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校要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聚焦
  • 电子校报
  • 首义光华
    • 学校荣光
    • 教科成果
    • 竞赛获奖
    • 优秀师生
  • 视频新闻
  • 校媒风采
  • 微信
 
学校主页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正文详情

[青春网]九年支教路 爱心筑“晓岸”

更新时间:2014-12-08  浏览量:   来源:发布部门: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  

青春网12月5日讯 9年时间里,从一个人到一个组织,他多次赴“老少边穷”民族地区支教,参加策划百余场大型公益活动。个人捐赠3万余元,自己却很少买新衣服,用的还是姐姐“淘汰”下来的红色手机,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经济管理学院2006级的马晓岸,用他的行动,践行着“公益“这个名词。

偶遇支教  大吃一惊

2007年,大二的他偶然的一次路过支教的宣传点,便参加了前往革命老区黄冈市红安县的陈升中学的支教活动。他说:“当时参加支教并不是像现在很多的学生,抱着需要证书或是资历的功利心态,就只是想做一些好事”,这也是他大一一进校就加入了学校阳光爱心协会的原因。

到达志愿服务地点,他在村子里转了一圈,一幢幢倾斜的土屋,矮矮的木门,看着简陋的小学校舍,“贫穷”与“封闭”是他对这个乡村的第一印象。

一间狭小的教室里坐着100多个学生,老师在讲台上向学生答疑都很困难,而同学们上课却是个个精神抖擞,注意力高度集中,满是求知若渴的神态。他们的寝室,是20多名学生挤在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房间,几根竹竿拼成的床铺,床铺是用高低不平的木头凑成,上面铺些稻草和麦杆成了他们的“褥子”。在当地人的家里,缺腿掉角的桌椅,凹凸的地面、昏暗的光线、铁迹斑斑的铁锅,充满油烟的床铺更是随处可见。这样生活与学习条件,让他在感到心酸的同时,也有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用心对待, 满载感动而归

在一片水田里,一个初中生年纪的女孩脚踩在泥田里,瘦弱的脊背弯曲在烈日下,像一张紧绷的弓,两手不停地在水田里来回,将一颗颗秧苗用手指种进泥土里。几个来回,女孩的腰开始微微颤抖,她便用手撑着腰站在水田里休息片刻,马上又弯下腰双手忙碌不停。女孩插秧的背影刻在了马晓岸的眼底,他说:“她的母亲重病在床,父亲外出打工,家里还有一个年幼的妹妹,她便早早担下了家庭的担子。农村女孩的艰辛和酸楚是很多城市女孩不可体会的。”

马笑红的成绩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不止是读书,这个农村女孩心里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她想做一名电影明星。马晓岸得知后觉得很吃惊也很心酸,“要是在城市,这个漂亮刻苦的女孩肯定能走得更远,前途会更好,为什么命运对她这么不公平?”在马晓岸支教期间,时常开导笑红,向她描述外面的世界,教给她学习方法。30天支教下来,笑红的性格开朗许多,也愿意和小伙伴更多地分享内心世界了。

马晓岸离开红安两个月后,收到了马笑红的第一封信。之后,他们一直保持着书信联系,笑红亲切地称他为“好哥哥,最好的哥哥”,他们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3年后,笑红考上当地的重点高中,后来也如愿以偿的考上理想大学,那一刻,马晓岸心里的安慰感无以复加。

“晓风柳岸”  爱心传递温暖

一旦开始了便停不下来,有太多的孩子需要帮助,而自己的力量又太过渺小。经过努力,2010年,马晓岸以个人名义成立了“晓风柳岸”志愿者服务组织,到2013年正式更名为“晓岸志愿服务队”。现在,他的公益团队规模已达数百人,成员多为在校大学生且分布在各省,还有社会各界人士加入。

“支教,并不是站在一个给予者的位置,想着我给了他们什么,而是应该真正了解他们需要什么。”他对支教的理解,也转向了那些“实在”的事情上。

2012年11月,马晓岸邀请了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阳光爱心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并发动了武汉、上海、成都三地的志愿者们,为贵州山区的孩子们筹得了一万余元善款。

2013年12月,在团队的努力与中南民族大学的支持下,晓岸志愿服务队在支教地湖北蕲春和贵州从江建立起两处志愿服务基地,对当地进行长期帮扶和固定援助。2014年7月,马晓岸积极奔走,筹资63万元为贵州支教地捐建了一栋宿舍楼。不仅捐助物资,还商定后期分别分批将两地的小学教师接到中南民族大学进行集中培训。还通过设置“心灵邮箱”、小药箱、建立爱心图书室、特色文化墙等项目的帮扶,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增长了知识、拓宽了眼界、解决了困难。

他时刻关心着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收到了无数家长和孩子们寄过来的自家的特产。一位家长还绣了大幅印有“真爱永恒”字样的十字绣送给了马晓岸,还有孩子们寄来的自编钥匙扣等小礼物,他都一一珍藏着。

在去拉赞助时,他们也时常会遭到别人的质疑。在武汉光谷国际广场,有着上百家大大小小的公司,他们为了给山区的孩子们筹集资金,就一个个去访问,用了好几天一家家跑下来,最后能够达成资助意向的也不过几家。可想起那些孩子们充满希冀的眼睛,他们仍旧坚持着。

大学生记者 姜敏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2号 邮编:430064 电话:027-88426013 传真:027-88426111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 武昌首义学院 鄂ICP备16000181号

  • 新闻中心首页
  • 学校要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聚焦
  • 电子校报
  • 首义光华
  • 视频新闻
  • 校媒风采
  • 微信
  • 学校首页
  1. 首页
  2. 新闻中心
  3. 媒体聚焦

[青春网]九年支教路 爱心筑“晓岸”

2014-12-08 15:36:56

青春网12月5日讯 9年时间里,从一个人到一个组织,他多次赴“老少边穷”民族地区支教,参加策划百余场大型公益活动。个人捐赠3万余元,自己却很少买新衣服,用的还是姐姐“淘汰”下来的红色手机,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经济管理学院2006级的马晓岸,用他的行动,践行着“公益“这个名词。

偶遇支教  大吃一惊

2007年,大二的他偶然的一次路过支教的宣传点,便参加了前往革命老区黄冈市红安县的陈升中学的支教活动。他说:“当时参加支教并不是像现在很多的学生,抱着需要证书或是资历的功利心态,就只是想做一些好事”,这也是他大一一进校就加入了学校阳光爱心协会的原因。

到达志愿服务地点,他在村子里转了一圈,一幢幢倾斜的土屋,矮矮的木门,看着简陋的小学校舍,“贫穷”与“封闭”是他对这个乡村的第一印象。

一间狭小的教室里坐着100多个学生,老师在讲台上向学生答疑都很困难,而同学们上课却是个个精神抖擞,注意力高度集中,满是求知若渴的神态。他们的寝室,是20多名学生挤在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房间,几根竹竿拼成的床铺,床铺是用高低不平的木头凑成,上面铺些稻草和麦杆成了他们的“褥子”。在当地人的家里,缺腿掉角的桌椅,凹凸的地面、昏暗的光线、铁迹斑斑的铁锅,充满油烟的床铺更是随处可见。这样生活与学习条件,让他在感到心酸的同时,也有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用心对待, 满载感动而归

在一片水田里,一个初中生年纪的女孩脚踩在泥田里,瘦弱的脊背弯曲在烈日下,像一张紧绷的弓,两手不停地在水田里来回,将一颗颗秧苗用手指种进泥土里。几个来回,女孩的腰开始微微颤抖,她便用手撑着腰站在水田里休息片刻,马上又弯下腰双手忙碌不停。女孩插秧的背影刻在了马晓岸的眼底,他说:“她的母亲重病在床,父亲外出打工,家里还有一个年幼的妹妹,她便早早担下了家庭的担子。农村女孩的艰辛和酸楚是很多城市女孩不可体会的。”

马笑红的成绩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不止是读书,这个农村女孩心里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她想做一名电影明星。马晓岸得知后觉得很吃惊也很心酸,“要是在城市,这个漂亮刻苦的女孩肯定能走得更远,前途会更好,为什么命运对她这么不公平?”在马晓岸支教期间,时常开导笑红,向她描述外面的世界,教给她学习方法。30天支教下来,笑红的性格开朗许多,也愿意和小伙伴更多地分享内心世界了。

马晓岸离开红安两个月后,收到了马笑红的第一封信。之后,他们一直保持着书信联系,笑红亲切地称他为“好哥哥,最好的哥哥”,他们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3年后,笑红考上当地的重点高中,后来也如愿以偿的考上理想大学,那一刻,马晓岸心里的安慰感无以复加。

“晓风柳岸”  爱心传递温暖

一旦开始了便停不下来,有太多的孩子需要帮助,而自己的力量又太过渺小。经过努力,2010年,马晓岸以个人名义成立了“晓风柳岸”志愿者服务组织,到2013年正式更名为“晓岸志愿服务队”。现在,他的公益团队规模已达数百人,成员多为在校大学生且分布在各省,还有社会各界人士加入。

“支教,并不是站在一个给予者的位置,想着我给了他们什么,而是应该真正了解他们需要什么。”他对支教的理解,也转向了那些“实在”的事情上。

2012年11月,马晓岸邀请了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阳光爱心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并发动了武汉、上海、成都三地的志愿者们,为贵州山区的孩子们筹得了一万余元善款。

2013年12月,在团队的努力与中南民族大学的支持下,晓岸志愿服务队在支教地湖北蕲春和贵州从江建立起两处志愿服务基地,对当地进行长期帮扶和固定援助。2014年7月,马晓岸积极奔走,筹资63万元为贵州支教地捐建了一栋宿舍楼。不仅捐助物资,还商定后期分别分批将两地的小学教师接到中南民族大学进行集中培训。还通过设置“心灵邮箱”、小药箱、建立爱心图书室、特色文化墙等项目的帮扶,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增长了知识、拓宽了眼界、解决了困难。

他时刻关心着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收到了无数家长和孩子们寄过来的自家的特产。一位家长还绣了大幅印有“真爱永恒”字样的十字绣送给了马晓岸,还有孩子们寄来的自编钥匙扣等小礼物,他都一一珍藏着。

在去拉赞助时,他们也时常会遭到别人的质疑。在武汉光谷国际广场,有着上百家大大小小的公司,他们为了给山区的孩子们筹集资金,就一个个去访问,用了好几天一家家跑下来,最后能够达成资助意向的也不过几家。可想起那些孩子们充满希冀的眼睛,他们仍旧坚持着。

大学生记者 姜敏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2号

邮政编码:430064

电话:027-88426013

传真-88426013

鄂icp备16001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