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光盘”成为一种风尚
我校“反对餐桌浪费”进行时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倒掉的是饭菜,溜走的是血汗,丢失的是品德。”“节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校园内各处悬挂的横幅拉开了校园“反对餐桌浪费”的序幕。
自今年年初开始,一场“光盘”行动在全国各地掀起了“波澜”。如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观念也已形成了一股“新风”,吹入了各大高校,在校园里形成了“勤俭节约从身边做起”的风尚。这股风尚在我校又形成了怎样一番景象?记者在校园中进行了观察。
餐桌浪费成常态
大学,一个小型的社会化群体,这里形成的餐桌浪费现象比较集中。当“光盘行动”尚未进校园的时候,餐桌浪费现象似乎是校园里一种司空见惯的事情。
校园食堂的餐桌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粥还未吃及三分之一时,便被同学“遗弃”,免不了进垃圾桶的“命运”;满满一大盘面条,当阿姨去收拾的时候,依旧看不见盘底;在餐具回收处,食堂工作人员都有一道工序:倒掉剩下的饭。据记者了解,每个餐具回收处在每个就餐时段几乎都能收到大半桶的剩菜剩饭。
这些不经意的浪费现象,发生在每一天的用餐时间。当问及“为何会产生浪费时?”记者听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几乎很少有吃完的时候,这一份的饭菜有点多。”在大多数女生那里,因为吃不完而产生的浪费就成为了一件极其平常的事情。不过与之相反的则是部分男生“吃不饱”的抱怨。“今天的饭菜不合口味,有点咸了,难以全部吃完。”“觉得能吃挺多的,但吃了一半就饱了”“菜吃光了,米饭就剩下了。”等等也都成为了“浪费成常态”的理由。
在记者的调查中有三分之二的同学承认自己经常有浪费现象,而对于吃不完的原因则集中在“饭菜不合口味”“饭菜分量不合适”上。
积极宣传倡新风
为了解决这些明显存在的浪费问题,同时也是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在高校开展反对餐桌浪费专项行动”的号召,我校开展了各种活动。
学校后勤集团饮食服务中心和校学生会在我校西区食堂举办了“舌尖上的武昌分校”活动,旨在挖掘校内美食。希望能制定出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消费水平师生的需求和口味的美食。该次大赛的参赛选手是我校厨艺精湛的厨师和擅长厨艺的学生,他们本着发现美食、探究美食、制作美食、分享美食的目的和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的宗旨在比赛中大显身手。借此次活动提倡“吃得饱也要吃的好”的观念,以味觉的魅力为主,让同学们看得舒心,吃得爽心,更是让同学舍不得浪费。
我校艺术设计学院也组成宣传小组,在食堂和小吃街中宣传,呼吁同学们参加到“光盘”行动中来。在行动开始前,志愿者在食堂里调研发现,普遍存在“学生不懂柴米贵,一周倒掉一亩粮”的粮食浪费状况。经过观察他们找到了浪费的“症结”所在,于是在活动期间“对症下药”。活动志愿者每天都会在中区食堂记录学生用餐情况,并拍照曝光剩菜剩饭在餐桌上的“残状”,同时,在学校的餐饮场所进行“光盘有奖”的激励活动,邀请进餐后不浪费粮食的“光盘进餐者”进行签名,并在公共场所进行表扬宣传。目的则是用身边的典型影响每一位进餐者,营造节约粮食的氛围,号召大家共同为杜绝浪费贡献自己的力量。
活动开展期间,广播、横幅、食堂内宣传短片等宣传方式一一“上场”,以此来宣传反对餐桌浪费活动的重要性,让 “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
习惯养成有过程
校园里有关勤俭节约的活动开展的是风风火火,那么成效如何?
据后勤中心相关管理人员称:“我校食堂餐桌浪费情况有着明显改善。”艺术设计学院开展的“光盘行动”自发起以来,也在同学之中引起了很大反响,得到了大家有力支持。而记者在食堂里也发现各类浪费情况有相对的减少,放眼望去桌子上的残留物大大减少,盘子见底了,回收桶里的垃圾也减少了。
只是,浪费现象虽有一定程度上减少,可依然存在。盘还未空,桶还未见底。短期内卓有成效的活动着实鼓舞了一些参与者,“浪费现象不可能完全不存在,慢慢改善就好了。”参与此次宣传活动的同学都希望这种态势继续保持,望越来越好。
“‘节约粮食,反对浪费’是被我们从小挂在嘴边的,只是长大后也就不在意了,现在的大家都开始反对浪费了,我感觉又重新找回了小时候的美好品质。”“我想起了我外婆,她在世时从一直让我勿浪费粮食。”外语系王同学在谈及此时竟眼泛泪花,她外婆常常跟她讲过去缺粮的艰苦岁月,在她心中从小就形成了节约粮食的思想。此次的“光盘活动”进校园,吹来的这阵“勤俭节约”之风也唤醒了不少同学心里的那份“节约粮食”的意识。只是这样的效果能够维持多久?这样节约行动又能坚持多久?
因“觉得能吃挺多的,但吃了一半就饱了”“菜吃光了,米饭就剩下了”等主观原因造成的浪费仍旧有所发生。一位在“光盘行动”中进行签名的同学表示:“现在每次吃不完的时候都会在心里生出一丝愧疚感。不过因为不合胃口或是饮食习惯原因导致的浪费还是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
学校大力的宣传配合上各部门的积极举措,让“节约”“光盘”一时间成为一种风尚。而当这样的宣传渐渐淡下去的时候,真正能将“光盘行动”坚持到底的又是什么?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的深思。
记者 郭倩芸 王谦 通讯员 杨琳
编审 山嘉树 严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