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校要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聚焦
  • 电子校报
  • 首义光华
    • 学校荣光
    • 教科成果
    • 竞赛获奖
    • 优秀师生
  • 视频新闻
  • 校媒风采
  • 微信
 
学校主页

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校要闻正文详情

把新闻实践课开在“田间地头”

新法院“校企地”工作站师生赴京山马岭村开展融媒体专业实践

更新时间:2025-05-27  浏览量:   来源:发布部门:武昌首义学院     更多

为深入推动“高校+政府+企业”协同育人模式落地起效,拓新专业实践的“第二课堂”,应马岭村邀请,新闻与文法学院于5月20日至21日组织18名师生奔赴京山马岭村开展融媒体专业实践。在学院副院长郑传洋带领下,实践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直播、视频拍摄和新闻采写等多种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展现马岭村的真实风貌与发展特色。此次活动是该院深化推进落实“服务地方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系列项目的重要内容。
最后一张了

  • 最后一张

为深入推动“高校+政府+企业”协同育人模式落地起效,拓新专业实践的“第二课堂”,应马岭村邀请,新闻与文法学院于5月20日至21日组织18名师生奔赴京山马岭村开展融媒体专业实践。在学院副院长郑传洋带领下,实践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直播、视频拍摄和新闻采写等多种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展现马岭村的真实风貌与发展特色。此次活动是该院深化推进落实“服务地方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系列项目的重要内容。

“好新闻就在田间地头”,郑传洋在行程中为学生们授课,开展了融合新闻实务的移动课堂教学。“通过下乡村、挖掘‘三农’好新闻,要在田间地头增强‘新传人’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挖掘一批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鲜活报道。”15名学生分成4个小组积极参与马岭村乡村建设的融媒体报道,编导专业冯琮淇等3人小组采用航拍与微距拍摄相结合的方式,以无人机俯拍村落全貌,以相机、手机捕捉细微之处,全方位呈现马岭村独特景致。新媒体专业沈思群等4人小组用镜头定格村民生活百态,有老人饭后闲谈的惬意、孩童嬉戏玩闹的欢快,也有田间地头的忙碌身影,尽显乡村人文风情。新媒体专业姚思佳等4人小组聚焦马岭村“三色融合”创新发展,深度挖掘“红色文化、绿色生态、金色产业”等要素,调查分析乡村振兴发展新模式。直播团队代诗婷等4人小组以助农直播为抓手,搭建“师生搭档”主播组合。直播现场,师生默契配合,凭借生动讲解与专业示范,推介当地特色农产品。教师凭借丰富经验把控节奏,引领学生两两搭档时创意频出,通过试吃体验、故事化讲解等形式,将马岭村的优质果蔬、手工制品推向全国。直播过程中,来自马岭村培训基地的各村书记纷纷驻足观摩学习,直播间人气高涨,曝光人数超7000,点赞近1万,刷新了账号直播以来的数据峰值。

参加拍摄的同学蔡宏语说:“这次活动让我倍感充实,真正走入田间地头才明白乡村振兴的不容易,在郑老师的带领下,我对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

此次活动受到了马岭村驻村书记助理胡颖波的大力支持,他也为学生们讲授了一堂精彩的“微党课”,鼓励同学们要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他说:“同学们团队的名字起的非常好:首梦天地,可以理解为首义学子梦想的天地,这天地就在农村,农村天地广阔,农村也大有可为。”此次融媒体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在实战中深化培养专业技能,创新实施了“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的“校企地”联合育人特色,也为乡村振兴贡献了学校力量。

新法学院分团委书记李珺介绍,今年4月9日,学院与京山马嘉领农业科贸有限公司、马岭村携手共建了“校企地”乡村振兴工作站,学院成立了院领导、专业教师、学工辅导员联动的指导团队,有学生成员30名,分为拍摄、剪辑、直播、运营等小组,至5月19日先后完成20多篇短视频作品拍摄和剪辑、12场助农直播,通过专业赋能,打造特色“飞地直播间”,架起城乡数字桥梁,探索出一条“云端带货+产业融合+人才反哺”的乡村振兴实施路径,并多次获湖北日报等媒体报道。

据悉,为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该院一直深化推进学生应用能力培养,近日,该院副院长郑传洋还组织了编导、新媒体、汉语言专业的18名大一学生前往蜜泉湖风景区开展新媒体实践教学,引导学生结合新媒体实践的角度策划和实操,围绕社交媒体文案、创意影像叙事以及景区宣传短视频等进行实践锻炼。

 

 

通讯员 蔡宏语 张心雨 代诗婷

摄影 冯琮淇

编辑 丁炜刚 赵颖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2号 邮编:430064 电话:027-88426013 传真:027-88426111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 武昌首义学院 鄂ICP备16000181号

  • 新闻中心首页
  • 学校要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聚焦
  • 电子校报
  • 首义光华
  • 视频新闻
  • 校媒风采
  • 微信
  • 学校首页
  1. 首页
  2. 学校要闻

把新闻实践课开在“田间地头”

新法院“校企地”工作站师生赴京山马岭村开展融媒体专业实践

2025-05-27 16:21:14

  • 拍摄小组在田间地头采访“九马回槽”代表之一马延碧
  • 百名村书记观摩师生农产品直播带货现场
  • 郑传洋老师为同学们讲解直播后台数据
  • 实践组在马岭村直播基地门口合影
<<< 上一张
下一张 >>>

为深入推动“高校+政府+企业”协同育人模式落地起效,拓新专业实践的“第二课堂”,应马岭村邀请,新闻与文法学院于5月20日至21日组织18名师生奔赴京山马岭村开展融媒体专业实践。在学院副院长郑传洋带领下,实践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直播、视频拍摄和新闻采写等多种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展现马岭村的真实风貌与发展特色。此次活动是该院深化推进落实“服务地方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系列项目的重要内容。

“好新闻就在田间地头”,郑传洋在行程中为学生们授课,开展了融合新闻实务的移动课堂教学。“通过下乡村、挖掘‘三农’好新闻,要在田间地头增强‘新传人’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挖掘一批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鲜活报道。”15名学生分成4个小组积极参与马岭村乡村建设的融媒体报道,编导专业冯琮淇等3人小组采用航拍与微距拍摄相结合的方式,以无人机俯拍村落全貌,以相机、手机捕捉细微之处,全方位呈现马岭村独特景致。新媒体专业沈思群等4人小组用镜头定格村民生活百态,有老人饭后闲谈的惬意、孩童嬉戏玩闹的欢快,也有田间地头的忙碌身影,尽显乡村人文风情。新媒体专业姚思佳等4人小组聚焦马岭村“三色融合”创新发展,深度挖掘“红色文化、绿色生态、金色产业”等要素,调查分析乡村振兴发展新模式。直播团队代诗婷等4人小组以助农直播为抓手,搭建“师生搭档”主播组合。直播现场,师生默契配合,凭借生动讲解与专业示范,推介当地特色农产品。教师凭借丰富经验把控节奏,引领学生两两搭档时创意频出,通过试吃体验、故事化讲解等形式,将马岭村的优质果蔬、手工制品推向全国。直播过程中,来自马岭村培训基地的各村书记纷纷驻足观摩学习,直播间人气高涨,曝光人数超7000,点赞近1万,刷新了账号直播以来的数据峰值。

参加拍摄的同学蔡宏语说:“这次活动让我倍感充实,真正走入田间地头才明白乡村振兴的不容易,在郑老师的带领下,我对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

此次活动受到了马岭村驻村书记助理胡颖波的大力支持,他也为学生们讲授了一堂精彩的“微党课”,鼓励同学们要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他说:“同学们团队的名字起的非常好:首梦天地,可以理解为首义学子梦想的天地,这天地就在农村,农村天地广阔,农村也大有可为。”此次融媒体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在实战中深化培养专业技能,创新实施了“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的“校企地”联合育人特色,也为乡村振兴贡献了学校力量。

新法学院分团委书记李珺介绍,今年4月9日,学院与京山马嘉领农业科贸有限公司、马岭村携手共建了“校企地”乡村振兴工作站,学院成立了院领导、专业教师、学工辅导员联动的指导团队,有学生成员30名,分为拍摄、剪辑、直播、运营等小组,至5月19日先后完成20多篇短视频作品拍摄和剪辑、12场助农直播,通过专业赋能,打造特色“飞地直播间”,架起城乡数字桥梁,探索出一条“云端带货+产业融合+人才反哺”的乡村振兴实施路径,并多次获湖北日报等媒体报道。

据悉,为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该院一直深化推进学生应用能力培养,近日,该院副院长郑传洋还组织了编导、新媒体、汉语言专业的18名大一学生前往蜜泉湖风景区开展新媒体实践教学,引导学生结合新媒体实践的角度策划和实操,围绕社交媒体文案、创意影像叙事以及景区宣传短视频等进行实践锻炼。

 

 

通讯员 蔡宏语 张心雨 代诗婷

摄影 冯琮淇

编辑 丁炜刚 赵颖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2号

邮政编码:430064

电话:027-88426013

传真-88426013

鄂icp备16001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