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晚报]武昌首义学院十五大办学成果
武汉晚报6月25日讯 武昌首义学院(原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历经十五年辛勤耕耘,连续十年名列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首,多次扛鼎中国一流独立学院五星级应用型大学榜首,迭获“中国两岸四地最佳私立大学”美誉称号,深受学生家长、同行专家及领导好评,取得以下十五大办学成果。
一、学科专业建设。新闻传播学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广播电视学、环境工程、土木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被列入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光电信息与工程、生物工程被列入湖北省高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光电信息与工程、机械电子工程、自动化被评为湖北省独立学院重点培育本科专业;70余项省级及以上科研教研项目;近50个课题获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立项;两项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奖;两个湖北省精品课程;两项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新闻与法学学院与湖北网络广播电视台共建的实习基地被评为湖北省示范实习实训基地。
二、办学基础设施。学校建筑面积达59万平方米。现代教学与生活设施体系完善,首创全国高校“大学生自主学习中心”。校园信息化、数字化和智慧校园建设走在同类高校前列。
三、实验设备建设。学校建有数控实训基地、光接入实训基地、土工、建筑、结构、融媒体等7个基础实验室和51个专业及专业基础实验室,设备总值过亿元。
四、图书文献资料。已经形成由总馆、中区分馆、南区分馆、自主学习中心四个馆舍,以及艺术、信科、经管、新法、电工电子、自动化、外语、城建等8个院系资料室组成的一体化服务模式。馆舍总面积2万余名方米,有3380个普通阅览座位和148个电子阅览座位,有纸质文献120万册,期刊合订本3万余册,电子文献433万余册。
五、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始终将师资队伍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坚持“引进与培养同步、优化与提高并重“的原则,着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术水平和工程实践素养。现有专任教师777人,双师型教师199人,还拥有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六、教育创新改革。学校较早确立了“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夯实理论基础、强化实践环节、突出专业特色、促进全面发展”的教学方针,创构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专业核心能力建设有机统一”的应用型人才核心工程建设体系,凝练出“注重养成教育,坚持因材施教,强化实践创新”三大办学特色。
七、教研科研工作。自2011年启动科研工作以来,累计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市厅级科研项目40余项,各类企事业单位课题100余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40余项,年科研经费500余万元。教师每年在SCI等国际权威刊物和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达100余篇;教师出版专著、主编教材年平均50余部;师生获批国家专利授权70余项。
八、校企合作互惠。学校共建包含沙特阿拉伯跨国公司、甲骨文有限公司等在内的150余个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2008首设全国台资企业人才培养基地。部分专业实行订单式培养,大四学生实行个性化实习定向培养。
九、创新创业项目。学校建有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并出台一揽子政策措施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20个项目入选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并顺利实施。
十、国际合作交流。坚持国际化办学,常年与美国、新西兰、日本及港澳台地区高校开展师生交流互访活动。通过联合办学、联办课程、文化交流等多种形式,借鉴引进国际优秀大学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管理模式。
十一、校园文化活动。学风校风优良。将大学生基础道德与文明修养教育与日常行为养成、管理结合起来,练字、速记、演讲、礼仪、讲座等基本素质教育活动贯穿始终;各类社团、学术科技与文艺体育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公益性社团每年开展爱心活动,多次受省市表彰。
十二、后勤保障工作。学校始终坚持“不以盈利为目的和安全第一”的后勤保障理念,十五年来,未出现任何安全事故,在国家及省市高校检查评比中多次获奖,获“中国食品安全示范学校”称号。
十三、思想政治工作。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高校”、“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双A”、“平安校园”等称号;扎实开展“两访两创”、“三万”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并多次受到表彰。
十四、学科竞赛获奖。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国家和省级竞赛中,近千人次屡获殊荣,其中30余人次获国家级一等奖,60余人次获省级一等奖。司法考试通过率连年超40%。
十五、毕业就业考研。学校共向社会输送4.5万余名本专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0%以上,部分专业就业率达100%。其中,近千人被国家外交部、水利部和省市机关录用为公务员。每年20%本科毕业生被北大、清华、中科院和香港、美、澳、德、加、日等国外名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部分专业考研率达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