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之窗]武昌首义学院支教学子各出奇招玩转乡村“三无”课堂
中国高校之窗8月4日讯 没有统一教材,没有多媒体教学设施,没有学生接触的陌生学科,如此“三无”乡村课堂,且看武昌首义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支教学子如何玩转。

英语课一秒变厨房 上演真人版“沙拉秀”
乡村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英语学习有畏难情绪。没关系,一个普通的小瓷碗,少许便宜的水果,再加上一瓶酸奶,搞定一堂英语课。
为帮助学生调动学习欲望,在河南郑州航空港区龙港中心小学负责英语教学的支教队员殷舍芬,带领学生当堂自制水果拉沙。在制作沙拉的过程中,边教学生认识背诵水果单词,边带领学生用英语转述制作步骤。在如此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很快战胜了心灵的恐惧,渐渐转被动为主动,争相参加。
面对同样的教学困境,同为英语教师的刘欢欢则选择发挥自己的医学知识优势,当堂给学生示范按摩要领,边示范边教学。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引导他们学习按摩所涉及的身体部位的单词及注意事项的英语翻译。一时间,学生情绪高涨,成效颇丰。
自然科学课 自制斜拉桥妙解三角定律
由于学校规模有限,师资力量薄弱,龙港中心小学只开设了语文、数学和体育三门课程,从未接触过自然科学的他们,起点几乎为零。
武昌首义学院支教队员袁露负责自然科学的教学,为了突破这一困境,他利用课余休息时间熬夜自制一个简易的斜拉纸桥。因为乡村条件有限,很多材料难以获取,他只能最大程度地利用从学校带过来的A4纸和胶带。课堂一经实验,该桥足以承受10瓶550毫升的“康师傅”矿泉水,引得学生一阵惊叹,对三角定律赞叹不已,同时对科学也产生了浓厚兴趣,纷纷开始自发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大桥”。甚至有学生表示,长大后想当科学家。
音乐课 带领学生自编校歌记录校园生活
“随着她 ,一步一步,一个小脚印,同手同脚,蹒跚的步伐。这校园,给我欢乐,你会不会记得我,跟着我,动手动脑,学一学文化……语文,数学,多彩的课堂,回忆太多,难忘的时光,成长的烦恼算什么”一首龙港中心小学版的《青春修炼手册》红遍整个校园,巧妙地将小学生成长的烦恼与校园结合起来,轻快的节奏,饱含爱意的歌词,再加上学生特有的欢乐气氛,表达了中牟县八岗镇的学生对自己校园的热爱与感谢。
由于这里的学生平常很少接触到正规的音乐教学,从头学起几乎不可能。负责音乐教学的支教队员魏欣眉只能教学生学一些比较经典的流行歌曲,在此基础上教他们根据节奏改编歌词,抒发自己生活的点滴。在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同时启蒙他们对音乐节奏感的把握。
美术课 用花朵做“裙子”
二年级教室的课桌上,一眼望去,一片“花海”,各色花朵争奇斗艳。奇怪的是,这些花都被搬到了学生的画本上,远远望去,别有一番姿色。原来,由于考虑到画画的水彩和画笔比较贵,很多孩子的家庭无法承担,为了尽可能地帮家长减轻经济负担,负责美术教学的支教队员朱韩莹突发奇想,带领学生利用不同颜色的花朵做“裙子”,一方面可以节省颜料,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艺术创新。
“看着孩子们举着自己的作品向我讨要赞扬的得意样儿,我就知道我成功了”,朱韩莹笑着对记者说道。
手工课 剪纸飞扬 传统文化进课堂
一群学生端坐课桌前,手持剪刀全神贯注学习剪纸,这是龙港中心小学支教课堂上常见的一幕。
负责手工教学的青年志愿者协会支教队员李琪妍,在课余家访的过程中发现由于河南古城千年的文化积淀,这里的很多学生自小颇具手工天赋,但对传统工艺普遍缺乏传承意识。为了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发挥特长,增强传统工艺的传承意识,李琪妍边自学边在手工课上教学生,迄今为止,已坚持了一周左右,不少学生已经能够独立剪出十几种窗花,甚至有学生还自创了几种花样剪法,效果不错。
为了尽可能地改善龙港中心小学的教育状况,武昌首义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做出了很大努力。他们秉着一切为教学服务的原则,竭尽全力有效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各出奇招丰富教学模式,力图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学习氛围。据悉,武昌首义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支教活动已有八个年头,先后去过汶川、贵州等地。今年的暑期支教,校青协支教队共有34人,兵分两路分别前往重庆忠县中星小学和河南郑州航空港区龙港中心小学,为当地学生提供志愿服务。
记者 李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