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校要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聚焦
  • 电子校报
  • 首义光华
    • 学校荣光
    • 教科成果
    • 竞赛获奖
    • 优秀师生
  • 视频新闻
  • 校媒风采
  • 微信
 
学校主页

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校要闻正文详情

新法院:用“一核四圈五维”,夯实立体化思政教育体系

更新时间:2025-02-28  浏览量:   来源:发布部门:武昌首义学院     更多

“那一刻我在心里感谢坚持到底的自己,也非常感谢一路陪我走来的学院和老师们。”一路走来,最终能够在全国总决赛获奖,鲁婉莹无比感慨,“是学院的思政化课程教育一步步引导着我正视自己、规划自己,为我的职业规划保驾护航。”
最后一张了

  • 最后一张

“那一刻我在心里感谢坚持到底的自己,也非常感谢一路陪我走来的学院和老师们。”一路走来,最终能够在全国总决赛获奖,鲁婉莹无比感慨,“是学院的思政化课程教育一步步引导着我正视自己、规划自己,为我的职业规划保驾护航。”

在全国首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新闻与文法学院(以下简称新法学院)选手、2021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鲁婉莹一路过关斩将,一举拿下就业赛道湖北省金奖和全国铜奖的好成绩,且是湖北省高教组就业赛道入围大赛总决赛并获奖的唯一民办院校选手。

近年来,该院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落实“课程思政”及“三全育人”的核心理念,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教育以及中国语言文化自信教育,设计和实施“四圈层、五维度”的思政工作模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渗透式思政教育体系。

凝心铸魂 课程思政有深度

“唔系广东人啊”“我求是荆州滴”“阿达西,曼是新疆嘚”……在汉语言专业现代汉语的课堂上,时常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们争相走上讲台,大方地展示着自己家乡的方言、文化和习俗:从帕米尔高原到曾母暗沙,从优秀传统文化到红色革命印记,同学们无不慨叹国土之辽阔、感念文化之深厚。该课程负责人徐娟老师表示:“既要学贯东西,又要融合古今,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专业思政课堂,是专业长期保留的课堂思政项目。”

长期以来,新法学院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主阵地,抓好“人人”思政能力,深耕“门门”环节场域提升,打造“精品”培育体系,用一系列富有成效的举措确保思政教育的有效实施与深入发展,形成“人人讲思政、门门有思政、思政有精品”的工作格局。

新法学院积极倡导“人人讲思政”的工作作风,鼓励全体教师都成为思政教育的传播者与践行者。广播电视学学科专业带头人曾毅老师谈到,“课课讲思政、时时有思辨”的教学模式,早已在学院蔚然成风。目前,教师们通过主旋律影片的引用、社会热点事件的透析耦合专业教育的范例屡见不鲜。进一步深化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推动专业课堂与思政融合发展走深走实,是学院打造“大思政课堂”一以贯之的工作思路。

知行合一  二课实践有广度

“此次旁听不仅让我们体验了司法审判的庄严与公正,更是一堂鲜活直观的‘法学实践课’!”在法学专业刘洋老师的带领下,该专业同学们共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社会公开课”:旁听洪山区人民法院的一起民间借贷合同纠纷案的庭审。在该起案件中,原告称与被告存在借贷纠纷,被告未履约还款且催告无果,故提起诉讼维权。

如何让学生们在专业实践中,建立起正确的职业观念与事业精神,这是许多教师在扩展二课实践时都思考过的一个问题。对此问题,刘洋老师的回答是:“用思政赋能专业实践,让正确的价值观念为专业发展保驾护航。”在本次庭审观摩中,同学们亲身感受到了法律职业的使命与责任,不少同学表示,这种“零距离”感受法律威严、“沉浸式”体验法治教育的思政专业实践给了他们不小的触动。不管是审判长的公正司法,还是律师的专业素养,都坚定了自己从事法律职业的信心。

事实上,刘洋老师的做法在新法学院并不是个例。该院始终坚持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实践圈,广泛开展以思政主题为核心的社会实践、文体活动、志愿服务等各类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体验并践行课程思政所学,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看,这是关于‘武昌首义精神’的红色文创哎!”“哇,他们的团队居然去了湖北、湖南、云南、江苏……一共九个省份开展宣讲!”观展的同学们不时发出赞叹。这是新法学院与艺术学院联合举办的“社会实践思政大课堂联合展出”时的一幕。

展览上展示了新法学院“烛光”宣讲团、“乡村瞭望”志愿服务队、“青春筑梦”实践队等多个入选了国家级队伍的实践事迹。这里的故事,有用脚步丈量大地、用青春铸造华章的铿锵有力,也有用专业助农扶贫、用镜头写就振兴的乡土情深。

2024年暑期,青春筑梦实践队赶赴“王阳明心学之地”——贵州省修文县开展乡村振兴相关工作,在当地组织了主题宣讲、文化振兴、宣传拍摄等活动,获得多家媒体争相报道。其中,由中国教育在线、极目新闻等媒体联合报道的《武汉高校学生为乡村拍摄“最美宣传片”》网络累计浏览量已经达到1万+。团队指导老师、学院分团委书记李珺说:“思政的课程并不难开展,难的是如何将思政讲到学生心里去,让学生学到深处、用到实处。”

在该院思政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走基层、承红魂、观国情”已成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润物无声 文化浸润有温度

新法学院提出了创建“学习型学院、创新型学院”的学院文化理念,倡导师生全员以创新为引领采取“下沉机制”,让思政与科研活动不再局限于象牙塔之内,而是深入到一线,与日常教学活动紧密结合。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2024年9月29日晚,伴随着悠扬的开场旋律,影片《我和我的祖国》在成学楼106报告厅如期放映。

这是新法学院和湖北省电影公益项目暨共建长江校园思政影视教育基地共同承办的首映礼。来自全院的领导、老师,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以及学生骨干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这一隆重时刻。

“这些先辈们的革命事迹,共同组成了以爱国、团结、首创、实干、拼搏、坚韧为代表的武昌首义革命精神……”“楚文化以文化人、以文会友、以文辅政,637万荆州儿女秉承楚地‘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以燃烧、沸腾、奔跑之姿,齐心聚力接续打好‘四大会战’……”

在晚点名教室里,在学院讲座中,在专业课堂上,随处可见新法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习会的同学们进行主题宣讲的身影。“以文化人、文化育人是我们思政育人的一贯举措”,该院党总支副书记、青马会指导老师吴菁说,“今年,我们的宣讲团队还入选了全国大学生‘遵义精神’文化宣讲团。”

在学术文化浸润层面,新法学院依托首义精神,开办“尚武桥1号名家学术讲坛”等多种特色化学术活动与研讨会,营造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建立完善的学习支持系统,提供开放的学习资源、丰富的培训机会,确保学院内的每一位成员都能够获得持续学习的机会,以此形成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文化,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浸润生态。

破竹建瓴 生涯发展有高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高校“要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和机制模式,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不断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思政教育更要贯穿学生的发展始终,保证产教融合“时时有思政”、生涯规划“样样含思政”,让思政教育成为引领课改、规划发展的指南针。

“杨成学长太厉害了,我一定要向他学习!”“我现在可是创梦天地的新媒体运营实习生,每周要去线下实习三次呢!”湖北创梦天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党建文化建设、基层创新赋能的文化传播公司,由新法学院新闻专业毕业生杨成、姚金等人联合创办,曾为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湖北省水利厅等多个党政机关提供党务品牌建设工作服务。

新法学院与湖北创梦天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建校企合作品牌,共建校企党建基地,共同培养了多位政治立场坚定、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基层情怀深厚的党建工作人才,将思政教育理念贯穿学生生涯发展始终。

在此基础上,该院倾力打造“课—活动—赛—实习—就业”五位一体的渠道建设,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竞赛实践为驱动,以实习实训为桥梁,以就业服务为保障,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职业生涯指导和服务,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企业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场景中接受教育,在社会中锻炼实干能力,在实践中锤炼坚韧品质。

提纲挈领 党团活动有维度

党团引领思想、思政铸就先锋。2024年,新法学院党团活动风生水起,成效显著,不仅取得了活动形式的“多样开花”、先进思想的“深入剖析”,还充分利用我校红色资源进行二次教育。

“莘莘学子要永远跟党走,一辈子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和清醒;在经济上永远莫伸手,一辈子经得住金钱和物质利益的各种考验;在作风上把民生当第一位,一辈子做解民忧的事情;在工作上争上游,以担当作为充实人生、实现价值。”这是在新法学院“党纪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主题讲座中,武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军休二中心老兵宣讲团团员、武警湖北总队干休所原所长、我校学生处原副处长徐金保对该院学子的谆谆教导。

“他们有的连续两年奔赴乡村进行支教,湖北十堰、河南睢县,用脚步丈量着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有的深入社区进行志愿服务,公益课堂、关爱老人,在校社联动中助力基层治理的伟大序章;也有的利用专业知识服务人民,基层普法、义务摄影,用青春之笔擘画时代之影……”2024年4月,新法学院开展了“星级党员”分享大会,表彰了12位在校内外有突出贡献的学生党员,在学院内掀起一阵“以先锋党员为荣、向先锋党员学习”的热潮。


“曾经,我也是在诸多讲座之下憧憬未来的莘莘学子中的一个。如今,我已经是穿上戎装、保家卫国的人民解放军战士了。”在新法学院科学化培养下,涌现出一大批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各领域各方面勇当排头兵和主力军的优秀学子,展现出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近年来,该院深耕课程思政建设,成果斐然。《融合新闻学导论》《基于多任务管理的融媒信息流交互》等四门课程分别入选了国家级、省级本科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团队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示范公开课,5名教师获评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学院主持建设的“武昌首义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成功获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新法学院将在学校‘第二次飞跃’发展的战略背景下,结合学院‘智能传播、智能融合’转型发展方向,继续深化‘三全育人’核心工作,全面推进学院的创新与发展,致力于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该院常务副院长余林表示。

 

 

 

记者 马大顺 余鑫康 周丹晨

教工通讯员 余林

编辑 丁炜刚 赵颖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2号 邮编:430064 电话:027-88426013 传真:027-88426111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 武昌首义学院 鄂ICP备16000181号

  • 新闻中心首页
  • 学校要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聚焦
  • 电子校报
  • 首义光华
  • 视频新闻
  • 校媒风采
  • 微信
  • 学校首页
  1. 首页
  2. 学校要闻

新法院:用“一核四圈五维”,夯实立体化思政教育体系

2025-02-28 13:31:19

  • 2021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鲁婉莹在全国首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获省级金奖、全国铜奖
  • 法学专业学生前往洪山区人民法院旁听案件庭审,从“社会公开课”学习中,建立起正确的职业观念与事业精神
  • 同学们在社区开展志愿服务,他们发挥专业所长,为居民服务
  • 新法学院举办校园思政影视教育公益放映活动,图为首映礼上学院党总支书记杨芳讲话
  • 学院组织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
  • 学院组织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
  • 学院广邀知名学者来校讲学
  • 新法院毕业生、湖北创梦天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办人之一杨成来校分享交流
  • 武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军休二中心老兵宣讲团团员徐金保在校讲座
<<< 上一张
下一张 >>>

“那一刻我在心里感谢坚持到底的自己,也非常感谢一路陪我走来的学院和老师们。”一路走来,最终能够在全国总决赛获奖,鲁婉莹无比感慨,“是学院的思政化课程教育一步步引导着我正视自己、规划自己,为我的职业规划保驾护航。”

在全国首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新闻与文法学院(以下简称新法学院)选手、2021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鲁婉莹一路过关斩将,一举拿下就业赛道湖北省金奖和全国铜奖的好成绩,且是湖北省高教组就业赛道入围大赛总决赛并获奖的唯一民办院校选手。

近年来,该院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落实“课程思政”及“三全育人”的核心理念,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教育以及中国语言文化自信教育,设计和实施“四圈层、五维度”的思政工作模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渗透式思政教育体系。

凝心铸魂 课程思政有深度

“唔系广东人啊”“我求是荆州滴”“阿达西,曼是新疆嘚”……在汉语言专业现代汉语的课堂上,时常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们争相走上讲台,大方地展示着自己家乡的方言、文化和习俗:从帕米尔高原到曾母暗沙,从优秀传统文化到红色革命印记,同学们无不慨叹国土之辽阔、感念文化之深厚。该课程负责人徐娟老师表示:“既要学贯东西,又要融合古今,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专业思政课堂,是专业长期保留的课堂思政项目。”

长期以来,新法学院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主阵地,抓好“人人”思政能力,深耕“门门”环节场域提升,打造“精品”培育体系,用一系列富有成效的举措确保思政教育的有效实施与深入发展,形成“人人讲思政、门门有思政、思政有精品”的工作格局。

新法学院积极倡导“人人讲思政”的工作作风,鼓励全体教师都成为思政教育的传播者与践行者。广播电视学学科专业带头人曾毅老师谈到,“课课讲思政、时时有思辨”的教学模式,早已在学院蔚然成风。目前,教师们通过主旋律影片的引用、社会热点事件的透析耦合专业教育的范例屡见不鲜。进一步深化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推动专业课堂与思政融合发展走深走实,是学院打造“大思政课堂”一以贯之的工作思路。

知行合一  二课实践有广度

“此次旁听不仅让我们体验了司法审判的庄严与公正,更是一堂鲜活直观的‘法学实践课’!”在法学专业刘洋老师的带领下,该专业同学们共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社会公开课”:旁听洪山区人民法院的一起民间借贷合同纠纷案的庭审。在该起案件中,原告称与被告存在借贷纠纷,被告未履约还款且催告无果,故提起诉讼维权。

如何让学生们在专业实践中,建立起正确的职业观念与事业精神,这是许多教师在扩展二课实践时都思考过的一个问题。对此问题,刘洋老师的回答是:“用思政赋能专业实践,让正确的价值观念为专业发展保驾护航。”在本次庭审观摩中,同学们亲身感受到了法律职业的使命与责任,不少同学表示,这种“零距离”感受法律威严、“沉浸式”体验法治教育的思政专业实践给了他们不小的触动。不管是审判长的公正司法,还是律师的专业素养,都坚定了自己从事法律职业的信心。

事实上,刘洋老师的做法在新法学院并不是个例。该院始终坚持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实践圈,广泛开展以思政主题为核心的社会实践、文体活动、志愿服务等各类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体验并践行课程思政所学,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看,这是关于‘武昌首义精神’的红色文创哎!”“哇,他们的团队居然去了湖北、湖南、云南、江苏……一共九个省份开展宣讲!”观展的同学们不时发出赞叹。这是新法学院与艺术学院联合举办的“社会实践思政大课堂联合展出”时的一幕。

展览上展示了新法学院“烛光”宣讲团、“乡村瞭望”志愿服务队、“青春筑梦”实践队等多个入选了国家级队伍的实践事迹。这里的故事,有用脚步丈量大地、用青春铸造华章的铿锵有力,也有用专业助农扶贫、用镜头写就振兴的乡土情深。

2024年暑期,青春筑梦实践队赶赴“王阳明心学之地”——贵州省修文县开展乡村振兴相关工作,在当地组织了主题宣讲、文化振兴、宣传拍摄等活动,获得多家媒体争相报道。其中,由中国教育在线、极目新闻等媒体联合报道的《武汉高校学生为乡村拍摄“最美宣传片”》网络累计浏览量已经达到1万+。团队指导老师、学院分团委书记李珺说:“思政的课程并不难开展,难的是如何将思政讲到学生心里去,让学生学到深处、用到实处。”

在该院思政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走基层、承红魂、观国情”已成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润物无声 文化浸润有温度

新法学院提出了创建“学习型学院、创新型学院”的学院文化理念,倡导师生全员以创新为引领采取“下沉机制”,让思政与科研活动不再局限于象牙塔之内,而是深入到一线,与日常教学活动紧密结合。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2024年9月29日晚,伴随着悠扬的开场旋律,影片《我和我的祖国》在成学楼106报告厅如期放映。

这是新法学院和湖北省电影公益项目暨共建长江校园思政影视教育基地共同承办的首映礼。来自全院的领导、老师,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以及学生骨干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这一隆重时刻。

“这些先辈们的革命事迹,共同组成了以爱国、团结、首创、实干、拼搏、坚韧为代表的武昌首义革命精神……”“楚文化以文化人、以文会友、以文辅政,637万荆州儿女秉承楚地‘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以燃烧、沸腾、奔跑之姿,齐心聚力接续打好‘四大会战’……”

在晚点名教室里,在学院讲座中,在专业课堂上,随处可见新法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习会的同学们进行主题宣讲的身影。“以文化人、文化育人是我们思政育人的一贯举措”,该院党总支副书记、青马会指导老师吴菁说,“今年,我们的宣讲团队还入选了全国大学生‘遵义精神’文化宣讲团。”

在学术文化浸润层面,新法学院依托首义精神,开办“尚武桥1号名家学术讲坛”等多种特色化学术活动与研讨会,营造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建立完善的学习支持系统,提供开放的学习资源、丰富的培训机会,确保学院内的每一位成员都能够获得持续学习的机会,以此形成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文化,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浸润生态。

破竹建瓴 生涯发展有高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高校“要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和机制模式,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不断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思政教育更要贯穿学生的发展始终,保证产教融合“时时有思政”、生涯规划“样样含思政”,让思政教育成为引领课改、规划发展的指南针。

“杨成学长太厉害了,我一定要向他学习!”“我现在可是创梦天地的新媒体运营实习生,每周要去线下实习三次呢!”湖北创梦天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党建文化建设、基层创新赋能的文化传播公司,由新法学院新闻专业毕业生杨成、姚金等人联合创办,曾为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湖北省水利厅等多个党政机关提供党务品牌建设工作服务。

新法学院与湖北创梦天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建校企合作品牌,共建校企党建基地,共同培养了多位政治立场坚定、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基层情怀深厚的党建工作人才,将思政教育理念贯穿学生生涯发展始终。

在此基础上,该院倾力打造“课—活动—赛—实习—就业”五位一体的渠道建设,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竞赛实践为驱动,以实习实训为桥梁,以就业服务为保障,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职业生涯指导和服务,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企业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场景中接受教育,在社会中锻炼实干能力,在实践中锤炼坚韧品质。

提纲挈领 党团活动有维度

党团引领思想、思政铸就先锋。2024年,新法学院党团活动风生水起,成效显著,不仅取得了活动形式的“多样开花”、先进思想的“深入剖析”,还充分利用我校红色资源进行二次教育。

“莘莘学子要永远跟党走,一辈子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和清醒;在经济上永远莫伸手,一辈子经得住金钱和物质利益的各种考验;在作风上把民生当第一位,一辈子做解民忧的事情;在工作上争上游,以担当作为充实人生、实现价值。”这是在新法学院“党纪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主题讲座中,武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军休二中心老兵宣讲团团员、武警湖北总队干休所原所长、我校学生处原副处长徐金保对该院学子的谆谆教导。

“他们有的连续两年奔赴乡村进行支教,湖北十堰、河南睢县,用脚步丈量着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有的深入社区进行志愿服务,公益课堂、关爱老人,在校社联动中助力基层治理的伟大序章;也有的利用专业知识服务人民,基层普法、义务摄影,用青春之笔擘画时代之影……”2024年4月,新法学院开展了“星级党员”分享大会,表彰了12位在校内外有突出贡献的学生党员,在学院内掀起一阵“以先锋党员为荣、向先锋党员学习”的热潮。


“曾经,我也是在诸多讲座之下憧憬未来的莘莘学子中的一个。如今,我已经是穿上戎装、保家卫国的人民解放军战士了。”在新法学院科学化培养下,涌现出一大批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各领域各方面勇当排头兵和主力军的优秀学子,展现出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近年来,该院深耕课程思政建设,成果斐然。《融合新闻学导论》《基于多任务管理的融媒信息流交互》等四门课程分别入选了国家级、省级本科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团队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示范公开课,5名教师获评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学院主持建设的“武昌首义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成功获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新法学院将在学校‘第二次飞跃’发展的战略背景下,结合学院‘智能传播、智能融合’转型发展方向,继续深化‘三全育人’核心工作,全面推进学院的创新与发展,致力于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该院常务副院长余林表示。

 

 

 

记者 马大顺 余鑫康 周丹晨

教工通讯员 余林

编辑 丁炜刚 赵颖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2号

邮政编码:430064

电话:027-88426013

传真-88426013

鄂icp备16001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