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所有实验室,让梦想更好腾飞
“学校全面开放实验室,为我们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提供了很大助力,让我们能更好地实现梦想。”2025年元旦,由湖北省教育厅宣传中心、湖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共同主办的湖北高校新媒体联盟《百校争流新年新事》大型直播活动中,我校学生主播耿思盈在镜头前向广大网友介绍了学校开放实验室助力学生自主创新实践带来的感悟。
镜头里,机电学院工程训练中心孙琴老师介绍了一年来学生使用开放实验室的情况,“过去一年,学院已有400多名学生参与了1000多学时的开放实践,他们在这里进行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毕业设计等,通过团队协作、技能培训,不断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出了很多优秀成果。”在信科学院视觉感知与智能计算团队实验室,通信工程2101班程子豪面对镜头感慨:“实验室开放时都有老师指导,有问题随时能得到解答,暑期也能照常做实验,这让我们能更安心地做研究。”
为强化实践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知识运用和实践创新能力,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无缝对接行业产业和新技术需求建设66个基础实验室,与行业龙头企合作共建实验室11个,并充分发挥实验室资源优势,鼓励和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开放式实验实践、科研等专业实践活动。2024年,学校在原有开放实验室的基础上,采取课内、课外多样化组织形式推进实验室全面开放,为学生实现梦想搭建更加便利广阔的实践平台。各学院(部)实验中心结合自身情况,针对性落实全面开放制度,实践育人效果明显。为此,记者采访了各学院(部)、基地开放实验室助力学生专业学习、筑梦人生的动人故事,以期通过部分片段的描述为大家带来年末最暖人的心灵悸动。
课堂教学拓展与毕业设计的“练兵场”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我们通过实验室的项目开放,让学生都能利用课外时间来到实验室,对从合同签订到货物运输、报关结算等国际贸易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实战演练。”授课老师杨若愚介绍,这种方式让学生对国际贸易的复杂性和实际操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经管学院实验中心针对老师和学生不同的使用需求实行开放,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效果,也为学生自主实操提供助力。“我的毕业论文是关于三只松鼠盈利能力分析,在实验室里,我可以获取三只松鼠的财务数据,运用课堂上学到的公司盈利能力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会计2001班李盛淇一边在电脑前忙碌一边说道,“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很合理,我可以根据自己的进度安排随时过来。在这里,我把四年的专业知识都融会贯通到毕业设计中了。”而像李盛淇一样,得益于充分利用实验室开放顺利完成毕业的同学还有很多。
在新法学院智能法律实务仿真实验室,一场模拟法庭审判正在紧张进行,这是《出庭律师辩论实务》课程的教学场景,学生们扮演着不同角色,依据所学法律知识激烈辩论。“通过模拟法庭的形式,我们把课堂上学到的各种法律条文、诉讼程序都实际运用起来。在真实场景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快速准确地运用法律知识,分析案件事实,这对我们理解法律课程的内涵帮助太大了。” 扮演法官的法学2021级陈锦业说。
“实验室的开放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实践机会。在智能融合与直播实训室,我们可以进行新闻直播的模拟训练,从直播流程策划到现场主持互动,全方位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实验室开放时间很灵活,既可线上在教务系统预约,也可线下填写表格申请,我们随时都能来实验室进行毕业设计的研究。实验室就是我们的‘练兵场’,让我们能够将想法变成现实。”新闻专业2022级江冉激动地说。
而在嘉鱼教学基地,开放实验室也收效明显,不仅助力学生日常学习实践,也为学生们专升本提供了有效支撑。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备考专升本考试,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开放实验室政策,在课余时间组织教师为学生做好专题辅导和答疑。”腾讯云产业学院余腊老师介绍本学期开放实验室使用情况。
每到专题辅导时间,嘉鱼基地产教融合实验实训基地腾讯云数字实验室总有不少学生前来,他们都想抓住学习的时间,补齐知识短板,争取在专升本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2022级计应(腾讯云特色班)闫姝雪表示:这学期第12周至16周,每周4节专升本备考指导课,班上大多数同学都参加了。之前对《数据结构》课中关于循环单链表和双向链表怎样转换成代码没弄太明白。经过老师细致讲解辅导,同时把后台代码发给我学习,很快我就明白了。
“实验室在课外对学生开放,而且开设针对性的复习备考课,同学们都为此点赞。” 正在备考专升本的2022级计应(腾讯云特色班)张才俊说,这里学习环境很好,既复习巩固了专业知识,更大大提升了备考信心。
科创项目的“活力场”
输入密码,验证指纹,即使夜间师生也能进入实验中心投入项目实践。信科学院实验中心实行24小时开放,最大限度为师生提供了便利。
“实验室24小时开放,对我们来说就像一场及时雨!” 说起实验室全面开放,视觉感知与智能计算团队成员通信工程2101班黄健激动地说,“每当灵感突发时,我们就能立刻奔向实验室,用最新的设备验证想法。在这里,科研不再受时间束缚,每一个瞬间都可能诞生创新的火花。”
信息实验大楼内,视觉感知与智能计算团队实验室总是灯火通明。在该院老师杨威博士带领下,团队成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研难题。2024年,团队成果丰硕。他们撰写并受理10项国家发明专利,在遥感顶级期刊TGRS以及KB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了10篇SCI论文,荣获1项科技成果奖励。与此同时,团队学生将“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大唐杯” 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等各类赛事大奖收入囊中,成为同学们口中那个令人羡慕的科创“加速营”。
获得湖北省第十三届 “挑战杯”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的通信工程2101班段佳感慨道:“和那些来自985、211高校的顶尖团队竞争,压力特别大。但学院实验室开放给了我们太多帮助,从创意产生到产品测试,一路都有它的助力,让我们最终取得了好成绩。”
谈起实验室开放,揽获全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赛国赛一等奖、二等奖等众多大创项目的机械电子工程(专升本)2402班曾保华也十分感激:“学院的实验室先进的机械设备、精密的测量仪器,让我们的设计理念能够迅速转化为实际的产品模型,得以直观地验证和优化。而且,只要我们有需要,实验室就会延迟关闭时间,让我们的项目能够顺利推进。最终能够在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得发明专利,这一切都离不开实验室的支持,让我们真正实现了从理论学习到实际科研成果产出的跨越。”
机电学院常务副院长李硕介绍,学校不断加大硬件投入,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校企联合投入了2000多万元的大型仪器设备,如智能高速五轴加工中心、智能制造产线等高端智能制造装备。这些设备为工业产品设计、逆向工程技术等课程提供了实践平台,年均惠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方向)等专业的3000余名学生,实现了学生课程、实验的全覆盖。
而在艺术设计学院,实验室也是一座创新工坊。学院基于“艺术+技术、设计+服务、创新+创业”的“3+”全创意产业链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人人有方向,人人进团队”的激励机制,构建实验室与工作室相结合的开放运行模式。通过引入专业教师团队,根据实验员专长对实验室进行科学划分,充分激发师生参与热情,打造专属的创意空间,助力实践与创新深度融合。
在传统工艺与创新研究实验室,“凤舞华冠——非遗风冠制作技艺定制服务引领者”项目团队的同学们正精心雕琢着凤冠。团队成员视觉传达设计2102班汪凌云专注地镶嵌着一颗宝石,她告诉记者:“实验室的开放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与现代交融世界的大门。我们花了半年时间,通过雕刻机制作凤冠骨架,再用电动缝纫机和手工缝合绣片,还用到了掐丝珐琅、点翠、辑珠等传统工艺。在这里,我们可以随时使用各种工具和材料,探索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无限可能,让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老布新颜——文创设计点亮手工家纺非遗” 项目组的视觉传达设计2101班王嘉怡也感慨道:“在视觉艺术与数字工艺实验室,肖巍和谌继军老师指导我们利用数字工艺设备,经过3个月的努力,通过实验室数字化排版、智能切割等技术完成了作品加工制作。我们成功将传统手工家纺非遗与现代设计融合,自己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据了解,该院近年来在创新创业方面成绩显著,近50项大创项目立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级20项,近半数项目在实验室实现成果转化。这些项目的成功,不仅是师生努力的结果,更是实验室开放政策下,传统与现代交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生动体现,为学院的科研和大创工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学科竞赛的“助推器”
在外国语学院,记者见到一场无声的 “语言较量”正在人机共译实验室上演。翻译2201班李琴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脑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屏幕上的英文字符如灵动的音符般跳跃。她刚刚荣获全国大学生英语词汇能力大赛全国一等奖和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银奖,此刻正沉浸在模拟翻译场景的练习中。
“实验室就像我第二个图书馆。”李琴兴奋地说:“在这里,我可以使用先进的翻译软件,模拟真实的翻译场景,无论是商务谈判还是作品翻译,都能找到对应的练习模式。备赛期间,我每天都泡在这里,最终才能在大赛中脱颖而出。实验室的开放,给了我充足的时间和资源去准备比赛。”
英语专业2201班陈欣怡也深有感触,她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荣获二等奖。“我在人翻译实训室度过了无数个日夜。这里丰富的专业软件和语料库,让我能进行大量针对性练习。我会模拟不同场景的对话翻译,不断提升自己的反应速度和翻译准确性。每次模拟考试后,我还能通过软件分析自己的薄弱点,有针对性地改进。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很合理,课余时间我都能来,这对我备战比赛帮助太大了。” 她说。
据了解,外国语学院现有8间实验室,目前主要承担大学英语及该院英语专业、翻译专业的教学和实践任务,可实现专业技能授课所需的听、说、读、写、译、考、评等需求,先进的软件系统助力外院学子在学科竞赛里遍地开花。
与此同时,在基础科学部的物理实验室里,通信(专)2201班周乃云和王子豪正对着实验装置冥思苦想。二人在2023年、2024年的大学生物理实验创新设计竞赛中,分别获得省三等奖1项、省一等奖1项、国家三等奖2项的优异成绩。
“刚开始备赛时,我们真的是两眼一抹黑。” 周乃云回忆道,“我们专科生的基础不太好,很多理论知识都一知半解。但是物理实验室开放后,给我们提供了充分的学习机会。这里设备很齐全,我们可以不断尝试,搞清以前不懂的现象和原理。”
王子豪也告诉记者:“备赛过程中,每次来到物理开放实验室,就感觉离成功又近了一步。我们在这里绘图设计装置,先进的器材节省了不少时间。而且通过竞赛,我们学到了太多知识,像物理理论和测量知识,以前觉得很难,现在都能熟练运用了。实验室的开放对我们理工科专业学习的帮助太大了。”
据悉,基科部物理实验室面向全校理工科学生开放,积极开展学生拓展实验、技能测试指导、竞赛支持等。学生们利用物理开放实验室的资源,最终荣获大学生物理实验创新设计大赛国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省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的佳绩。
经管学院实验中心开放实验室也为学生们备战、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提供了有利条件。“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经济管理类多门课程的知识,需要学生平时不断演练。由于比赛在线上举行,并要求有现场监控,开放实验室为比赛创造了良好条件,让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练习,放心参加比赛。” 带领学生获得该赛事省赛一等奖指导老师刘春宇说。
助力就业的“敲门砖”
在城市建设学院智能建造实训基地里,土木工程2001班沈屈良全神贯注地操作着设备,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专注,一场关于砼3D打印技术的探索正在火热进行着。
“自从来到实训基地,我就被这些智能设备深深吸引了。为了掌握砼3D技术,我几乎把所有课余时间都花在了这儿。” 沈屈良说。经过一年努力,他制作出了100余套3D模型,还发表了2篇学术论文,最终凭借此技术成功入职中国水利集团。他感慨不已:“我仿佛看到了未来建筑行业的无限可能,是实训基地开放给了我这个机会,让我凭借一技之长敲开了理想工作的大门。现在在川藏铁路林雅段项目部实验室,我会继续努力,用行动诠释基地给予我的能力和担当!”
该院实验中心主任徐翔宇告诉记者,学院实验室、实训基地全开放,目的就是为了给学生专业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提供最大助益。
而在另一边,土木2101班董高峰熟练地操控着无人机,进行智能测量。他一脸自豪地对记者说:“刚开始接触无人机智能测量技术时,我既好奇又紧张,这可是个有挑战性的任务呢!好在有徐翔宇老师耐心指导,我从最基础的操作学起,一步步掌握了飞行技巧、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仅仅半年时间,我就能在各种复杂环境下运用无人机进行测量啦!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完成学校体育馆区域的建模工作后,我对这项技术的理解更深了,应用能力也更强了,这也让我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有了优势。” 在2024年的秋招中,董高峰凭借在开放实验室里练就的娴熟技能,打破了央企只录用985本科毕业生的惯例,顺利获得了中化集团的offer。
自2021年智能建造实训基地建成以来,学生通过运用砼3D打印设备、无人机、点云采集仪和智能测量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完成了大量的人工智能、数字孪生技术与传统实验项目的交叉融合实训,这些实训项目,将无人机等智能化设备操作、计算机语言编程和专业原理深度融合,对传统的专业实践教学采取寓教于乐、教以致用的思路,进行多元化升级改造,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掌握了行业急需的前沿技术,促进了学生高质量就业。
在信科学院,计科(中软)2103班王义哲也有着自己的故事。他坐在实验室电脑前,专注地进行着网络安全项目的测试。“在学校的时候,实验室就是我提升能力的重要地方。” 王义哲深有感触地说,“这里学习环境好,实验条件完善,氛围也浓厚,让我能全身心投入到项目实践里。而且老师还会现场指导,帮我少走了好多弯路。课余时间实验室也开放,给我提供了充足的学习时间。通过在实验室做项目积累的丰富经验,我顺利通过了鸿蒙高级开发者认证,现在已经成功签约北京安信天行科技有限公司!我们班的同学都能就业,真的离不开实验室的助力呀!”
同班的李展鹏同样心怀感激:“对我来说,实验室的支持贯穿了我的整个学习和就业过程。只要我有时间,就会来实验室进行设计和测试,哪怕是周末,实验室也随时欢迎我。在这里,我不断加强专业学习,提升专业能力,最后才能顺利进入东软集团(武汉)有限公司。在实验室的这段经历,是我学习生涯中最宝贵的财富!”
2023年,机电院开始将智能制造工程训练中心的五轴加工实验面向毕业生课外开放,机制(智能制造方向)1902班毕业生汪银珠说到当时做毕业设计的场景感慨万千。“因为毕业设计和五轴加工课题相关,需要通过学习UG三维建模及编程仿真,上机实操,加工实物。那是第一次接触五轴加工。为尽快掌握相关知识,做毕业设计的那段时间里,不断请教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和工训中心的老师,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五轴加工工艺和UG软件的学习当中,自己也动手操作设备加工实物。”汪银珠说道。经过将近半年的努力,她能够熟练运用UG软件进行建模和编程仿真,最终在求职过中凭借在工训中心掌握的五轴加工知识和软件技能,在众多应聘者中脱引而出,成功入职杭州一家制造企业。她感慨道:“是工训中心给了我这个机会,让我凭借一技之长敲开了理想工作的大门。
机电院常务副院长李硕告诉记者,汪银珠的例子只是一个缩影,智能制造工程训练中心在同类高校中具有先进水平,中心的全面开放为广大学生进行专业实操和创新实践提供了巨大便利,学生在课外充分利用这里的先进设备,在老师指导下不断深化培养行业企业急需的专业实践创新能力,极有利于实现高质量就业,创造更加美好的人生。
谈到开放实验室实施一年来的工作成效,学校实验室管理中心主任杨应平表示,全面开放实验室是为了给学生搭建实践与创新的优质平台,满足学生多元学习需求,助力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操本领,让知识在实操中融会贯通,培育契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相较于上一学年,本学年度实验室开放学时提高24.8%,服务学生人次增加71.2%。下一步,学校将持续扩大开放规模,建设优质开放内容,优化开放管理机制,借助数字化手段提升预约、使用等环节的便利性与规范性。同时,拓展实验室功能,强化与社会各界合作,让实验室开放成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有力支撑,持续书写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篇章。
记者 丁炜刚 赵颖 张璐 王雅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