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院举办“三大精神”学习报告会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推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学校思政教育深度融合,7月2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三大精神”学习报告会,湖北省委宣讲团成员、武汉市委宣讲团成员、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黎海波受邀作专题学术报告。校长助理、党委宣传部部长王洪波出席会议,学院全体教师参加。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资源主持。
黎海波以“弘扬‘三大精神’为‘支点建设’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为题,从“精神谱系的湖北标识”“哲学三问与‘三大精神’”双重维度进行了系统阐述。他深情追忆大别山烽火岁月、回溯湖北抗洪壮举、重温抗疫斗争历程,生动讲述了先进典型与英模人物故事。并通过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一哲学命题的追问,深刻揭示了“三大精神”的丰富内涵与磅礴伟力。黎海波特别强调,“三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湖北弥足珍贵的精神资源。他回顾道,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明确要求“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新征程凝聚精神力量指明了方向。今年6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忠林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弘扬“三大精神”工作,发出了在精神传承中持续汇聚服务高质量发展力量的号召。就此,黎海波对与会教师提出殷切希望,要立足岗位,强化“支点”意识,厚植为民情怀,勇扛时代责任,在助力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征程中奋勇争先。
王洪波在总结讲话中表示,黎海波教授的报告主题鲜明、材料丰富、站位高远,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性。同时,他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做好三大精神“三进”工作提出要求: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学院教师应从历史维度认清“三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实维度深刻理解“三大精神”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二是要深化学习研究,学院教师应准确把握“三大精神”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在知往鉴今、抚今望远中拓宽筑梦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神航道。三是要精心备课,特别是加强集体备课。学院教师应积极推进“三大精神”进课堂,通过讲好“开学第一课”以及各门思政课教学有机融入等方式,实现学习贯彻全覆盖。
马院副院长张瑾教授聚焦“三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关键问题,系统阐述了“融什么”“怎么融”和“谁来融”的问题。她指出,在内容上,需精准把握精神内核,找准课程契合点,实施差异化融入并激发情感共鸣;在方法上,应创新线上线下结合模式,如运用虚拟技术参观线上场馆,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实效;在主体上,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通过集体备课凝聚智慧,更要调动学生主体性,引导其主动学习弘扬。
此次学习报告会深化了教师对“三大精神”的精神本源和时代价值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以此次报告会为新起点,持续深化“三大精神”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转化,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注入强劲精神动能。
教工通讯员 陶洁
编辑 丁炜刚 赵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