磷石膏无害化处理能力将超过2000万吨。
农业的绿色转型,省供销社党组书记、主任曹松深有体会。“我们正在开展绿色行动,建设绿色供销,用配方肥代替平衡肥,减少10%的化肥用量。”曹松介绍,尤其是化肥生产厂家要做到清洁化生产,目前正在试点使用绿色肥料。
据统计,去年全省化肥施用量262.6万吨、农药用量8.55万吨,分别比2018年减少11.2%、16.8%。
为促进农村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全省利用已建成的18处区域农业废弃物处理中心、200多个粪污处理中心、100多个秸秆处理中心,引入社会资本和市场主体,培育壮大农业生态治理新业态,探索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打好转型升级的主动仗,企业也在持续描绘绿色崛起的新画卷。
“湖北交投集团主动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入到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和交通产业发展之中。”湖北交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卢军介绍,围绕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交投集团加大投资建设力度,打通“断头路”、拓宽“瓶颈路”、畅通“联运路”、构建“绿色路”、建设“智慧路”,立足供应链、重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努力打造新时代“九州通衢”,在长江经济带建设发展中当好“开路先锋”。
湖北联投集团主动担当长江生态大保护的政治责任,结合“三全三商”主业,加大科技创新,大力推进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智能建造、绿色产业发展,不断提升湖北联投产业发展的“含绿量”“含金量”。省委委员、湖北联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俊刚介绍,联投将积极引入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用“绣花”功夫把生态环保理念植入到开发运营之中。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花湖机场毗邻长江,未来将与水运、铁路等形成多式联运,成为我省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的节点工程。”鄂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王玺玮介绍,报告中3次提到鄂州和花湖机场,鄂州依托花湖机场和武汉新城两大省级战略,正努力建设国家和湖北发展大局中的重要节点。
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正在让荆楚大地处处变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家园。
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持续推动老城人口功能疏解、品质提升,鱼梁洲中央生态公园建成开园,在成功入选全国海绵城市的同时,襄阳“三美”乡村建设也不断升级。
瞄准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咸宁主动加强与圈内其他兄弟城市在产业、交通、生态、民生等方面的协同合作,提升城乡共享品质,前瞻性谋划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和功能配置,推动城市整体增值。
在孝感,依托“两湖镶嵌、六水相依、双城相拥”的空间格局,城乡加快协调统筹,县域经济特色化竞相发展,汉川连续3年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孝南区获评“中国生活卫生用纸(品)产业之都”。
眼下的黄冈,正在加快共建武鄂黄黄核心区,随着G347、燕矶长江大桥等硬联通项目加快建设,黄冈—武汉集装箱城际航线实现“天天班”……
如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已成为湖北城乡建设的新愿景。(湖北日报全媒报道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