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回眸:寒梅吹尽两年花
2010年10月,学校大胆创新开启科学研究工作大门,全校上下历经两年的细心摸索和精心组织,各专业领域的科研工作取得多项实质性成果。截至目前,共承担各类校外科研项目56项,获得合同科研经费449.28万元,其中纵向项目8项,纵向经费35.5万元。已到校科研经费277.38万元,学校为其配套25.623万元。学校科研基金第一批立项7项。2011年,全校教师发表学术论文144篇,其中有51篇发表在核心期刊,11篇被SCIE、EI、ISTP检索,已申请专利10余项,其中7项专利已经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目前已完成项目20个,且均通过项目委托单位验收。科研启动第一年,就获得了几项纵向科研项目和大型横向科研项目,学校呈现出科研队伍初具规模、研究领域继续拓宽、科研管理日趋规范、研究水平逐步提高等特征。 落实科研管理和研究机构 自科研工作正式启动以来,学校“软”出政策、“硬”拨经费,极大地激励了广大教师潜心投入科研的信心。2011年初,金国华、冯向东、周进、王炎坤等校领导分别召集各院系负责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就科研工作的启动及发展进行了交流座谈,并就科研工作开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等作了热烈探讨,为全校科研工作的纵深发展扫除障碍,搭建平台,确立目标。学校研究制订《科研启动管理办法》以及各项科研优惠政策,教师从事科研学校免提管理费。同时针对项目拨发配套经费,设立科研立项奖、设备奖、论文奖,计算科研工作量等,为教职工开展科研提供政策和条件支持,鼓励教师从校外承接科研项目,有效地调动教师及院系的研发热情。 为加强组织管理,各单位均落实了科研管理组织机构,成立了以院系负责人牵头的科研领导小组,安排专人负责科研管理工作和指定科研秘书,从组织上保证了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各院系已成立7个研究所,落实了研究所的研究方向和队伍。各院系研究所集思广益,奋勇争先,多个科研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欣然发芽,科研成果初现华章。 加强科研活动学术交流 “十一五”期间,学校实施人才引进战略规划,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重组和调整,并基于此还对深化教育教学实践和体制改革作出了众多的探索。 2010年至今,机电与自动化学院、新闻与法学学院、城市建设学院分别召开多次学术交流会议。机电与自动化学院组织有项目的10多位老师在全院范围内介绍选题来源、项目进展、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等问题,请外聘专家和本院专家点评,帮助大家拓展研究思路。新闻与法学学院院长多次组织全院教师做学术报告,从如何寻找并凝练课题、如何申报课题、如何开展研究、如何把课题做精做细不断延伸、如何写论文等手把手地带领老师们进入科研的大门。城市建设学院组织老师们进行论文研讨、项目研讨,并在全院范围内评选优秀论文,给予在SSCI上发表论文的老师物质奖励。 2010年十周年校庆前后,学校共邀请 46 位专家、学者、教授开展文学、哲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工学等多专业领域的讲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其间各院系60余名老师参加了40多场国内外学术交流。2011年教师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56场次,全校上下形成了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为学校科研工作的启动奠定了基石。 集中优势资源,搭建科研平台 借着科研的劲风,新一批实验室陆续竣工投入使用,光信专业新建了光电系统与测量实验室,机电专业“公差与技术测量实验室”及“金工实习基地”建成,以及自动化专业过程控制系统综合实验室的相继落成,将科研工作推入实际良性发展轨道。科技处和各教学单位围绕“科研项目必须与学科建设衔接,以促进教学和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原则,分别制订了学校和各院系“2011-2015年科研发展规划”,该规划中针对科研现状,制订了分阶段科研目标和队伍建设规划,进一步明晰了科研方向。在此基础上,各单位按科研规划的方向组建科研团队。大部分教学单位是以学科为单位建立的科研团队,少数单位如城建学院打破专业界限,按学科方向组建的科研团队。 学校加强了沟通和联系,主动“筑巢引凤”,积极为拓展科研项目申报渠道。湖北省科技厅计划处同意将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对我校教师开放,且在申报第一年不限制申报数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意我校从总校申请项目。 围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开展科研 科研工作为常规教学增添了一支强力兴奋剂,且以其独有的创新与启迪能力,将课堂教学的意义进行了延伸。2011年1月,党委书记冯向东在科研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科研是提升办学实力及提高师资水平的必由之路,呼吁教师通过科研工作来提升自身水平,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推动各单位组织开展学术活动、加强师资配备、专业学科设置等提供有效的建设载体,校长周进鼓励广大教师在传授知识之余,注重对学术的探索性,寻找自身教学中的突破点,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增长自我对专业造诣的深度和广度。 两年双脚数千里。随着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学校把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视为根基命脉之所在,并作为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学校第二次教学工作会议历时两年,几近与科研工作相互辉映,它以巨大的规模和整体性视野诠释了人才与质量的关系。该会动员了近乎覆盖全校的各级力量,让教师投入到凝练本科专业核心能力、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工作之中。目前,学校共申报省教改项目3项,申报省教科委“十二五”规划课题20项,校级教学研究基金新立项24个,有14项校级教研项目通过结题验收。 百舸争流南湖逐巨浪 机电与自动化学院老、中、青教师各显神通,共承接科研项目10余项,该院研制的《机动车牵引车》、《深度可调式救援切割机》、《GWD50A十字转弯滚道输送机》等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其中,“HX机车专用牵引车”经测试获得成功,该项目填补了国内机车维修辅助设备方面的空白。“GWD50A十字转弯滚道输送机”项目通过湖北省科学技术厅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新闻与法学学院承接的课题《电视购物频道发展及管理政策研究》得到国家广电总局肯定,2012年11月1日受邀赴京参加经验交流会议。该课题是我校建校以来成功申报的首个部级社科项目,也是目前承接的最高规格科研课题。直为痴年两倍加,凭此我校即在众多985、211高校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获邀参加国家广电总局经验交流的独立院校。 城建学院在全校范围内首次获得纵向科技项目,科研组织有序,项目管理严格。为了更好地培育方向,城建学院打破6个专业教研室的行政界限,依据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和专业互动支撑,跨专业组建“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环境、给排水、生物”和“建筑”三大学科组,实行科研扁平化管理,减少环节层次。例如目前水污染、固废处理等环境治理问题,其重要手段是生物技术,该院将“环境、给排水、生物工程”三个专业结合起来,形成相互支撑发展态势,形成了学院有特色的学科方向。 基础科学部充分发挥基础科学的基础支撑作用,结合数学建模大赛、物理实验竞赛、制图大赛等,积极培养师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基本能力,多角度的开展学科交叉合作研究项目。截止到目前,基科部科研经费达203万,居全校之首,其中单项合同经费数额最大为90万元。 计算机与电子系、信息科学与技术系两系合并组建新学院,其建设将有利于资源的合理使用,依托华中科技大学这所名牌高校,打造品牌专业,着力于科研建设。 十年两熟饱可待 科研工作“负却东风已两年”,犹如教学改革中注入的一股新鲜血液,不断催生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尤在完善专业建设、整合师资结构建树颇丰。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科研正逐步成为引导教学创新和质量提升的快速、刚健的引擎。如今初逢妙年挂两枝,旨在进一步再谋划、再推动,以图新跨越。 记者 代杨 编审 山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