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密拥抱“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发展浪潮
省内外专家学者齐聚我校共探智慧实验室建设
9月25日,我校举办“智慧实验室建设交流研讨会”。来自省内外16所高校的40余名专家学者、教师代表及企业技术同仁齐聚我校,共同探讨在“人工智能+高等教育”深度融合背景下,高校智慧实验室的建设路径、实践经验及前景展望。
副校长李桂兰代表学校致欢迎辞。她指出,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正深刻重塑高等教育教、学、管、评各环节。武昌首义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推进教育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过程中,始终密切关注并积极融入“人工智能+高等教育”的发展浪潮。近年来,学校持续加大投入,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传统学科的深度融合,在打造智慧教学新环境、构建数智治理新机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特别是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办学定位,对原有实验室进行了系统性升级,着力打造贴合创新人才培养需求的“智汇融合交叉学科创新智慧实验室”,初步形成了“技术融合—应用创新—成果转化”的良好生态。她希望,各高校、企业紧密合作,共探智慧教育新路径、共享数字改革新成果、共创高等教育新未来。
在主题报告环节,我校基础科学部金芳洲博士、武汉有教科技有限公司人工智能工程师刘成,分别从高校探索实践、企业技术赋能的多元化角度,系统分享了智慧实验室从顶层规划到具体落地的整体建设路径与显著成效。报告整体内容详实、见解独到,为与会嘉宾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交流互动环节中,与会专家和教师围绕实验室智能化改造的现实痛点与破解之道、智慧实验室在实践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模式、未来智慧实验室2.0阶段的展望等议题展开了热烈探讨。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实验中心万田英老师应邀发言。她介绍,该院10余间智慧实验室投入使用后,大幅提升了一线教师的实践教学效率,并在实验室安全、教学示教等方面展现出其优越性和便利性。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副院长孔令乾、长江大学文理学院院长助理曹骥则立足各自学校发展,对未来高校智慧实验室建设发表了看法。
本次研讨会为智慧实验室建设领域的交流合作搭建了高水平平台,展示了我校在该领域的积极探索与阶段性成果。学校将继续深化与各方合作,学习先进经验,积极应对技术适配、数据贯通、师资转型等挑战,推动智慧实验室从“可用”走向“好用”、从“试点”走向“范式”,为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共创智慧教育新未来贡献力量。
会后,嘉宾实地参观了我校大学物理智慧实验室及科普基地。聊城大学东昌学院、长江大学文理学院领导与我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围绕学科专业建设、产教融合、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信息化建设等进行了交流。
教工通讯员 卢小海 李孟阳
摄影 魏雪霁
编辑 丁炜刚 赵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