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之窗]武昌首义学院签署“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合作协议
中国高校之窗6月28日讯 6月23日至6月24日,“跨界·融合”——第四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在驻马店市嵖岈山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武昌首义学院常务副校长吴昌林代表学校与北京华晟经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教育部项目《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合作协议》,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创新发展处处长刘志敏等见证签约仪式。吴昌林作为“智能制造趋势下大国工匠的培养机制与模式”分论坛特邀嘉宾作“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探讨”专题报告。
为服务“中国制造2025”战略,加快培养智能制造领域应用技术人才,提升高等院校主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2016年5月14日在“第三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北京华晟经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中兴通讯、ABB、通用电气、发那科、菲尼克斯电气集团等企业共同启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拟在全国范围内遴选院校,打造集智造类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产业服务于一体的智能制造应用创新基地。
2016年12月30日,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发布了《关于公布“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试点院校名单的通知》(教规建中心函〔2016〕68号),武昌首义学院跻身教育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17所试点院校之一。2017年2月,学校成立“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试点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就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实验设备与课程支撑度、共建基地合作形式等具体条款与北京华晟经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协商。经过多轮研究修订,双方于本月正式签约。
吴昌林在报告中提出,2016年我国被华盛顿协议组织接纳为正式成员,为高校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契机。同时,国家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实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教育部在2017年2月提出的新工科教育改革指导意见等对工程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在工程教育领域开展新的探索和研究。本次“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合作项目”的实施,将行业主流技术和先进设备引入高校的实践教学,有利于实现高校专业发展与行业前沿技术的同步;将企业的教育团队和企业项目资源引入高校,有利于实现校企师资联合培养人才。
签约仪式当晚,北京华晟经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ABB、通用电气、发那科、施耐德、菲尼克斯电气集团以及签约的15所试点高校召开圆桌会议,就探索制造业领域智慧学习组织的构建、研究基于互联网+教育生态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创新、优化校企合作形态开启产教融合2.0时代、专业发展与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协同发展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通讯员:刘媛媛 陈强 丁炜刚 赵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