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校要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聚焦
  • 电子校报
  • 首义光华
    • 学校荣光
    • 教科成果
    • 竞赛获奖
    • 优秀师生
  • 视频新闻
  • 校媒风采
  • 微信
 
学校主页

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正文详情

企业专家上讲台 学生成果进市场

[楚天都市报]武昌首义学院以“真环境”培养“真本领”

更新时间:2025-09-16  浏览量:   来源:发布部门:武昌首义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师生团队为京山马岭村创作“九马回槽”系列墙绘 学校供图

楚天都市报9月10日讯(文/张渊 丁炜刚 张璐)九月的新学期,武昌首义学院校园里跃动着不一样的教学场景。讲台上,教师细致解析五轴加工编程及加工工艺;工作室里,教师指导学生团队完成真实商业项目并成功中标。这些拥有丰富行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把鲜活项目“搬”进课堂,让学生未出校门就触摸到产业的脉搏。

阿联酋铁路“进”课堂

在学校机电与自动化学院,吴修玉老师被学生称为“行走的案例库”。这位曾任央企资深工艺专家的教师,将二十载行业积淀转化为课堂上的鲜活素材。

“在黑板上讲百遍,不如带着学生做一遍。”吴修玉把参与过的重大工程项目融入教学,从精密军工装备到跨国铁路系统,他用真实案例阐释理论原理,更分享项目实施中的挑战与突破。来校后,他主持的科研项目涵盖军工制造、港口自动化等领域,甚至延伸至阿联酋铁路建设。“企业经历让我能跳出课本,为学生构建真实的知识应用场景。”吴修玉说。

拥有12年企业产品设计经验的周志鹏老师,在《材料力学》课堂上通过工程软件演示,将抽象的应力、应变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工程应用。他介绍:“企业工作培养的严谨作风,现在我也这样要求学生。”

学生们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收获显著。学生曾保华带领团队研发的“无气源式净窗机器人”获国家级立项,并以第一发明人身份获得爬壁机器人发明专利授权,还荣获全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一等奖。学生沈彦斌作为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研发的“莴笋收获机”“智能洗菜机”“腻子涂抹一体机”等创新作品屡获大奖。“实战训练不仅锻炼了我的创新思维,更让我学会了团队协作完成从设计到落地的全过程。”他说。

创新作品被景区采纳

“首义师德师风标兵”、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肖巍坚持“设计要走进现实生活”,多次带领学生深入恩施、京山等地的乡村和非遗工坊,开展非遗文化创新实践。师生们背着材料往返于泥泞乡间,在农舍里反复修改图纸,与当地文旅部门合作开发系列文创产品,多个作品被景区采购并投入运营。其指导的枣阳粗布创新应用项目荣获“挑战杯”省级一等奖,并在市场上获得良好反响。“这些‘行走的课堂’让我们深刻体会到设计的社会价值!”视觉传达专业学生李可欣说。

由企业设计师转岗而来的产品设计专业教师章文熹,将真实商业项目引入教学,指导学生全程参与从市场调研到成本核算的全流程。他带领学生完成的设计方案成功中标,实现了“从课堂到市场”的跨越。“通过这些项目,我们学会了如何将创意落地为市场接受的产品。”学生表示,“这种实战经历为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

肖巍带领的创新创业团队在项目实践中申请了11项外观设计专利,发表了26篇论文,荣获省级以上奖项70余项。视觉传达专业学生杨雪梅团队将枣阳粗布创新应用于婚庆家纺、首饰配件等生活用品,作品荣获“挑战杯”省级一等奖。“这不仅是一次专业实践,更是一次精神成长。”学生们纷纷表示。

更多产业精英走上讲台

首义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背后,是一套完善而创新的政策支持体系。学校围绕“人才强校战略”和“产教融合战略”,系统推出多项管理办法,通过挂职锻炼、实践培训与认证等举措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

学校实施“双高”人才队伍建设计划与“弹性引智”计划,实行“一人一议”“专人专策”精准引才,开通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实施“双师型教师建设计划”,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支持和鼓励教师到企业和相关单位学习交流、培训、参与研发等,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引进企业工程师、企业家等担任专兼职教师,打造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产教融合战略”聚焦深化校企协同。教务处副处长、校企合作办公室主任周自伦介绍,学校与华为、腾讯、中软国际等9家知名企业共建11个本科专业方向和7个专科专业方向,依托产业学院、实习基地和联合实验室,实现企业课程嵌入、双师合作教学、项目共研共创。近两年,已有80余名企业一线工程师通过企业推荐进入学校承担近200门共建课程教学,并深度参与毕业设计、竞赛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

如今在武昌首义学院,越来越多拥有丰富行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正以其精彩的“实战派”教学,为学生搭建起从课堂到产业的桥梁,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结出硕果、绽放光彩。

相关链接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2号 邮编:430064 电话:027-88426013 传真:027-88426111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 武昌首义学院 鄂ICP备16000181号

  • 新闻中心首页
  • 学校要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聚焦
  • 电子校报
  • 首义光华
  • 视频新闻
  • 校媒风采
  • 微信
  • 学校首页
  1. 首页
  2. 媒体聚焦

企业专家上讲台 学生成果进市场

[楚天都市报]武昌首义学院以“真环境”培养“真本领”

2025-09-16 11:32:17

艺术设计学院师生团队为京山马岭村创作“九马回槽”系列墙绘 学校供图

楚天都市报9月10日讯(文/张渊 丁炜刚 张璐)九月的新学期,武昌首义学院校园里跃动着不一样的教学场景。讲台上,教师细致解析五轴加工编程及加工工艺;工作室里,教师指导学生团队完成真实商业项目并成功中标。这些拥有丰富行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把鲜活项目“搬”进课堂,让学生未出校门就触摸到产业的脉搏。

阿联酋铁路“进”课堂

在学校机电与自动化学院,吴修玉老师被学生称为“行走的案例库”。这位曾任央企资深工艺专家的教师,将二十载行业积淀转化为课堂上的鲜活素材。

“在黑板上讲百遍,不如带着学生做一遍。”吴修玉把参与过的重大工程项目融入教学,从精密军工装备到跨国铁路系统,他用真实案例阐释理论原理,更分享项目实施中的挑战与突破。来校后,他主持的科研项目涵盖军工制造、港口自动化等领域,甚至延伸至阿联酋铁路建设。“企业经历让我能跳出课本,为学生构建真实的知识应用场景。”吴修玉说。

拥有12年企业产品设计经验的周志鹏老师,在《材料力学》课堂上通过工程软件演示,将抽象的应力、应变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工程应用。他介绍:“企业工作培养的严谨作风,现在我也这样要求学生。”

学生们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收获显著。学生曾保华带领团队研发的“无气源式净窗机器人”获国家级立项,并以第一发明人身份获得爬壁机器人发明专利授权,还荣获全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一等奖。学生沈彦斌作为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研发的“莴笋收获机”“智能洗菜机”“腻子涂抹一体机”等创新作品屡获大奖。“实战训练不仅锻炼了我的创新思维,更让我学会了团队协作完成从设计到落地的全过程。”他说。

创新作品被景区采纳

“首义师德师风标兵”、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肖巍坚持“设计要走进现实生活”,多次带领学生深入恩施、京山等地的乡村和非遗工坊,开展非遗文化创新实践。师生们背着材料往返于泥泞乡间,在农舍里反复修改图纸,与当地文旅部门合作开发系列文创产品,多个作品被景区采购并投入运营。其指导的枣阳粗布创新应用项目荣获“挑战杯”省级一等奖,并在市场上获得良好反响。“这些‘行走的课堂’让我们深刻体会到设计的社会价值!”视觉传达专业学生李可欣说。

由企业设计师转岗而来的产品设计专业教师章文熹,将真实商业项目引入教学,指导学生全程参与从市场调研到成本核算的全流程。他带领学生完成的设计方案成功中标,实现了“从课堂到市场”的跨越。“通过这些项目,我们学会了如何将创意落地为市场接受的产品。”学生表示,“这种实战经历为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

肖巍带领的创新创业团队在项目实践中申请了11项外观设计专利,发表了26篇论文,荣获省级以上奖项70余项。视觉传达专业学生杨雪梅团队将枣阳粗布创新应用于婚庆家纺、首饰配件等生活用品,作品荣获“挑战杯”省级一等奖。“这不仅是一次专业实践,更是一次精神成长。”学生们纷纷表示。

更多产业精英走上讲台

首义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背后,是一套完善而创新的政策支持体系。学校围绕“人才强校战略”和“产教融合战略”,系统推出多项管理办法,通过挂职锻炼、实践培训与认证等举措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

学校实施“双高”人才队伍建设计划与“弹性引智”计划,实行“一人一议”“专人专策”精准引才,开通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实施“双师型教师建设计划”,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支持和鼓励教师到企业和相关单位学习交流、培训、参与研发等,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引进企业工程师、企业家等担任专兼职教师,打造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产教融合战略”聚焦深化校企协同。教务处副处长、校企合作办公室主任周自伦介绍,学校与华为、腾讯、中软国际等9家知名企业共建11个本科专业方向和7个专科专业方向,依托产业学院、实习基地和联合实验室,实现企业课程嵌入、双师合作教学、项目共研共创。近两年,已有80余名企业一线工程师通过企业推荐进入学校承担近200门共建课程教学,并深度参与毕业设计、竞赛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

如今在武昌首义学院,越来越多拥有丰富行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正以其精彩的“实战派”教学,为学生搭建起从课堂到产业的桥梁,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结出硕果、绽放光彩。

相关链接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2号

邮政编码:430064

电话:027-88426013

传真-88426013

鄂icp备16001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