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历史文脉,赋能思政教育——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赴大余湾参观见学
9月20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赴武汉市黄陂区大余湾参观见学,旨在通过实地探访大余湾这一历史文化名村,感悟湖北省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推动历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切实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
大余湾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双泉村,是一个余姓聚集的村落,建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余氏祖先从江西婺源移民而来。先祖余秀三以“勤俭能创千秋业,耕读尚开富贵花”为家训,开启了大余湾“龙传龙人人和人上下五千年,石砌石屋屋挨屋绵延六百载”的发展史。2005年9月,大余湾被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评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当年湖北省唯一入选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踏入大余湾,教师们首先走进了古村落历史建筑。七十年代生活馆内,陈列着那个时代的家具、寝具、电器、农具和生活物品,全景再现了古村人家的传统生活场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大余湾的余氏先祖在此开创了“勤俭持家、耕读持家”的优良家风。近代以来,大余湾人才辈出,成为荆楚大地上家风传承的杰出典范。大余湾家风馆内,陈列着大余湾优秀的家风家训,一则则感人至深的家风故事激励着人们见贤思齐,推动更多家庭讲好家史、立好家规、牢记家训、正好家风,进而在全社会形成向上向善的优良风尚,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除了家风文化,大余湾还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演艺项目。教师们观赏了斗鸡、皮影戏、布偶戏等精彩表演,领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这些民俗演艺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让教师们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参观结束后,马院直属党支部现场举办了一次主题党日活动。教师党员们围绕参观大余湾的所见所闻,畅谈自我感想。大家一致认为,大余湾历史文化丰富,是讲好思政课的宝贵财富。这些历史文化资源为讲好思政课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和生动的案例,能够让思政课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而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大余湾所蕴含的勤俭节约、耕读传家、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通过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引入思政课堂,能够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从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此次参观见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不仅深入了解了湖北省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内涵和价值,也为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在未来教学中,教师们将充分挖掘大余湾等历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将其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中,让思政课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教工通讯员 张紫媛
编辑 丁炜刚 赵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