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法学子毕业设计作品《遇见西游》在新华网发表
近日,新闻与文法学院编导专业2020级毕业设计朱姿宇小组创作拍摄的纪录片《遇见西游》在新华网发表,通过权威平台向全世界传播。该作品曾获由湖北省委宣传部、省广电局、省网信办、共青团湖北省委颁发的“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主题原创网络视听作品创作展播大赛二类作品。
《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在我国家喻户晓,民间传说众多,成为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湖北武穴北部山区,与《西游记》著作中的山、水、村、桥、洞名称相同或相似的地点有300多处,民间传说90余个。据史料记载,《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曾在古蕲州(今蕲春、武穴、黄梅一带)荆王府任纪善,在此地留下了大量民间传说和故事。
为捕捉第一手素材,朱姿宇小组先后三次深入未开发山区,以登山杖丈量未开发的山径,用柔光灯照亮千年石刻,在鄂东小城武穴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探寻。面对采光难题,团队展现出专业素养。在幽暗的藏密洞内,棒灯精准照亮“洞天福地”;拍摄传统美食时,八角柔光箱将农家灶台化作光影舞台。“既要保持纪实真实感,又要符合现代审美,就像在古今之间架设桥梁。”摄影罗言宜介绍,他们为采访对象、研究学者陈良设计环形布光,让老人讲述西游传说时的每道皱纹都浸透着岁月质感。面对方言障碍,小组创新采用“双向翻译工作法”:先完整记录村民原生态讲述,再引导其用普通话复述核心内容,最后通过后期剪辑实现文化表达的“无损转换”。这期间,编剧张洁展现了超出寻常的耐心,得到了陈良学者的夸赞。
新华网记者李晓笛坦言:“当我们发现主流西游文化版图上武穴长期缺席时,就想用年轻视角重新拼贴这幅文化拼图。”文旅专家表示,这种青年视角的文化挖掘,既为传统IP注入新活力,也为地方文旅发展提供了内容创新的样本。正如团队在勘景日志中所写:“我们寻找的不只是石头上的刻痕,更是文化基因在当代的生命力。”
通讯员 朱姿宇
教工通讯员 王正中
编辑 丁炜刚 赵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