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情境体验+数字再现,武昌首义学院实现“三大精神”思政课全覆盖
极目新闻通讯员 丁炜刚
“我是大别山精神的第8646名传承者”“看,视频中的我穿越到了1998年抗洪抢险的第一线”……近日,在武昌首义学院新学期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一场特殊的“精神穿越之旅”激情上演,深深吸引了在场学子。
授课教师朱曼巧妙运用情境体验、数字再现、艺术呈现等多元化教学手段,将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为大学生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标志着该校在所有思政课堂中实现了“三大精神”专题教学全覆盖,让思政课真正成为铸魂育人的生动实践。
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武昌首义学院精心策划并实施了新学期思政课开学第一课“三大精神”专题教育。通过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确保“三大精神”入脑入心入行,切实强化当代大学生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
课堂上,朱曼老师采用多维教学模式,让思政课焕发全新活力。从红安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激昂旋律,到引导学生用湖北方言铿锵念出“我徐海东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支援中央红军”的铮铮誓言,大别山精神在动人的音符和先烈誓言中直抵人心。借助“三大精神”数字体验馆,则让学生置身于1998年抗洪战士用身体筑堤的震撼场景和抗疫故事的温情触摸中,在《为了谁》的背景音乐中,不少学生眼含热泪,深刻体会到众志成城、生命至上的精神内涵。
更值得一提的是,朱曼老师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三大精神”与大学生投身湖北支点建设的深度关联,通过思维导图将勇当前锋、顽强拼搏、命运与共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生涯发展指南。“当代青年应当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成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朱曼老师在总结中说。
这种多维度、共情式的教学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情感共鸣。“数字体验馆这种置身历史场景的方式特别新颖真切。”数管2503班廖沁瑶同学表示,“体验后生成个人海报和视频留作纪念,让我深受触动,课后我还要进一步学习研究‘三大精神’。”财管2502班吴诗语同学说:“通过讨论如何投身支点建设,我深刻认识到个人努力与湖北发展、民族复兴的密切关系,强化了使命担当意识。”
据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瑾介绍,为将“三大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学院自暑假起就多次开展深入研讨,系统阐释“三大精神”的核心内涵和时代价值,精准把握其与各门课程的内在逻辑关系。通过专家报告、集体备课、多层检查等措施,确保了思政课程和学生的“双全覆盖”,取得了显著育人成效。
据了解,武昌首义学院将以新学期思政第一课为起点,着力构建“三大精神”立体化教育新格局。通过翻转课堂、微电影拍摄、情景剧再现等多元化教学形式,充分发挥“三大精神”的深层滋养和铸魂育人作用,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首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