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教学改革步伐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2012年教学工作掠影
2012年是我校深入贯彻第二次教学工作会议精神的实践之年,经过一年多的教学改革实践,全校教职工不断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全面深化、落实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的教学改革步伐更加踏实、自信,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框架上取得了更大进展。
同时,在学校各教学单位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获得了一批可喜的教学实践成果:光电信息工程专业荣列省高校“战略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广播电视学、土木工程等专业成功申报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新闻传播学科被评为“省级重点培育学科”;教研教改成果丰富,获省第七届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研项目1项,省级“十二五”规划项目11项。这些成果的取得既是对我校教学工作优势和办学特色的肯定,同时也为学校教学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了契机。
推动优势专业建设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载体,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立足点,其建设水平和绩效是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它决定着学校的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品牌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历来高度重视学科专业建设,2012年12月7日,《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建设本科品牌专业办法(试行)》颁布,为品牌专业建设提出指导思想,促进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2010年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机械电子工程、自动化等3个专业被评为湖北省首批立项建设的独立学院重点培育本科专业。本学期,新闻传播学科、广播电视学、土木工程、光电信息工程(原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分获批立项省级专业建设项目,这些优势专业均拥有一支具有良好工作经历、丰富教学经验和较高学术水平的优秀教师团队,在学校的专业建设与改革中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学校通过校级品牌专业建设,可有力促进学科建设和教学工作,并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面起到带头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优势专业的全方位建设,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带动学校教学全面发展。
2012年,学校在建设品牌专业同时,还依据市场和学科发展需求,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开展了专业整理工作,以实现质量、规模、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整理后的专业目录新增了艺术学一级学科门类,本科专业数量由30个调至34个,涵盖工、管、经、文、法、艺术等六大学科门类。据了解,2013年我校将结合市场需求增设网络与新媒体、园林景观两个新专业。这些新专业的设置充分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满足了依托学校优势学科、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需要,适应了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强化教学改革力度
教学研究与改革是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发展的源泉,是学校加强内涵建设,增强办学实力的重要手段。2012年2月22日,学校系统梳理,重新修订了《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
同时,学校加大力度对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的投入,鼓励各专业积极开展教研教改活动。本年度立项校级教研教改项目19项(其中重点项目5项),获批省级教研项目1项、省级教科委“十二五”规划项目11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全年度累计有327 人次的教师参加了各级教研教改项目,参与总人次比往年相比有大幅提升。
为进一步推动教研教改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增强优秀教研教改成果的先进典型和辐射示范作用,学校出台了《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教学成果奖励条例(试行)》,组织开展了首届教学成果奖评选活动,评选出13项校级教学成果奖,并推荐三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代表学校参与湖北省第七届教学成果奖评审。最终,
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名师绝不能只是独善其身,更重要是促进教学团队的建设,打造一支优秀教学团队是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希冀。2012年我校以教带研,以研促教,开发教学资源,为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积极开展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
精品课程是建设优秀教学团队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可以以点带面,促进专业课程体系全面发展。2012年度我校又新增12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目前我校共累计支持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41项,其中已通过评审验收12项。
教材建设也是锤炼优秀教师队伍的重要手段。2012年,由艺术设计学院杜沛然院长担任主编,宋华、陈玲、肖巍等6名骨干教师参与了湖北省独立学院艺术设计类教材的编撰工作,出版了包括《pop广告设计》、《企业形象与导视系统设计》等教材,并于去年9月投入使用,得到学生广泛好评。
为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交流教学经验,学校提供了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这一平台,同时为实现与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规程的充分衔接,2012年学校修订完善了《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实施办法》,将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内容由以前的单一课堂教学展示改革为由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反思三部分组成。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2012年艺术设计学院
建设质量监控体系
要保证教学质量长期、稳定的良性发展,必须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利于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利于教师及时优化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012年,学校改革完善了立体化、多层次的教学效果综合评价制度,教师的教学效果综合测评分数由以前主要依据学生网上评分一项改革为由学生网上评分、教学顾问委听课评分、同行听课评分三部分按照一定比例折合而成,统计时限由以往的每学年一次改为每学期测评统计一次,统计方式则实现由教学管理MIS系统进行信息化处理。
2012年,学校启动了课程教学听课全覆盖制度,教学顾问委员会专家根据学术专长实行院系分工听课制,对各教学单位本学期的全体任课教师实行听课全覆盖,同时对部分申报教学质量奖、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课程则实行交叉重复听课,以保证教学评价的全面、客观。
为充分发挥学生教学信息员的沟通和桥梁作用,及时了解学校教学工作状况,学校实行了“学生信息员”制度,每个学生班聘请学生担任学生教学信息员,定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网上评估,并随时向学校、院系的教务管理部门反映意见与建议。
在每学期期初、期中、期末,学校都会组织专人专班开展常规性的日常教学检查活动。从本学期开始将非考试周集中安排的日常考试也纳入学校统一的考场巡视与评估工作,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严肃考纪、净化考风。自第七周以来,全校共安排了2079个考场涉及2510个班次的各类考试。考试期间,学校教务处及各教学单位相关人员对全部考场进行了巡视。因监考人员监考期间未能很好的履行监考职责,教务处依据《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规定》发布了6份教学事故通报,体现了对教学事故的“零容忍”,极大地促进了学风建设。
搭建学生实践平台
为增强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创新活动,提高动手实践水平,学校积极引导和支持教学单位与校内外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建立学生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
本学期各院系先后与江苏省昆山市协易科技精机(中国)有限公司、海豚传媒、中威集团、震旦文化等多家企业,共同建立院企合作基地。目前,我校现建有北京精仪达盛科技有限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达115处。同时学校还通过开展大学生暑期赴美带薪实习项目、美国爱荷华大学生夏令营、赴台湾高等院校学术交流项目等来开展大学生对外实习交流活动,开阔学子眼界。
毕业设计/论文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2012年,学校调整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模式,由“抓形式,求规范”转向“重内容,求质量”,并首次开展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专项评估工作。
学校坚持实践育人理念,以专业核心能力提炼为抓手,对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和独立设课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系统修订与完善,让学生既具备过硬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12月4日,学校颁布《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本科学生专业(基础)技能测试工作实施细则(试行)》,本科学生专业(基础)技能测试工作进入常态化运行机制。
2012年在圆满获得湖北省“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的基础上,我校首次为2298名本科毕业生颁发学位,授予率达90.3%。李桂兰副校长表示,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教学工作处于学校全局工作中心地位。今后将在保证日常教学高效、高质完成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大教研教改成果的应用与推广,鼓励各专业进一步强化内涵建设,凝炼学科优势与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凸显学校办学实力。
记者 杨成 通讯员 周自伦
编审 代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