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作苏教授做客南湖讲坛,解析传播与交往中的伦理
为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11月20日晚,新闻与文法学院特邀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文化传播院院长江作苏教授做客第160期南湖讲坛,在嘉鱼教学改革基地为学子作《传播与交往中的伦理——从一个论点和4个故事出发》学术讲座。新法学院党总支书记杨芳主持讲座。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传播方式和交往模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然而,无论技术如何进步,传播与交往中的伦理问题始终是大家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讲座中,江作苏以生动的故事案例为切入点,从打破学科边界、融通各阶段培养、融合AI技术、重塑培养体系的改革等角度,为学子们深入剖析当前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与交往伦理的重要性和实现路径。
江作苏首先阐述了伦理担当的理论意义,指出伦理学在新闻传播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伦理学与新闻工作的紧密关系。他强调,伦理学为新闻工作提供了评判是非、善恶的标准,是新闻工作者进行正确决策和行动的重要指南。接着,他深入解读了担当意识的定义与内涵,指出担当意识是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积极承担责任,勇于面对挑战,坚守新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精神品质,其内涵包括坚守真实性原则、秉持客观公正立场、传递正能量、引导社会舆论等。
江作苏重点分享了新闻报道中伦理担当的真实故事,提出“四个担当”——价值担当、责任担当、道德担当、良心担当。他从陈锡天《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敢于表现价值,到汶川地震时派遣记者小队勇敢前往前线采访的责任意识;从“信义兄弟”孙少林、孙东林的故事体现道德诚信的重要性,到拐卖阿桂一案中社会产生的分歧凸显良心担当是最基本底线,多维度展现了新闻人应具备的担当使命。这些生动的故事不仅让在座的师生们深受启发,也深刻地体现了新闻伦理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价值。江作苏指出,未来的传媒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更需具备担当的能力并恪守伦理底线的综合素质,要建立风险意识和与风险相关的网络意识。这一前瞻性的观点,为在座学子们指明了未来学习与发展的方向,也为新闻教育和传媒实践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整场讲座气氛热烈,互动环节踊跃。江作苏以其渊博学识和精彩讲述,让在场师生们深受启发,对新闻传播伦理和担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赢得阵阵掌声。
杨芳表示,江作苏教授的讲解深刻、生动、实用、极具感染力,从生动的故事到前沿的理论,展现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与交往伦理世界。她勉励学子们继续深思新闻伦理守底线,勇担使命扬正气。
江作苏,曾任湖北日报社社长、总编辑,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首任院长、教授、博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华中师范大学媒介管理与媒介伦理学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为新闻学、网络传播、媒介管理、媒介法规、媒介伦理。著有《媒介公信论》《新闻法治论》《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应急传播研究》《责任造就公信力》《记者心语》《总编辑评报》《实用新闻采访教程》《媒介伦理教程》等多部著作。
记者 林诗涵
教工通讯员 杨芳
摄影 汪馨玥
编辑 丁炜刚 赵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