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新闻传播学家喻国明教授做客南湖讲坛
解锁“AI时代获取未来的密钥”
10月31日上午,著名新闻传播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喻国明先生应邀做客第157期南湖讲坛,在成学楼106报告厅开展了题为“范式跃迁:AI时代获取未来的密钥”的学术讲座。校长助理、党委宣传部部长王洪波,学校办公室主任明安卿,新闻与文法学院院长吕尚彬、党总支书记杨芳、副院长郑传洋等,与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广播电视学、汉语言文学等专业学生代表共同聆听讲座。新法学院常务副院长余林主持。
讲座伊始,喻国明首先介绍了AI演进的三个阶段,即从“能看会认”的认知智能演化为“能说会画”的生成式智能,目前正走向“能做会动”的物理智能。喻国明进而深刻地阐释到,在这样的背景下,AI技术并不是简单的“工具重构”,而是人类社会操作系统的重装。所谓“范式重构”,即是人类社会操作系统的重装,就是用重构交互方式、资源分配和系统架构的新范式取代过去工具视角的旧范式。在新型的人机关系中,人类从过去的“执行处理器”升级为“战略指挥中心”;个体的核心竞争力变为提问能力、结构能力、调度能力、表达能力。人类角色升级为战略指挥中心,实质是成为“架构师”。如果说“操作者”仅仅是在既定框架内高效执行任务,“架构师”则要进行系统级思考、战略决策和意义创造。“架构师”的核心优势在于定义问题、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共情。喻国明认为,AI时代人的“三张底牌”在于:具身体验的不可替代性,人的感官体验无法被数字精确复刻,技术(如脑机接口)旨在“修复与增强”,而非“替换”肉身;人类意义生产的稀缺性,尽管算法处理信息,但人类生产意义。在信息泛滥的今天,人类可以从巨量信息中提炼意义,人类是信息形成意义的“炼金术士”;技术引发权力重组,传播的权力转向掌控模型(议程设置权)和数据标注规则(认知框架权)的人。在与机器协同的过程中,人类要构建四维能力坐标。他进一步阐释了四维能力坐标模型——人机协同效应等于四维能力的乘数效应。四维能力,即:穿透问题本质的能力,或者叫第一性原理;批判性算法审计,审查输出可靠性;形式化基座,数理逻辑知识体系;计算思维接口,人机转译能力。
而在AI大踏步进化的同时,始终贯穿着一条暗线——技术与人文协同共振的规律。技术是河流,人文是堤坝。二者失衡会导致危机。因此,必须同步设计“伦理阻尼器”,将伦理嵌入机器架构实现价值导向设计,增强算法透明与可解释性,构建动态伦理审查与审计机制,增进公众参与社会共识。
喻国明强调,在AI时代,人类的独特价值在于意义创造和伦理判断。我们需要进行一场主动“修行”:开发大脑“算力”,优化认知“算法”,积累感知“数据”,最终培育“灵性主体”,实现技术与人文的深度融合。我们应该成为最懂如何运用AI为特定领域赋能的人,并用人类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情感去指导和校验AI的工作。这就是“AI时代获取未来的密钥”。
讲座最后,喻国明热情回答了师生关注的问题。针对我校新闻学专业负责人杨娟副教授提出的新闻传播研究前景问题,喻国明结合讲座内容和北京师范大学团队的研究实践,指出认知神经传播学与计算传播学是该领域值得深耕的重要方向。面对学生如何培养“调度能力”的宏观思维培养路径问题,他给出三点建议:一是深耕传播学经典文献,二是积极参与“传媒经济沙盘推演”等实践活动,三是多关注前沿讲座,持续拓宽认知边界。
讲座现场,气氛热烈,互动积极,掌声不断。余林表示,讲座为学院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了前沿思路,助力师生找准自身在AI浪潮中的定位,掌握未来入场券。
喻国明,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创新与未来媒体实验平台主任,兼任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专业委员会创会理事长、《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蓝皮书)》主编、《中国互联网营销年度报告(蓝皮书)》主编等,是我国传播学实证研究的领军者、传媒经济学的奠基人及认知神经传播学的开创者之一。迄今为止,独著、合著出版的学术专著、教材、蓝皮书共计50余本,论文1000余篇。
记者 赵智慧 郭晶蕊 蔡晓蕊 陈沁涛
教工通讯员 杨芳
摄影 冯琮淇 王文轩 万驰
编辑 丁炜刚 赵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