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深度报道:六旬教授亲自南下 带21名毕业生找“婆家”
长江商报讯 正当毕业生在为就业发愁时,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计算机与电子系64岁的老教授胡恬,毅然决定带领21名毕业生南下广州、深圳帮他们找“婆家”。在胡老的撮合下,8名毕业生被企业录用。
昨日,记者见到了这位64岁的老教授,她关心与谈论的都是学生的工作,丝毫不提自己。“看到学生们找不到工作,作为系主任,我晚上就睡不好觉。”胡教授说。
3月初,她亲自带着21名同学南下广州、深圳三天,住在10元钱一夜的旅店里,却成功敲开了鼎富、威俊等多家公司的大门,与厂家人事主管商洽大学生就业问题。最终,有8名毕业生与企业签下就业协议。还有个别同学因嫌薪酬太低,或专业不对口,迟迟不愿签约。
每天晚上,胡教授都来到学生房间耐心地安慰他们,还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传授应聘技巧,教育他们要摆正心态。
“她的年龄大了,还为我们不辞辛苦,真让我们钦佩。” 随行的学生小王说。
六旬高龄,还为学生的工作而到处奔波。胡恬说,在深圳,学生的每场面试,她都陪着他们去,每次光坐车单程就要一两个小时,年龄大了,身体难免觉得受不了。其实带学生找工作完全是因为一种责任感。作为一个系主任,她要为学生的出路打算。“不知道明年我还在不在当老师,如果还在这个位置上,我一定会坚持带学生去找工作。”
◇ 印象
她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学生
★ 随行辅导员黄飞:谈起64岁的系主任,黄飞认为,胡恬心态特别年轻,很有活力。“在所有公司的面试,胡主任都要和学生一起去。有时候我劝她不要太辛苦了,但她坚持一定要去;对待学生的事情,就像对待自己孩子的事情一样。”
★ 计算机专业男生甘露:到深圳的第二天出去笔试的时候,走得太匆忙,忘记带笔和橡皮等工具,到了公司,胡恬立马帮他找公司工作人员借。“胡老师年纪那么大了,去每个单位都陪着我们,亲力亲为。而且每次一去人家公司,她都很热情地推销我们。”
★ 计算机专业女生徐衡:她是此次南下4名女生之一,“我们四个女生住在一间房里,每天晚上胡老师都来我们房里和大家交流,了解我们的思想、生活情况,有什么想法可以多找她聊,感觉很随和很慈祥。”
◇ 对话
长江商报:在那边住10元旅店,学生们都习惯吗?大家表现如何?
胡恬:出门之前就跟大家打了预防针了,要做好吃苦的准备,而且去了有成功的可能也有可能不成功。大家都挺过来了,而且还是比较让人放心,没有说因为没有找到工作就哭哭啼啼的。
长江商报:那您觉得学生求职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比较突出的问题?
胡恬:没有主见,而且部分学生把自己看得比较高。遇到一点小事,就马上打长途问家里;对于工作,关心得更多的是薪水、工作环境、饮食住宿等等,而不是发展前景、工作展望这些;平时征求大家意见,最经常说的就是“随便”,而不是自己的想法。
长江商报:现在有的高校把学生就业和老师的考核挂钩,您个人认为,老师对学生就业有没有责任?
胡恬:老师有一些社会关系的,当然可以推荐一下,但如果做硬性要求,则有点勉为其难了。当然,就业和学校关系很大,某种程度上就业率几乎是一个学校办得成功与否的标志。像我作为系主任,就要求要有广泛的社会关系,通畅的信息来源,而且要学习新知识,不断开拓新的就业领域。
长江商报:那您觉得像这种老师亲自带学生出去跑的就业模式,值得提倡么?
胡恬:不宜提倡(笑)。毕竟我们有些同志年纪大了,身体受不了。
长江商报:这次南行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胡恬:珠三角那边本身就很多人失业,感觉满大街都是闲人。到了深圳之后那边跟我们讲到就业情况,现在公司减招,能招本科生的单位不要专科生,能招研究生的不要本科生。刚开始工资低点不要紧,学生只要有才能,积极表现自己,就会有机会。就业之后跳槽也不能太频繁,企业重视学生的忠诚度,不想成为培训机构。
记者 郭婷婷 通讯员 宋春萍 王兴渠
◇ 评论
教授带队求职的感人与心酸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计算机与电子系 64岁老教授胡恬,为解决所带学生就业问题,亲自带队南下,不断造访企业,推荐自己学生。他带领南下的21名学生中,有8个找到了“娘家”。随后,部分学生因为待遇问题而有毁约之举,胡恬教授仍悉心扶持,且进行心理疏导。
教授带队找工作,听来是感人的,但也是心酸的。教授有如此责任感,我们表示钦佩。师生关系有如此温馨,有如此体现,也的确可传为佳话。但教授此行,同时也是就业压力的真实写照,不能不让人感觉心酸。甚至,这段佳话,在当前就业形势的裹挟下,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反面的范本——你看,教授都出来带队了,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是多么难啊。
金融危机之下,就业压力之下,总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凄凉的故事出现。时势造就故事,时势也需要故事,这些故事酿造着一个个社会形势、经济形势下的鲜活例子,折射了一个又一个人物的命运。因为当前的就业形势,我们便看到了大学生下跪求职的新闻,看到了硕士生当洗脚妹的新闻,也看到了教授带队找工作的新闻。这些新闻故事,无不凸显了一种身份的倒挂,并由此揭示现实的“无情”。
其实,我们不想看到一个老教授在外奔波,不想看到他“低声下气”地推销自己的学生。不管现今高校教师整体素养如何,至少,作为理想的高等教育图景,一个社会应当赋予高校教师以智识的尊严。近日,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拒绝授予奥巴马荣誉学位,这个新闻为美国人乐道,也为中国人乐道。这个新闻,让人们看到了一个高等学府的身价,看到了她的硬朗与气派,看到了智识所受到的尊崇,以及学位颁发所得到的珍惜。
这是两种教育图景下,所出现的不同故事。的确,老教授一言一行,足以让学生尊敬,让同行尊敬。如此师生关系,如此教师责任,我们倍感珍惜。但是,当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身份倒挂的事例,我们不能不感到心酸。也就是说,紧张的就业形势,让高校学生、教师身上,带上了一股子暗淡的色彩,我们的高等学府,很难真实地向这个社会表达一声拒绝,很难硬朗起来,很难气派起来。
需求决定了身价,身价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一个阶层社会身份的去向。身份归位,作为教授,作为高等学府,可以漂亮地拒绝权势与资本,赢得喝彩与钦佩;身份倒挂,教授需要外出奔波,学生需要放低身段,所谓高等学府,不过是这个社会中的一个轮子,得紧跟时势,认清现实,不停地被带着往前跑。
64岁的老教授,想必也是学术的黄金年段了吧。当我们看到他带队求职这个感人而心酸的故事时,我们如何为教授估价,如何为高等教育估价?
评论员 肖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