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校要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聚焦
  • 电子校报
  • 首义光华
    • 学校荣光
    • 教科成果
    • 竞赛获奖
    • 优秀师生
  • 视频新闻
  • 校媒风采
  • 微信
 
学校主页

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校要闻正文详情

盛夏果实:90后扬威中国机器人大赛

更新时间:2012-09-06  浏览量:   来源:发布部门:学校门户  

 

 

2012年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于8月1日至3日在江苏徐州赛区举行。在5个大项、32个小项比赛中,我校机器人竞赛团队参加了3个大项14个小项的角逐,叠膺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3项佳绩,获奖数量再创历史新高。

 

双管齐下甄优材

学校2012年2月即启动新一届竞赛队员的报名选拔工作,竞赛团队的备赛工作历时6个月。竞赛队报名工作中,学校力求充分发挥“机器人技术基础”校级公选课的教学促进作用,在参选100名学生中优选出8名学生加以培训,同时,也接受机电与自动化学院各年级各专业学生的网上报名。经过初选、培训、验收、考核等环节,共选拔出10名参赛队员,他们全部都是90后。

 

宝剑锋从磨砺出

暑期集训中,参赛师生不畏酷暑,克服饮食不便、网络中断、蚊虫叮咬等种种困难,在短短的30余天里共制作调试机器人12个,平均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

 

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参赛队于7月31日乘坐K1068次列车奔赴江苏徐州,而这趟列车无空调,全靠风扇和开窗降温。参赛队12名师生以坚强的意志忍耐着高温酷暑的煎熬,历时8小时行程588公里,终于到达徐州赛场。参赛队在住宿处经过简短休整后,于当晚就进入赛场展开调试工作。

 

据悉,本次比赛的主场馆由于通风设施老化,场馆内异常闷热,平均温度在37℃以上。由于调试现场条件甚差,在现场紧张的调试过程中,我校参赛学生大量流汗导致脱盐,其中一名学生在调试过程中突然晕倒,经过紧急救治后方才好转。机器人参赛队面临着历年大赛来最严酷的比赛环境,克服了现场闷热难耐,无调试桌椅、无调试电源等种种不便,坚持完成了所有比赛。

 

技术层次上阶梯

本次机器人大赛我校参赛队在技术水平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一是为参赛制作的12个机器人,在数量上创历史新高。所有机器人均为我校师生自主设计并手工加工制作。这些新制作的仿人型机器人与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方向一致,在比赛中获得裁判和评委专家的肯定和称赞,并收获了2项最佳设计一等奖。二是在机器人的主控制器上,全面采用基于Cortex-M3内核,具有强大运算性能的STM32F103微控制器。三是本次比赛中首次实现了机器视觉,采用摄像头获取导引路径图像,这是我校机器人技术发展的一次飞跃。四是在人与机器人的交互中加入了语音系统。五是在结构设计上采用具有7个自由度的仿人形机器人,其完整的仿人外形结构,标志着我校在仿人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不断进步。

 

本次大赛由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竞赛工作委员会、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Robocup中国委员会、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举办,由空军勤务学院和中国矿业大学共同承办。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南京理工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等全国100余所高校,900余支队伍参加比赛。

 

 

                                           

记者 代杨  通讯员 陈强

编审 山嘉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2号 邮编:430064 电话:027-88426013 传真:027-88426111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 武昌首义学院 鄂ICP备16000181号

  • 新闻中心首页
  • 学校要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聚焦
  • 电子校报
  • 首义光华
  • 视频新闻
  • 校媒风采
  • 微信
  • 学校首页
  1. 首页
  2. 学校要闻

盛夏果实:90后扬威中国机器人大赛

2012-09-06 14:58:19

 

 

2012年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于8月1日至3日在江苏徐州赛区举行。在5个大项、32个小项比赛中,我校机器人竞赛团队参加了3个大项14个小项的角逐,叠膺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3项佳绩,获奖数量再创历史新高。

 

双管齐下甄优材

学校2012年2月即启动新一届竞赛队员的报名选拔工作,竞赛团队的备赛工作历时6个月。竞赛队报名工作中,学校力求充分发挥“机器人技术基础”校级公选课的教学促进作用,在参选100名学生中优选出8名学生加以培训,同时,也接受机电与自动化学院各年级各专业学生的网上报名。经过初选、培训、验收、考核等环节,共选拔出10名参赛队员,他们全部都是90后。

 

宝剑锋从磨砺出

暑期集训中,参赛师生不畏酷暑,克服饮食不便、网络中断、蚊虫叮咬等种种困难,在短短的30余天里共制作调试机器人12个,平均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

 

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参赛队于7月31日乘坐K1068次列车奔赴江苏徐州,而这趟列车无空调,全靠风扇和开窗降温。参赛队12名师生以坚强的意志忍耐着高温酷暑的煎熬,历时8小时行程588公里,终于到达徐州赛场。参赛队在住宿处经过简短休整后,于当晚就进入赛场展开调试工作。

 

据悉,本次比赛的主场馆由于通风设施老化,场馆内异常闷热,平均温度在37℃以上。由于调试现场条件甚差,在现场紧张的调试过程中,我校参赛学生大量流汗导致脱盐,其中一名学生在调试过程中突然晕倒,经过紧急救治后方才好转。机器人参赛队面临着历年大赛来最严酷的比赛环境,克服了现场闷热难耐,无调试桌椅、无调试电源等种种不便,坚持完成了所有比赛。

 

技术层次上阶梯

本次机器人大赛我校参赛队在技术水平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一是为参赛制作的12个机器人,在数量上创历史新高。所有机器人均为我校师生自主设计并手工加工制作。这些新制作的仿人型机器人与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方向一致,在比赛中获得裁判和评委专家的肯定和称赞,并收获了2项最佳设计一等奖。二是在机器人的主控制器上,全面采用基于Cortex-M3内核,具有强大运算性能的STM32F103微控制器。三是本次比赛中首次实现了机器视觉,采用摄像头获取导引路径图像,这是我校机器人技术发展的一次飞跃。四是在人与机器人的交互中加入了语音系统。五是在结构设计上采用具有7个自由度的仿人形机器人,其完整的仿人外形结构,标志着我校在仿人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不断进步。

 

本次大赛由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竞赛工作委员会、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Robocup中国委员会、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举办,由空军勤务学院和中国矿业大学共同承办。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南京理工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等全国100余所高校,900余支队伍参加比赛。

 

 

                                           

记者 代杨  通讯员 陈强

编审 山嘉树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2号

邮政编码:430064

电话:027-88426013

传真-88426013

鄂icp备16001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