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校要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聚焦
  • 电子校报
  • 首义光华
    • 学校荣光
    • 教科成果
    • 竞赛获奖
    • 优秀师生
  • 视频新闻
  • 校媒风采
  • 微信
 
学校主页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正文详情

[湖北日报]五化五润育新人 首义精神谱新篇

——武昌首义学院创新“大思政”育人模式

更新时间:2025-11-11  浏览量:   来源:发布部门:武昌首义学院  

湖北日报11月8日讯 在荆楚大地的武昌古城,一所承载着辛亥革命百年记忆的高校正以独特的文化基因书写着思政育人的新篇章。

2025年10月,学校举行《首义文化论纲》新书发布会。

为祖国庆生!万余学子同上一堂思政大课。

湖北日报11月8日讯 在荆楚大地的武昌古城,一所承载着辛亥革命百年记忆的高校正以独特的文化基因书写着思政育人的新篇章。武昌首义学院,这片曾是清末陆军第三中学堂、武昌新军驻扎地的热土,如今成为传承首义精神、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学校深耕校本红色资源,创新构建“五化五润”育人模式,将“敢为人先、自强不息”的首义精神深度融入“大思政”建设全过程,为高校特色化思政教育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例。

溯源百年文脉 扛起传承使命

武昌首义学院与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1922年,章太炎先生撰文倡设大学以纪念武昌首义之功烈;抗日战争时期,宋庆龄先生吁请创设武昌首义大学,并特请喻育之先生题写“武昌首义大学”校名;1946年,辛亥志士李翊东吁请创立纪念性大学,延续首义文脉。2015年,经教育部审批同意,学校正式更名为“武昌首义学院”,完成了从首义历史见证者到首义精神传承者的身份蜕变。

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革命文化遗产保护与红色精神传承。作为以“首义”命名、传承首义精神的唯一本科高校,武昌首义学院主动扛起历史使命,以教育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为指引,将首义文化作为校本育人的核心资源,在深耕革命文化研究、传播与教育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大思政”育人之路。

创新 “五化五润” 构建育人体系

自2015年起,武昌首义学院立足校本特色,凝练首义文化核心内涵,创新实施“五化五润”育人模式,实现文化育人从软引导向硬支撑的转型。

文化资源场景化,涵首义精神润心。学校系统规划建设首义广场、英烈长廊、校史文化馆、革命人物雕塑群等主题景观,整体建筑风格与辛亥革命纪念场馆相呼应,将首义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可读、可游、可学、可研的沉浸式场域,让师生在日常浸润中深化革命历史认知、厚植家国情怀。

课堂体系贯通化,融思政元素润课。构建“四大课堂”协同育人体系:第一课堂将首义精神融入课程教学,第二课堂依托党团组织开展主题活动,第三课堂延伸至社会实践场域,第四课堂借力网络空间实现全覆盖,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格局。

中枢机制协同化,聚共育合力润行。以校党委统领为核心,依托首义文化研究中心、湖北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湖北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级现代产业学院、长江嘉鱼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五大机构,构建跨院系、校地企协同的“大平台”,打破部门壁垒,实现资源共享、责任明确的一体化推进。

引路师资四有化,重铸魂强师润教。打造覆盖“教、管、服”的 “大师资”队伍,培育国家和省级“双带头人”、荆楚好老师、课程思政名师等骨干力量,让每一位教职工都成为首义精神的传播者、文化育人的推进者。

育人阵地品牌化,促全面发展润才。形成工程实践、乡村服务、文化传播等三类“大实践”育人品牌,通过科创攻坚、助农服务、红色传播等实践活动,锤炼学生爱国担当与创新实践能力。

文化赋能 彰显育人成效

活化首义文化资源体系,构建全域“大课堂”。学校出版《首义文化论纲》重点教材,开设《首义文化概论》公选课,建设首义文化数字化资源库和86个教学案例库,形成景观、课程、项目等多类型的校本思政资源体系。联动辛亥革命博物馆、辛亥首义烈士陵园等23个社会实践基地,推动红色资源“入课程、入实践、入基地”。

搭建协同运行机制,打造育人“大平台”。构建校领导布局、中枢平台协领、基层单位落实的三级组织运行形态,五大中心(基地)分工联动:首义文化研究中心挖掘理论资源,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协调跨部门资源,产业学院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对接学科专业集群,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拓展线下场域,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建强师资队伍与实践阵地,筑牢育人“强支撑”。汇聚校内外国家名师、领军专家、资深学者、优秀校友等力量,形成全员育人矩阵;在五大中心(基地)推动下,将首义精神融入工程实践、乡村服务、文化传播等实践场景,实现精神内涵向行动自觉的转化。

学校建成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32门校级示范课程,开发200 余个多学科思政案例;年均5400余名在校生参与实践活动,“三下乡”项目中8项获国家级重点团队立项,工科学生为企业攻克技术难题42项,文科学生开展助农直播等特色服务;学生思政类学科竞赛年均获国家级、省级奖项178项。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武昌首义学院将继续深耕首义文化富矿,持续深化“五化五润”育人模式创新,在传承红色基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勇毅前行,为培养更多具有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武昌首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授 金鑫和新闻与文法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余林)

相关链接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2号 邮编:430064 电话:027-88426013 传真:027-88426111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 武昌首义学院 鄂ICP备16000181号

  • 新闻中心首页
  • 学校要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聚焦
  • 电子校报
  • 首义光华
  • 视频新闻
  • 校媒风采
  • 微信
  • 学校首页
  1. 首页
  2. 新闻中心
  3. 媒体聚焦

[湖北日报]五化五润育新人 首义精神谱新篇

2025-11-11 18:08:00

2025年10月,学校举行《首义文化论纲》新书发布会。

为祖国庆生!万余学子同上一堂思政大课。

湖北日报11月8日讯 在荆楚大地的武昌古城,一所承载着辛亥革命百年记忆的高校正以独特的文化基因书写着思政育人的新篇章。武昌首义学院,这片曾是清末陆军第三中学堂、武昌新军驻扎地的热土,如今成为传承首义精神、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学校深耕校本红色资源,创新构建“五化五润”育人模式,将“敢为人先、自强不息”的首义精神深度融入“大思政”建设全过程,为高校特色化思政教育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例。

溯源百年文脉 扛起传承使命

武昌首义学院与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1922年,章太炎先生撰文倡设大学以纪念武昌首义之功烈;抗日战争时期,宋庆龄先生吁请创设武昌首义大学,并特请喻育之先生题写“武昌首义大学”校名;1946年,辛亥志士李翊东吁请创立纪念性大学,延续首义文脉。2015年,经教育部审批同意,学校正式更名为“武昌首义学院”,完成了从首义历史见证者到首义精神传承者的身份蜕变。

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革命文化遗产保护与红色精神传承。作为以“首义”命名、传承首义精神的唯一本科高校,武昌首义学院主动扛起历史使命,以教育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为指引,将首义文化作为校本育人的核心资源,在深耕革命文化研究、传播与教育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大思政”育人之路。

创新 “五化五润” 构建育人体系

自2015年起,武昌首义学院立足校本特色,凝练首义文化核心内涵,创新实施“五化五润”育人模式,实现文化育人从软引导向硬支撑的转型。

文化资源场景化,涵首义精神润心。学校系统规划建设首义广场、英烈长廊、校史文化馆、革命人物雕塑群等主题景观,整体建筑风格与辛亥革命纪念场馆相呼应,将首义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可读、可游、可学、可研的沉浸式场域,让师生在日常浸润中深化革命历史认知、厚植家国情怀。

课堂体系贯通化,融思政元素润课。构建“四大课堂”协同育人体系:第一课堂将首义精神融入课程教学,第二课堂依托党团组织开展主题活动,第三课堂延伸至社会实践场域,第四课堂借力网络空间实现全覆盖,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格局。

中枢机制协同化,聚共育合力润行。以校党委统领为核心,依托首义文化研究中心、湖北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湖北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级现代产业学院、长江嘉鱼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五大机构,构建跨院系、校地企协同的“大平台”,打破部门壁垒,实现资源共享、责任明确的一体化推进。

引路师资四有化,重铸魂强师润教。打造覆盖“教、管、服”的 “大师资”队伍,培育国家和省级“双带头人”、荆楚好老师、课程思政名师等骨干力量,让每一位教职工都成为首义精神的传播者、文化育人的推进者。

育人阵地品牌化,促全面发展润才。形成工程实践、乡村服务、文化传播等三类“大实践”育人品牌,通过科创攻坚、助农服务、红色传播等实践活动,锤炼学生爱国担当与创新实践能力。

文化赋能 彰显育人成效

活化首义文化资源体系,构建全域“大课堂”。学校出版《首义文化论纲》重点教材,开设《首义文化概论》公选课,建设首义文化数字化资源库和86个教学案例库,形成景观、课程、项目等多类型的校本思政资源体系。联动辛亥革命博物馆、辛亥首义烈士陵园等23个社会实践基地,推动红色资源“入课程、入实践、入基地”。

搭建协同运行机制,打造育人“大平台”。构建校领导布局、中枢平台协领、基层单位落实的三级组织运行形态,五大中心(基地)分工联动:首义文化研究中心挖掘理论资源,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协调跨部门资源,产业学院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对接学科专业集群,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拓展线下场域,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建强师资队伍与实践阵地,筑牢育人“强支撑”。汇聚校内外国家名师、领军专家、资深学者、优秀校友等力量,形成全员育人矩阵;在五大中心(基地)推动下,将首义精神融入工程实践、乡村服务、文化传播等实践场景,实现精神内涵向行动自觉的转化。

学校建成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32门校级示范课程,开发200 余个多学科思政案例;年均5400余名在校生参与实践活动,“三下乡”项目中8项获国家级重点团队立项,工科学生为企业攻克技术难题42项,文科学生开展助农直播等特色服务;学生思政类学科竞赛年均获国家级、省级奖项178项。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武昌首义学院将继续深耕首义文化富矿,持续深化“五化五润”育人模式创新,在传承红色基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勇毅前行,为培养更多具有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武昌首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授 金鑫和新闻与文法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余林)

相关链接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2号

邮政编码:430064

电话:027-88426013

传真-88426013

鄂icp备16001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