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校要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聚焦
  • 电子校报
  • 首义光华
    • 学校荣光
    • 教科成果
    • 竞赛获奖
    • 优秀师生
  • 视频新闻
  • 校媒风采
  • 微信
 
学校主页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正文详情

[人民网]武昌首义学院以“三大精神”铸魂育人

更新时间:2025-10-14  浏览量:   来源:发布部门:武昌首义学院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

人民网10月13日讯(文/图 丁炜刚)“我是大别山精神的第8646名传承者。”“看,视频中的我穿越到了1998年抗洪抢险的第一线。”近日,在武昌首义学院新生首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一场特殊的精神穿越之旅昂扬上演。授课教师朱曼将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通过情境体验、数字再现、艺术表达等形式巧妙融入教学,为当代大学生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至此,该校在所有开设思政课的学生中实现了开学第一课“三大精神”进课堂全覆盖。

为更好强化大学生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促进“三大精神”在青年学子群体的有效内化转化,更好地实现入脑入心入行,落实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目标,武昌首义学院借助思政课教学,精心组织开展了所有思政课堂开学第一课“三大精神”专题教育,确保覆盖每一名学生。

课堂上,朱曼灵活采用多维教学形式,促进教学效果提升。从红安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红色经典的激昂旋律,到引导学生用湖北方言念出“我徐海东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支援中央红军”的铿锵回响,伟大的大别山精神通过动人音符和先烈誓言直抵人心,让学生们深切感受到大别山地区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8年红旗不倒”革命奇迹背后的精神伟力。而“三大精神”数字体验馆,则让学生置身于1998年抗洪战士用身体筑堤的震撼场景和抗疫故事的温情触摸中,在《为了谁》背景音乐感染下,学生们全神贯注,完全沉浸于感人至深的场景中,眼眶纷纷溢满泪水,也更加理解了众志成城、生命至上的深层含义。同时,朱曼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三大精神”与大学生投身湖北支点建设的深度关联,并通过思维导图,将勇当前锋、顽强拼搏、命运与共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大学生生涯发展指南,引领学生思考时代担当与个人发展的紧密关系,总结指出这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目标所在,“当代青年,应当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成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

多维度共情式的教学设计,引发了学生对“三大精神”深度思考与情感共鸣。“数字体验馆这种置身历史场景的方式,特别新颖真切。”数管2503班廖沁瑶说,“体验后还可以生成个人海报、视频留作纪念,感受很深,课后我还要进一步学习研究‘三大精神’,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勇于迎接挑战。”财管2502班吴诗语表示,“三大精神”的学习,尤其是如何投身支点建设的讨论,让自己充分认识到个人努力与湖北建设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强化了使命担当意识,未来一定要学好本领,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瑾介绍,为将“三大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及实践活动设计,切实做到所有思政课程全覆盖,所有思政课堂学生全覆盖,在学校党委统筹部署下,学院自暑假起即多次开展深入研讨,强调要立足湖北丰富的红色资源和发展实践,系统阐释“三大精神”的核心内涵、时代价值及地方典型案例,精准把握其与各门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厘清教学融入点,确定了操作性强的教学设计创新方向和实施方案。具体教学实施中,通过专家专题报告、各课程组集体研讨备课、学院自查、学校督查、校领导听课检查,确保了两个“全覆盖”,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据悉,武昌首义学院将以思政课开学第一课为起点,在课程教学中着力构建“三大精神”立体化教育新格局,通过结合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革命道德等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为学生进行深入讲解,同时开展翻转课堂、历史折页书、微电影拍摄、情景剧再现、红色歌曲评析等课堂展示及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好“三大精神”的深层滋养和铸魂育人作用,使其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力量源泉,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首义贡献。

相关链接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2号 邮编:430064 电话:027-88426013 传真:027-88426111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 武昌首义学院 鄂ICP备16000181号

  • 新闻中心首页
  • 学校要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聚焦
  • 电子校报
  • 首义光华
  • 视频新闻
  • 校媒风采
  • 微信
  • 学校首页
  1. 首页
  2. 新闻中心
  3. 媒体聚焦

[人民网]武昌首义学院以“三大精神”铸魂育人

2025-10-14 14:20:23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

人民网10月13日讯(文/图 丁炜刚)“我是大别山精神的第8646名传承者。”“看,视频中的我穿越到了1998年抗洪抢险的第一线。”近日,在武昌首义学院新生首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一场特殊的精神穿越之旅昂扬上演。授课教师朱曼将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通过情境体验、数字再现、艺术表达等形式巧妙融入教学,为当代大学生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至此,该校在所有开设思政课的学生中实现了开学第一课“三大精神”进课堂全覆盖。

为更好强化大学生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促进“三大精神”在青年学子群体的有效内化转化,更好地实现入脑入心入行,落实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目标,武昌首义学院借助思政课教学,精心组织开展了所有思政课堂开学第一课“三大精神”专题教育,确保覆盖每一名学生。

课堂上,朱曼灵活采用多维教学形式,促进教学效果提升。从红安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红色经典的激昂旋律,到引导学生用湖北方言念出“我徐海东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支援中央红军”的铿锵回响,伟大的大别山精神通过动人音符和先烈誓言直抵人心,让学生们深切感受到大别山地区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8年红旗不倒”革命奇迹背后的精神伟力。而“三大精神”数字体验馆,则让学生置身于1998年抗洪战士用身体筑堤的震撼场景和抗疫故事的温情触摸中,在《为了谁》背景音乐感染下,学生们全神贯注,完全沉浸于感人至深的场景中,眼眶纷纷溢满泪水,也更加理解了众志成城、生命至上的深层含义。同时,朱曼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三大精神”与大学生投身湖北支点建设的深度关联,并通过思维导图,将勇当前锋、顽强拼搏、命运与共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大学生生涯发展指南,引领学生思考时代担当与个人发展的紧密关系,总结指出这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目标所在,“当代青年,应当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成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

多维度共情式的教学设计,引发了学生对“三大精神”深度思考与情感共鸣。“数字体验馆这种置身历史场景的方式,特别新颖真切。”数管2503班廖沁瑶说,“体验后还可以生成个人海报、视频留作纪念,感受很深,课后我还要进一步学习研究‘三大精神’,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勇于迎接挑战。”财管2502班吴诗语表示,“三大精神”的学习,尤其是如何投身支点建设的讨论,让自己充分认识到个人努力与湖北建设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强化了使命担当意识,未来一定要学好本领,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瑾介绍,为将“三大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及实践活动设计,切实做到所有思政课程全覆盖,所有思政课堂学生全覆盖,在学校党委统筹部署下,学院自暑假起即多次开展深入研讨,强调要立足湖北丰富的红色资源和发展实践,系统阐释“三大精神”的核心内涵、时代价值及地方典型案例,精准把握其与各门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厘清教学融入点,确定了操作性强的教学设计创新方向和实施方案。具体教学实施中,通过专家专题报告、各课程组集体研讨备课、学院自查、学校督查、校领导听课检查,确保了两个“全覆盖”,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据悉,武昌首义学院将以思政课开学第一课为起点,在课程教学中着力构建“三大精神”立体化教育新格局,通过结合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革命道德等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为学生进行深入讲解,同时开展翻转课堂、历史折页书、微电影拍摄、情景剧再现、红色歌曲评析等课堂展示及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好“三大精神”的深层滋养和铸魂育人作用,使其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力量源泉,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首义贡献。

相关链接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2号

邮政编码:430064

电话:027-88426013

传真-88426013

鄂icp备16001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