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收获希望的果实是为了再次获得希望
教育,作为人类生存的“伟大平衡器”“社会机器的平衡轮”和“新财富的创造者”,已成为解决人类社会问题永恒答案的验证事实,并成为世界众多强国利器之秘诀。中国教育传统文化绵延不绝,在于教育是大计同时也是民生,它所承载的希望和梦想,不啻于为青衿众彦勾勒出的人生幸福地图。
一、整整一个世纪的教育梦想
一个世纪前,武昌城头打响辛亥首义第一枪,时值南湖清军第三中学堂数百新军义勇,以炮火连天万点落英之势,汇入辛亥革命浩荡洪流,致使封建王朝大厦顷刻坍塌。至此,南湖作为辛亥首义策源地赫目史册。
哲人说,历史中有许多属于未来的东西,一旦洞见则思想就会永恒。从上述历史中,我们将触摸怎样的永恒?
回拨钟摆即可窥见历史蕴涵。1922年,民国大儒和辛亥斗士章太炎先生,曾亲撰《武昌首义宣言》倡议筹设大学,以纪念武昌首义之功烈,传承辛亥革民之精神。抗日战争时期,为培养和提振国民英雄主义精神,宋庆龄先生不辞劳顿奔波募款,并请辛亥志士和书法家喻育之先生,挥墨题写“武昌首义大学”校名。抗战胜利翌年,辛亥翘楚李翊东先生复撰长文,再次吁请创立武昌首义大学。
近代史称,熊秉坤是打响辛亥首义的“第一枪”,而李翊东和喻育之是其左肩右膀。起义后,为推举湖北军政府都督,李翊东曾举枪威逼时任标统的黎元洪签字就范,使后者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两任大总统三任副总统。1949年建国后,李翊东先生任湖北省政协副主席。
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是全球炎黄子孙共同景仰的精神丰碑。2010年11月辛亥革命百年论坛,全国政协委员、辛亥革命先驱黄兴之孙黄伟民先生,广邀美国及京、苏、鄂、湘、粤等地辛亥革命志士后裔,齐聚南湖吁请签名倡办武昌首义大学。
历史长河奔流湍急中,总会卷起飞光溅彩的美丽风景。2015年5月,一个鲜花盛开的季节,武昌首义学院终于匝地拂天春抹嫣红。百年世纪之梦想,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先生之遗愿,先贤耆宿之宏愿,一如满目葱茏而欲撑起繁茂的夏天。我们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风雨尘烟,追寻和鸟瞰人类以智慧创造教育与拯救民族的足迹,势必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认知,再次引发温故而知新的感念。
二、树帜励志改革:一种责任和精神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教授撰文指出:世纪之交是中国高等教育赶超世界发达国家教育的鼎盛时期,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人数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追赶,是教育先导性作用最为明显的一次追赶,同时也是中国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人力资本的积累,为把握21世纪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期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已经进入全面赶超的轨道。
本世纪初年,时值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入一个独特而纵深的时空,全国330多所独立学院历经排山倒海般的激情四射,大都置身于茫然徘徊与盲目奋勇相互交织的境地,至此也相应产生许多问题症候。首当其冲的,一是教育观念的落伍与滞后,旧根基、僵化保守的旧体系还占住主导地位;二是中国高等教育进入质量爬坡、亟待改革大突破的重要关头。
此时此刻,武昌首义学院前身华中科大武昌分校,以时代创新使命凛然自赋而初享教育领军盛名,同时又面临由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发展的焦灼时刻,如何办出一所受人尊重的大学,无不考验着每个人的智慧、勇气和决心。
武昌首义学院以教育责任和道义为自觉担当,遵循改革即发展动力、人才即根本使命、特色即目标定位、学科专业即建设龙头、师资队伍即主体工程等一系列教育规律,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从“转观念、改模式、强师资”入手,从学校定位、指导思想等顶层设计开始,到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设置和调整、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关键环节,直至最后到就业创业,全方位地部署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升战略行动。
改革创新对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核聚变效应。伴随教学改革和育人模式创新的不断深入,学校在贯彻落实“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更加符合育人规律、提升质量的体制机制,其充分展示的生机与活力,使学校发展迅速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学校围绕“十一五”发展规划目标,率先在全国独立学院创新实现“两转变、双提高”的重大转折,完成从“规模战略”向“品牌战略”的转变,从外延扩张向充实内涵的转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旋即呈现整体跃升。
三、创构“人才培养核心工程”建设体系
武昌首义学院坚持“以人为本,关爱师生,保证质量,大胆创新”的办学理念,坚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专业核心能力有机统一”为目标,创构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核心工程建设体系,学校历经十五载荆棘荣光路,勾勒出一幅中国独立学院和现代技术教育发展的缩影。
核心工程之一:学校以养成教育涵育文化细壤,坚持把立德树人与学生行为养成和专业素养有机结合,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着力构建加强实践创新和提升人文素质并重发展的校园文化。
核心工程之二:学校以科学定位为办学之纲,探索性地将“专业核心能力建设”概念引入教育创新改革中,通过不断提炼学生专业核心能力,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强化学科专业建设,不断优化课程体系设置,不断优化校企合作模式,系统构建了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
四、定海神针: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学校根据自身拥有的资源条件和生源基础、社会人才供求市场结构中可发展空间,及民办本科院校竞争中的扬长避短,等一系列现实需要与学校自担职能的关联因素,确定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此“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相对于2014年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实施现代应用技术教育战略转型,学校已是超前八年抢先登陆,且将办学定位铺排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
五、人才体系璞玉琢就,办学特色初辉渐露
如何将摹本外源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内生型创造机制,是学校价值核心体系命题的持久思考。
学校按照“夯实理论基础,强化实践环节,突出专业特色”的专业建设方针,在办学实践中,不断凝炼“注重养成教育,坚持因材施教,强化实践创新”的办学特色。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基于“养成教育”是当今社会道德教育重构的基础,学校将此与办学定位视通相连,激活养成教育在当今社会最具普世性和应用型价值的意义。
学校包含的一切都蕴涵教育功能,将“因材施教”植入办学特色,旨在必须的一种责任担当,继而促进每一位活生生个体的人,使之获得更为充分、更为自由的发展。
强化“实践创新”乃时代使然,学校倡导以创新为共享的价值观,以“专业+创新创业”模式为主线,外引社会资源助力,内联专扶政策发力,聚合专项资金和专设场地,无缝对接创业教育和创新实践,着力打造学生实战创业核心竞争力。
学校凝炼的三大办学特色,力求相辅相成有机融合,从中也折射学校关乎教育世界的体认与透视,不失立体深刻且辩证独到。正是这些办学理念的构建与完善,武昌首义学院收获了令社会重视和冀望的产出性成果。
六、为探索人才茁壮成长培植沃土
教师是学校发展至关重要的主体。学校按照培养应用型人才定位,倾力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和发展目标,提出“引进与培养同步、优化与提高并重”的原则,走出一条梧桐引凤、借智开发、深度培养、自主创新的聚才兴业之路。
在一系列激励机制和环境改善机制中,尤以青年教师培养长效立制为胜,12位脱颖晋级的青年骨干教师,源于数百位青年教师系统工程的精雕打磨。2009年暑期,15名英语教师赴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培训,开全国同类院校师资建设之先河。“双师型”师资、职称评定、住房分配、增长工资、教师研博深造等,均可体现学校吸引教师职业政策的聚合效应。2015年,“台湾百名双师型教师引进工程”,将是一场关联现代应用技术教育的重头戏。
以研带教,以研促训。激发科研引擎旨在提升人才质量,学校设立专项经费,资助教师开展教研和科研,无不侧证科研支撑与辅佐教学的显著功效。同时,通过科研瞄准社会重大问题,不断提升科研成果转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职能。
七、朱熹:矧今中兴年,一时光景新
学校在诸多领域均有超群轶伦的表现并演绎冠军品质。截至2014年7月,学校已为国家和社会输送4.5万余名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部分工科就业率甚至达到100%,其中近千人录用为国家外交部,水利部和省市机关录公务员。2006年至2015年,学校连续十年蝉联中国一流独立学院排行榜首,屡次扛鼎中国一流五星级应用型大学榜首,且迭膺“中国两岸四地最佳私立大学”美誉。
八、社会评价蕴涵的探索性价值
学校致力于教育创新改革的轨迹,为自身真正走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及为撬动当代民办教育一系列战略发展支点,提供了鲜活生动的探索性价值。
2003年6月18日,教育部召开全国教育系统视频大会。时任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冯向东在会上专题介绍办学经验。至此,中国独立学院改革排头尖兵声名鹊起。
同年6月20日,湖北省副省长辜胜阻莅校视察,对学校超常规发展速度,高质量、大众化办学方向,严格校风校纪等给予嘉许。
9月9日,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人和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陈传德等一行抵校调研。孙霄兵称,学校在新机制新模式办学中成绩婓然,有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推广。
9月21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牟阳春、湖北省教育厅长路钢、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樊明武莅校考察。牟阳春指出,学校办学理念是科学的,思路是正确的,定位是恰当的。学校发展之所以快捷而健康,主要是做到了“三个统一”:一是自主与依法相统一,二是速度与质量相统一,三是普通与特色相统一。
2007年10月,“两岸民办高校论坛”在台湾举行,校长周进作为大陆民办院校代表应邀开幕致辞,并发表《新机制、新面向》专题演讲,其办学经验引起海峡两岸教育同仁极大关注。
11月,校长周进赴会首届全国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论坛”,其《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与办学主体转换》的演讲影响甚烈。
2009年11月,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奠基人、著名教育家潘懋元教授,率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20余名博士考察团抵校调研,称“提供的宝贵经验,实堪称全国独立院的典范”。
2011年6月,国务院参事室主任陈进玉,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教授等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及香港科技大学原校长吴家玮,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全国老教授协会常务副会长张慕葏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等一行考察调研,称学校“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在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及社会认可度等方面,都为中国民办教育发展乃至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发展累积了相应条件”。
2013年,湖北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蔡民族,湖北省教育厅厅长陈安丽等莅临视察,充分肯定学校建设与发展走在全国独立学院的前列,为湖北省教育和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九、文明是关怀与合作的结晶
武昌首义学院当初开蒙时,被外界称之为“没有跑道的起飞”,如今却是一飞冲天自由翱翔的景象。之所以赢得瞩目成绩,皆源于学校努力整合与表达了教育的个性、智慧、经验和品质,并赋予学校自身以敢于担当的意义与尊严,从而构成令时代感到荣耀的深刻记忆。
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教育部原部长周济,湖北省原省委书记蒋祝平、罗清泉,湖北省政协主席王生铁,湖北省委副书记张昌尔,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湖北省委副书记副省长辜胜阻、郭生练,华中科技大学朱九思、路刚、朱玉泉、杨叔子、樊明武、李培根、丁烈云,及湖北省各级政府或教育主管领导等均曾莅校视察。在凝结于领导教育理想与殷切关怀中,武昌首义学院“应教育改革开放之运而生,得教育改革开放之惠而长,顺教育改革开放之势而强”。
武昌首义学院的根基与血脉,源于华中科技大学优秀传统文化。清香传得天心在,武昌首义人向曾经赋予自身精神DNA的圣贤致敬,向传统与经典致敬。华中科技大学年华未老,武昌首义学院情窦初开,愿我们一如往昔“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继续携手与共绽放时代理想的荣光。
时来天地皆同力。众多院士和专家学者及教育同仁,以各种考察方式关注着这块实验园地。潘懋元先生耄耋之年三下南湖,为中国教育新生代崛起倾注了满腔热忱。国内外校友和无以复计的学生家长,及社会关心教育发展的各界人士和媒体,始终将目光凝眸定格在这片拔节生长的沃土。
台湾教育界吴清基先生和义守大学、中国文化大学等众多高校同仁,与武昌首义学院素有良性互动。藉此转型之契机,学校将继续拓展台海两岸教育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发挥与提升台企人才培养基地的功能与作用,进一步传承与弘扬辛亥首义文化精神,继而凝聚华夏炎黄子孙的民族情感与家国情怀。
十、武昌首义学院未来畅想
2015年,是国家教育改革极为重要的年份。武昌首义学院的转制转型发展,不仅是一次近乎华丽炫风的转身,而且也是一次从独立学院教育谱系中,真正独立出来的完美重生。
独立精神意味着勇于承担选择,因为选择、独立与责任紧密相连。回首过往峥嵘岁月,恰因为武昌首义人对教育伟业的虔诚执着,才积淀了风雨如磐的精神气质。面对一个崭新的开局,学校将继承和弘扬“敢为天下先”首义精神,以湖北中部崛起战略发展为契机,以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为目标,以台企人才培养基地为平台,进一步提升“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核心工程建设水平,以砥砺年华怒放生命的主旋律,叩响出与时代浩荡偕行的最强音。
教育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活动,其个性与多样性是教育活动的生命所在。任何学校均可堪与一流名校比肩,倘若它能办出自己的个性、活出自己的风采。敢做善成创一流,让我们一起期待一起追寻,坚毅沉笃勉力奋进,为着武昌首义学院的美好明天,为着人世间大爱无疆大道无垠的教育伟业!
(山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