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创新耀荆楚 创业著风流——第二届长江学子事迹报告
新华网武汉6月26日电6月26日,由新华社湖北分社和湖北省教育厅联合主办,新华网承办的“武汉农商行杯”第二届长江学子评选活动颁奖典礼在武昌新华沙龙隆重举行。丁文超、于永耀、袁伟、王琤浩、李涵、吉培轩、夏良君、杨平、方堃、朱前程等十人被授予第二届“长江学子创新奖”,郭敬佩、柳圣、卢方祺、罗李陈、苏超超、王凯、魏嘉威、熊海涛、周雅丽、朱久虎等十人被授予第二届“长江学子创业奖”。
在20位获奖者中,有获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特等奖、中国首个FrankGiordano创新奖的本科毕业生,也有发表学术论文5篇、获授权及受理国家专利37项、发表软件著作权作品10篇的准博士生;有定位服装垂直领域C2B定制、创办企业年收入超千万元的大学风云学子,也有通过开发股市“猎庄指数”获得500万风投的“明星讲师”,更有开设快递连锁店、帮助百余名同学勤工助学的“感动江城优秀人物”。
每一位长江学子的故事都很精彩。他们是荆楚学子的骄傲,是中国当代大学生开拓创新、勇于创业、奋发有为的楷模,值得广大大学生学习。
创新路上 为求真知孜孜不倦
以高分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大学以来一直保持着专业第一的优异成绩,曾历史性地获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特等奖、中国首个FrankGiordano创新奖,他就是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2011级本科毕业生——丁文超。
2011年9月,丁文超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后,他给自己的大学生活规划了两条主线:第一条就是课内主攻专业科研,另一条是课外主攻工程项目。
围绕第一条主线,他非常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并且自学数学建模,在2014年初夺得了仅有13个席位的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特等奖,同时摘得中国首个FrankGiordano创新奖。他和队友们的事迹在学校传颂一时。
对于第二条主线,他在大一时就以电工电子创新基地为起点,参加基地举办的多项技术培训。在周末和暑假,他投入电工基地的学习生活中,同队友一起焊板子、调程序,乐在其中。
2014年暑假,他在上海德致伦公司的苏州实训基地实习。在其它小组都完成实训离开之后,他仍留在基地,备战德致伦电子设计竞赛世界总决赛。当年的世界总决赛来到了中国,他和队友们在主场迎战来自各国的参赛队伍,展现国人的风采。这是他第二次参与国际性比赛,没有太多的紧张,反而隐隐有些兴奋。最后,他们在各国12支队伍中排名第四,获得三等奖。
在创新科研路上,凭着勤奋刻苦的韧劲取得优异成果的还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2013级地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方堃。
方堃曾担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研究生团学联主席、2015届研究生毕业委员会主任、侏罗纪BBS站长、班长等多项职务。他先后发表学术论文5篇,获授权及受理国家专利37项,发表软件著作权作品10篇,目前已经收到日本京都大学offer,准备继续读博深造。
方堃始终坚信“笨鸟要先飞”的箴言。作为一名研究生,他深知科学研究是发展之本。他记得在撰写第一篇学术论文时,在导师的指导下,他每天早早地就到实验室开始工作,总是加班到深夜才离开,论文反复修改高达20多稿,最终成功录用。
在创新科研路上,为了真知和梦想,他们孜孜不倦地奋斗着。
夏良君,武汉纺织大学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专业研究生。在导师徐卫林教授的指导下,在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的大力支持下,他系统地学习并掌握了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并结合学校实际,围绕“有机溶剂在染色、前处理以及后处理等方面的开发应用”和“天然蛋白质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等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工作。
夏良君主持武汉纺织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参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防科工委登月国旗项目、粒子流染色基础研究及装备。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权威期刊上,他先后发表学术论文7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篇,EI收录论文3篇,核心收录2篇,申请国家专利16项。
王琤浩,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2011级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王琤浩对科研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刚刚进入大学一个月,就申请了一项大学生科技项目。大二开始,他先后主持和参与大学生科技立项五项,分别参与了导师的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延伸研究工作。四年来,他先后合作撰写论文14篇,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9篇,其中SCI或EI检索6篇。迄今为止,他共申请国家专利9项,并获得了全国水利院校第四届十佳未来水利之星科研之星提名的荣誉称号。
有梦想的岁月最充实,奋斗过的青春最美丽。李涵,湖北文理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作为一名女生,自2011年9月进入湖北文理学院学习,三年多来,她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实践着自己“以知识浇灌岁月,以学习亮丽青春”的梦想。2013年初,她带领团队自主设计“全自动立式封装机”,于2013年10月荣获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湖北省特等奖,并在12月举办的全国总决赛上,夺得全国一等奖。
创业路上 激流勇进百折不饶
定位于服装垂直领域C2B定制,创办企业年收入超千万元,他叫苏超超,是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学院2011级本科毕业生。
2013年7月,苏超超创始成立武汉由米定制科技有限公司,转亏为盈实现收入近1000万元;2014年12月创始成立武汉所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获得300万天使轮融资。公司目前拥有来自武汉理工、华科大等37名全职人员,预计2015年营业额将突破2000万元。
2011年9月,苏超超怀揣梦想走进武汉理工大学,虽然在大一上学期就取得了全班第一的好成绩,但他选择了大多数人不轻易涉足的领域——创业。在3年的创业历程中,他和他的团队不断融入互联网高新科技行业,提高项目的准入门槛,公司从5人发展到现在的37人全职团队,从负资产到现在的估值千万资产,走过了一段艰辛的创业历程
苏超超说,经过濒临散伙的考验,看着公司的成长他觉得幸福而值得。“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将坚持梦想,用辛勤的汗水和默默的耕耘谱写属于自己的创业梦。”
同样怀揣“创业梦”的还有提倡低碳骑行出游、旗下拥有数百辆单车的“车老板”郭敬佩。
温文尔雅的外表、朴素纯真的内心,他自有一身书生气,但藏有一颗不甘平庸、超凡脱俗的心。郭敬佩是湖北工业大学2011级艺术设计学院本科毕业生,大一伊始,一次简简单单的独自骑行,让郭敬佩偶然接触到了租赁自行车这一行业。他突发奇想,如此富有乐趣又有益身心的新兴行业,是否商机重重呢?
为了萦绕脑海的“单车梦”,他胆大心细,积极考察武汉租车市场,了解大学生周末出行的骑行需求。他更是果断敢干,在家人和同学的疑虑中,他坚持向家里筹集了3000元钱作为起始资金。10辆普通自行车、1间小小门面,郭敬佩便勇敢上路了。
创业之路并非一路高歌猛进,单一的租车模式很快便步入了“瓶颈”。收入虽然可观且相对稳定,但在郭敬佩看来,却是波澜不惊。提高知名度、拓展业务,成了他破局的一剂新良方。在政府部门的关注下,郭敬佩创建了公司,走上了正轨。目前,郭敬佩的公司拥有捷安特ATX660型375辆,五菱之光1辆,起亚K2型1辆和两个办公地点,资产总额已逾70万元。
他在武昌、洪山等十余所高校设立了租车点,2013年租赁业务带来的销售收入超过30万元,2014年销售收入超过60万元。目前,郭敬佩正在着手不断优化升级单车迷网站,积极开发“单车迷”手机客户端,力争打造一个为广大车友提供最详细、最专业、最权威服务的自行车资讯网站,并竭力向着中国最大、最有影响力的自行车网络平台进军。
执着圆梦,砥砺前行,创业者们在追梦的路上永不停歇。
熊海涛,武汉东湖学院管理学院2011级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小时候,父亲做木工重伤致残,险些丢了性命。家里的顶梁柱倒了,砸倒的是一家人的生活,母亲以泪洗面,姐姐决然退学,留给年幼的小海涛是一家人的期待。
大学里,一次路过学校食堂,熊海涛看到学校电子商务协会做活动,他当场萌生了一个想法:我要创业,这样才能改变家庭现状,撑起自己的家。他明白,创业需要进行的是知识的原始积累,于是他毅然决定离开原先的专业,进入电商专业进行系统学习。
大二下学期,他学以致用,用自己的生活费开起了自己的淘宝店铺,进行了第一次创业尝试。大三下学期,熊海涛组建了自己的团队,带着一批同样有梦想的学弟、学妹开始淘宝店铺运营。熊海涛带着他的创业团队在学校提供的宽敞明亮的大学生创业中心,创办了武汉米斯易淘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有了这个平台,熊海涛团队建立起一个以服务和体验为核心的全球化第一体验电商品牌——“卡凡米”童装。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共同的坚持,造就了这一届大学生们的创业成功路。
柳圣,湖北商贸学院财务管理专业2015年应届毕业生。从学生到深圳通宇极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他只用了4年时间,对于这段传奇经历,有人把成功归结于他的才智,有人把成功归结于他碰上了好机遇,还有人把成功归结于他有一个好家庭。不可否认,这三点是柳圣走向成功宝座的重要力量;但是,这都不是最重要的,一个人若自己不努力,靠外界的帮助是不可能让他成功的。为了成功,他付出了比常人多得多的辛勤与汗水。
2014年10月,受腾讯公司战略合作伙伴邀请,柳圣在腾讯课堂开设“猎庄课堂”,讲授他对猎庄指数的研究和应用。11月,他受正时投资股份有限公司邀请,在腾讯课堂开设“投资理财系列课程”。12月,柳圣受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政府邀请,开设为期15天的“淘宝营销”培训班,他对淘宝营销独到的见解和掌握淘宝规则的广泛性,解决了众多企业家的燃眉之急。
这年底,一位老板主动联系柳圣,问让他经营一家公司,他准备怎么运营。老板听了回答后思考了几天,主动找柳圣合作,为其风投500万助他完成梦想,成立深圳通宇极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并让柳圣当总经理。经过努力,公司独立开发“极星通讯”手机APP软件,单月实现营业业绩120万元。
谁说女子不如男,创业路上,这些女学生也是很拼。
她叫卢方祺,武汉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生。她是开创付费在线课程先河、学员累计超过5万的“艰苦创业之星”。2014年1月23日,卢方祺和同学一起创办了武汉幻方科技有限公司,并参加了同年的“创青春”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省级银奖。
武汉幻方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做在线教育行业职场技能方面的领先带头户。由她带领的团队创立公司仅1年时间内就累积学员超过15000人,累积收入超150万元人民币。目前,公司产品线已经基本形成,和国内顶尖平台“网易云课堂”合作,成功上线职场技能系列之“和秋叶一起学ppt”、“和方骥一起学excel”、“和顾建一起学word”的office三件套以及“和阿文一起学信息图表”、“和秋叶一起学职场技能”付费在线课程,累积收入已经达到200万余元。预计公司未来三年内学员累积数将超过5万名,总收入超过500万元人民币。
而武昌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2011级学生周雅丽,她和姐姐一起创业开了27家店面,做起了“卤味大王”。仅今年2月至4月两个月时间里,临近毕业的她一口气开了14家鸭脖店,目前共拥有员工200余人,她独立经营的店面盈利已达300余万元。她说,虽然创业让她今年过年的时候很累很累,但很有成就感。
求学路上 饱含深情回馈社会
“长江学子”优秀大学毕业生评选活动于2014年开始举办,旨在通过评选表彰在学术创新、自主创业方面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的优秀学子,发现人才,激励成才,鼓励创新,引导创业,充分展现当代大学生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在这群获奖的长江学子中,除学术创新、自主创业方面成绩优异、表现突出,在回报社会方面,他们也在积极履行自己的责任。
朱久虎,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2011级学生,出生在湖北襄阳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爸爸不幸在2004年遭遇车祸,被鉴定为国家四级伤残,从此丧失了劳动能力,妈妈不仅背负着巨大的债务,还要支撑起整个家。面对艰苦的生活,朱久虎从来没有一丝的抱怨,而是从那时候便下定决心,长大以后一定要有出息,让爸爸妈妈过上幸福生活。
上了大学后,朱久虎在担任学校创业者协会会长期间,在校内外做了很多小的创业项目,最后选定快递、物流作为重点开展的创业项目,注册了好帮手物流服务中心。他为百余名同学提供了勤工助学的兼职岗位,实现十多名同学的就业,获得了第四届感动江城十大优秀人物的荣誉称号。
吉培轩,武汉大学国际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2011级本科生,曾多次参加国际级、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大赛并获奖,现已保送至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他和他的团队研发的移动情侣应用“蜜蜜”两个月下载量高达16万,单次吸引风投资金600万元。大家想不到的是,他还是一名世界文化遗产太极拳传承人,作为“中级拳师”,他誓言要将世界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朱前程,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11级物化交叉培养班的学生,主要从事有关物理、化学、纳米材料的研究。2011年10月,刚入学的他偶尔参加了一个以“中国专利”为主题的讲座。假期回家期间,他发现自己家乡所种植的山药采摘极其复杂,农民们用铁锨等各种工具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来采摘山药。当时他就想,能不能发明一种机械使得山药采摘更加方便简单呢?最终,他设计出一款“挖山药机”并在大一期间就开始申请了专利。2012年8月,通过国家专利局的审核,他正式拿到国家专利证书。
作为科研达人,在校期间,朱前程同学也积极参加志愿者工作。他说,自己现在虽然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服务社会,但是相信不久的将来,能够通过自己在科研上的成果来服务社会。他有自己的一个偶像——钱学森。他认为大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回到祖国的怀抱,成功完成了研制火箭的任务非常了不起。他要向钱学森先生学习,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服务于社会。
帮助别人,助人为乐,不仅仅是一种付出,有时也会有回报,赢得商机。武昌首义学院自动化专业1104班学生魏嘉威,2013年2月交流至台湾的一所大学学习交流。去台湾之前有很多朋友托他在台湾代购一些东西,刚好校区附近就有一家OUTLET大型商品折扣店,他便从这里淘一些化妆品、鞋子、包包等回内地。
一个对化妆一窍不通的他,竟以代购化妆品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路。经过他和他的团队不断努力,他们的公司拿到了5个产品授权,已成功打入35所高校。为了把内地高校护肤品市场完全打开,在护肤保健品之外,他们还与台湾方面共建了“两岸青少年发展协会”,为两岸青少年的文化交流提供便利。
“青春年少风华茂,豪情壮志冲云霄!”正如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张金元在第二届长江学子颁奖典礼上指出的,在今年的评选活动中,又有一大批具有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创业精神的优秀毕业生脱颖而出,他们之中既有学业优秀、勇攀科学高峰的创新“学霸”,也有不畏艰难、勇于挑战拼搏的创业“大牛”。除了上文提到的长江学子外,杨平、罗李陈、袁伟、于永耀、王凯,可能你是首次听说他们的名字,但他们都是湖北百万大学生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成长事迹将激励着更多的学子坚持梦想,勇往直前,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陈佳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