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校要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聚焦
  • 电子校报
  • 首义光华
    • 学校荣光
    • 教科成果
    • 竞赛获奖
    • 优秀师生
  • 视频新闻
  • 校媒风采
  • 微信
 
学校主页

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校要闻正文详情

热邀传媒专家学者,共话AI赋能新文科——新法学院举办专业建设与实践培养研讨会

更新时间:2023-12-19  浏览量:   来源:发布部门:武昌首义学院     更多

为探讨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新文科专业的建设,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应用型人才,12月17日下午,新闻与文法学院邀请了学界、业界专家齐聚一堂,召开以“AI赋能下的新闻传播一流专业建设与实践培养”为主题的研讨会。会议邀请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学者教授,和新华网、中国网、湖北广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负责人,北京清博数据、镝数科技、神州数码等智能科技企业负责人作为研讨嘉宾。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金鑫出席会议,新闻与文法学院教师及学生参加。
最后一张了

  • 最后一张

为探讨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新文科专业的建设,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应用型人才,12月17日下午,新闻与文法学院邀请了学界、业界专家齐聚一堂,召开以“AI赋能下的新闻传播一流专业建设与实践培养”为主题的研讨会。会议邀请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学者教授,和新华网、中国网、湖北广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负责人,北京清博数据、镝数科技、神州数码等智能科技企业负责人作为研讨嘉宾。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金鑫出席会议,新闻与文法学院教师及学生参加。

会前,网络与新媒体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新法学院实验中心主任郑传洋带领学界、业界代表们参观了我校融媒体实验室、新法学院智慧教学空间以及智能传播工作室,并介绍了我校建设的融媒体报道指挥系统、云直播系统、融合采编运营系统与大数据舆情系统,从微观、中观、宏观层面以及“大传媒业”角度对媒介融合研究进行了讲解。其间,郑传洋向在场人员展示了我校师生发表的优秀新闻以及我校在传媒领域的获奖经历。

开幕式上,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金鑫在致辞中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由衷的感谢,提出此次研讨会旨在实现学界业界联合,共同研讨AI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探索适合应用型人才发展的道路。新法学院院长吕尚彬随后致辞谈到,AI的应用已经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在新的智能技术环境、智能传播行业环境中,高校应尽快找到新传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从而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智能传播人才。

主题报告中,学界代表们对于AI时代下新传专业的发展问题进行分析,并分享了相关实践经验。业内代表以Chat-GPT的实践应用为翘板,分析了AI行业的当下形势与未来发展。华中科技大学传播系主任余红教授提出:“要主动思考AIGC技术背景下的新闻内容生产和传播模式的重构,这同时也要求高校需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对于智能传播时代下的专业困境,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周莉教授提出了相应的突破路径。她认为应该将传统学科学习与网络智能思维相结合,培养“工型人才”。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洪杰文教授强调,在人工智能时代下重塑新闻传播未来,需从内容采集、生产、分发、反馈四方面渗透计数算法。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孙喜杰教授以“AI背景下地方高校传媒类人才培养路径”为主题,分享了黄冈师范学院与地方融媒体合作,推动服务地方的应用创造性人才。

我校湖北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广播电视学、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负责人张萍、杨娟、郑传洋分别介绍了专业发展情况、专业建设特色和未来发展规划,并提出以高层次师资团队来培养学科型交叉人才,同时借助课程改革、学科竞赛、项目实践、校企结合等方式培养全媒体人才,促进我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企业代表分享会上,湖北广播电视协会秘书长徐开元高级记者认为要用融合新兴媒体为传统媒体赋能,以AI新技术躬身入局传播领域。北京清博智能副总裁黄丽媛以生物发展为手段阐述了企业发展过程,同时也指出要主动用AI拓宽视野,寻找商业潜力,营造更高能、更全能、更智能的产业。镝数科技创始人王琼通过AI生成的视频、小品、歌曲,展现了AI在语言方面的创造能力,以及AI使用方面的法律风险、犯罪风险,强调了AIGC时代下的有为、可为、不为。

圆桌会议环节,企业代表们依次对报告内容进行总结与分析,并对AI与网络新媒体如何更好地结合以及下一个十年的深层次AI发展问题进行了讨论。参会人员一致认为,处于AI时代的我们作为个体,需要主动迎合人工智能的发展,此外,校企之间应进行合作,在各种真实的应用场景中探寻AI落地的契机。

闭幕式上,吕尚彬以“代表性、启发性、推动性”九个字概括会议内容。他强调,武昌首义学院未来会继续努力,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赋能我校一流学科建设以及多领域人才培养,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记者 郭瑞琦 于书卉

摄影 魏雪霁 罗飞扬

编辑 丁炜刚 赵颖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2号 邮编:430064 电话:027-88426013 传真:027-88426111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 武昌首义学院 鄂ICP备16000181号

  • 新闻中心首页
  • 学校要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聚焦
  • 电子校报
  • 首义光华
  • 视频新闻
  • 校媒风采
  • 微信
  • 学校首页
  1. 首页
  2. 学校要闻

热邀传媒专家学者,共话AI赋能新文科——新法学院举办专业建设与实践培养研讨会

2023-12-19 10:16:35

  • 研讨会现场
  •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金鑫致欢迎辞
  • 新法学院院长吕尚彬致欢迎辞
  • 新法学院常务副院长余林主持会议
  •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传播系系主任余红教授做主题发言
  •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周莉教授做主题发言
  •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洪杰文教授做主题发言
  •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新法学院广电系系主任张萍做主题分享
  •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新法学院新闻学专业负责人杨娟做主题分享
  • 网络与新媒体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实验与实训中心主任郑传洋做主题分享
  • 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孙喜杰做主题分享
  • 湖北广播电视协会秘书长、高级记者徐开元做主题发言
  • 北京清博智能高级副总裁黄丽媛做主题发言
  • 镝数科技创始人、武汉大学副教授王琼做主题发言
  • 神州数码集团项目总监张昊做讨论发言
  • 参会嘉宾、领导合影
<<< 上一张
下一张 >>>

为探讨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新文科专业的建设,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应用型人才,12月17日下午,新闻与文法学院邀请了学界、业界专家齐聚一堂,召开以“AI赋能下的新闻传播一流专业建设与实践培养”为主题的研讨会。会议邀请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学者教授,和新华网、中国网、湖北广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负责人,北京清博数据、镝数科技、神州数码等智能科技企业负责人作为研讨嘉宾。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金鑫出席会议,新闻与文法学院教师及学生参加。

会前,网络与新媒体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新法学院实验中心主任郑传洋带领学界、业界代表们参观了我校融媒体实验室、新法学院智慧教学空间以及智能传播工作室,并介绍了我校建设的融媒体报道指挥系统、云直播系统、融合采编运营系统与大数据舆情系统,从微观、中观、宏观层面以及“大传媒业”角度对媒介融合研究进行了讲解。其间,郑传洋向在场人员展示了我校师生发表的优秀新闻以及我校在传媒领域的获奖经历。

开幕式上,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金鑫在致辞中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由衷的感谢,提出此次研讨会旨在实现学界业界联合,共同研讨AI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探索适合应用型人才发展的道路。新法学院院长吕尚彬随后致辞谈到,AI的应用已经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在新的智能技术环境、智能传播行业环境中,高校应尽快找到新传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从而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智能传播人才。

主题报告中,学界代表们对于AI时代下新传专业的发展问题进行分析,并分享了相关实践经验。业内代表以Chat-GPT的实践应用为翘板,分析了AI行业的当下形势与未来发展。华中科技大学传播系主任余红教授提出:“要主动思考AIGC技术背景下的新闻内容生产和传播模式的重构,这同时也要求高校需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对于智能传播时代下的专业困境,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周莉教授提出了相应的突破路径。她认为应该将传统学科学习与网络智能思维相结合,培养“工型人才”。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洪杰文教授强调,在人工智能时代下重塑新闻传播未来,需从内容采集、生产、分发、反馈四方面渗透计数算法。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孙喜杰教授以“AI背景下地方高校传媒类人才培养路径”为主题,分享了黄冈师范学院与地方融媒体合作,推动服务地方的应用创造性人才。

我校湖北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广播电视学、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负责人张萍、杨娟、郑传洋分别介绍了专业发展情况、专业建设特色和未来发展规划,并提出以高层次师资团队来培养学科型交叉人才,同时借助课程改革、学科竞赛、项目实践、校企结合等方式培养全媒体人才,促进我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企业代表分享会上,湖北广播电视协会秘书长徐开元高级记者认为要用融合新兴媒体为传统媒体赋能,以AI新技术躬身入局传播领域。北京清博智能副总裁黄丽媛以生物发展为手段阐述了企业发展过程,同时也指出要主动用AI拓宽视野,寻找商业潜力,营造更高能、更全能、更智能的产业。镝数科技创始人王琼通过AI生成的视频、小品、歌曲,展现了AI在语言方面的创造能力,以及AI使用方面的法律风险、犯罪风险,强调了AIGC时代下的有为、可为、不为。

圆桌会议环节,企业代表们依次对报告内容进行总结与分析,并对AI与网络新媒体如何更好地结合以及下一个十年的深层次AI发展问题进行了讨论。参会人员一致认为,处于AI时代的我们作为个体,需要主动迎合人工智能的发展,此外,校企之间应进行合作,在各种真实的应用场景中探寻AI落地的契机。

闭幕式上,吕尚彬以“代表性、启发性、推动性”九个字概括会议内容。他强调,武昌首义学院未来会继续努力,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赋能我校一流学科建设以及多领域人才培养,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记者 郭瑞琦 于书卉

摄影 魏雪霁 罗飞扬

编辑 丁炜刚 赵颖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2号

邮政编码:430064

电话:027-88426013

传真-88426013

鄂icp备16001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