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脱离母体“光环”招生能走多远
文汇报讯 上周传出的一则消息称,湖北目前已有4所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签订“脱钩协议”,进入“倒计时”,将成为真正独立的民办高校。
其中,武汉大学东湖分校本月将接受教育部评估,在完成与武汉大学的产权分离后,很可能成为湖北省第一所真正“独立”的独立学院。
签“脱钩协议”交“分手费”
民营资本和公办名校“一个出钱、一个出牌子”,创办主要在“三本”招生的独立学院,始于1999年,浙大城市学院为全国第一所;湖北是目前全国独立学院最多的省份,现有31所,在校生23.5万人,占全省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20.2%。
前年,教育部出台《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规定了全国独立学院的“五年过渡期”(2008-2013年),过渡期满或真正独立,或由母体高校继续托管,或并入公办大学。
据此,今年下半年以来,湖北已有4所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签订“脱钩协议”,华中师大汉口分校正在申请“独立”。其中,武大东湖分校、中南民大工商学院已通过湖北省评审验收,武科大中南分校已将评审报告递交省教育厅;而办学至今10年的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称,他们不仅要改制脱离母体,还要在改制后从“学院”升级为“大学”,由于学校校址与辛亥革命有深厚历史渊源,拟更名为“武昌首义大学”。
独立学院创办之初,都靠着母体高校才得以发展,包括顶着母体高校的“光环”招生。母体高校对独立学院进行管理,提供师资,而独立学院每年向母体高校缴纳2000万-3000万元“管理费”。
据了解,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的“分手费”不菲,需一次性支付1亿-2亿元。
新校名“很难取也很难定”
独立学院真正“独立”,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取校名。武大东湖分校想更名为“武汉城市学院”,但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闻讯后表示反对,称“城市学院”是他们多年使用的名称,他校不得使用,最后武大东湖分校只好让步更名为“武汉东湖学院”。
中南民大工商学院拟更名为“湖北商学院”,而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也想用此名,不想被前者抢先一步,据说新方案为“中南科技学院”,但又担心使用“中南”两字能否被批准——教育部规定,“新设立的高校校名不得冠以‘中国’、‘国家’等字样,不使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学校所在城市以外的地域名”。
有专家表示,独立学院的校名十分重要,关乎生源甚至生存发展。一个“有气派”的校名,招生之时还是很派用场的。
自发文凭能否得到市场认可
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陶西平上周在武汉接受采访时称,目前在民办高校中,独立学院是实力最强的,希望20年后、50年后,中国能出现一流的民办高校。
陶西平认为《教育规划纲要》给独立学院带来了发展新机遇和新挑战。根据有关政策,今后民办高校不仅可得到政府的财政支持,而且可以申报硕士、博士点;但他担心独立学院改制更名后,其核心利益“招生”会受到考验——此前招生多靠母体高校的牌子吸引人,今后招生恐怕要面对暂时的困难。华中科大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别敦荣也提醒说,独立学院对“独立”一事要谨慎。脱离母体高校的“光环”,自发的文凭是否能得到市场认可,将是一个大考验。
湖北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独立学院改制较敏感,目前正分阶段进行,一切要待明年教育部最后认定。
驻鄂记者 钱忠军 通讯员 屈建成 陈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