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校要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聚焦
  • 电子校报
  • 首义光华
    • 学校荣光
    • 教科成果
    • 竞赛获奖
    • 优秀师生
  • 视频新闻
  • 校媒风采
  • 微信
 
学校主页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正文详情

[长江日报]巴东山里伢:“六一”,你们有礼物吗?

更新时间:2011-05-26  浏览量:   来源:发布部门:学校门户  

由于缺水,洗手的水池成了孩子们的“午餐凳

 

午餐时两个小孩正在快乐地交谈。

近日去巴东采访,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支教学生写给“圆梦”栏目的“信”:短暂的支教生活,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山孩子的淳朴,眼看着“六一”儿童节将至,我们挂念,不知那里的孩子可好?是否也能收到一份让他们欢呼雀跃的礼物?

采访一路,崎岖的山路让人感觉有点昏沉,然而沿路风景优美宁静,心不觉变得宽阔起来。

 

两颗糖也珍贵

巴东县茶店子镇朱砂土小学,是此行的目的地。

这所位于大山深处的村小,全校只有一至四年级,共55名学生,10名教师。

宽阔的操场,三两个孩子跑过,扬起一片灰。一阵风吹过,灰散尽,校门上几个大字,显得清晰可见“心灵的摇篮”。

见到本报摄影记者陈卓背着大包,举起相机,一群正在玩耍的孩子们显得有些惊恐。他们好奇地打量着突然造访的一行人。

一群孩子中,有个头发黄黄的小女孩,问她的名字,她弱弱地回答:“谭园”。问她的父母,孩子面无表情:“爸爸死了,妈妈走了”。

"六一"会收到礼物吗?”,她一直沉默,抿着嘴不答。

身旁的仇老师用家乡话再次追问,她依旧无语。仇老师说,她的爸爸去世不久,早年离家的妈妈回来过,不满20岁的姐姐被迫出嫁,家里就只剩她一个人,靠姨妈照料。

她身上穿的粉色外套,是妈妈上次突然回家给她买的,没有人洗,袖子早已磨得看不见衣服的本色,满是油污。

突然上课铃响,孩子们三三两两跑回到教室,一年级的孩子们在教室里练习写字,二年级的孩子们在写作文《“六一”的梦想》,三、四年级正在上数学课。

在正读二年级的谭园的作文中,看到她的“梦想”“我最想要一件(条)裙子”;同班的田炬锋,他想“有一辆自行车”因为他的家离学校太远,每周一上学,为了不迟到,凌晨四点就起床,开始走山路,要是坐车,那又要花钱……;还有同班的邓彬彬,她想有“一件新衣服”她从小都是穿着旧衣服,有的太大,有的又太小……

看着孩子们写作文,曾是这个班的班主任仇老师在一旁解释,班上很多孩子父母离异,更多是留守儿童,他们长期难见父母。过“六一”时,孩子们只是在学校,老师们组织他们跑跑步,然后给每个孩子发两颗糖。有的孩子舍不得吃,放在书包里,再拿出来时,糖都化了。

 

自制饮料很甜

在教室里,孩子们特制的饮料瓶引人注目。一个普通的塑料瓶,盖子上插上一个吸管,瓶中的水大多是浑浊的白色。这是他们自制的饮料。在学校里,由于缺水,孩子喝的水统一由学校老师从蓄水池里取出,经过高温消毒后,盛在一个白色大桶里,供孩子们分饮。

有时,孩子们不愿喝这样的“白开水”,三五个孩子凑钱买来一支5角钱的雪糕,化进水里,装进瓶里,当作“饮料”分享。

上午上课结束后,孩子们多在各自教室里午休,直到下午1点20分,开饭铃响,各班孩子自带饭盒排队到食堂打饭。

这个时间开饭,也是为了晚餐可以晚点吃。学校里的孩子没有机会吃到零食,晚饭吃得太早,孩子们说会饿。

孩子们不是天天能吃到肉。一天三餐均是米饭,由于水源缺乏,无法变化太多花样。前段时间,由于物价上涨,校长勉为其难地将孩子的伙食费调高了5角钱,为此不得不接待前来投诉的家长们,一一为其耐心解释。

当天的午餐是豆渣煮土豆,再加上一点辣椒,孩子们用它和在饭里,当作菜吃。太阳下,孩子们各自找到阴凉的地方,顺着食堂外的台阶就地而坐开始吃饭。去年冬天因下大雪,食堂前支起的棚子被压塌了,由于一直筹集不到维修经费,维修棚子的事就此搁置。天晴还好,逢上下雨,孩子们只能打着雨伞在食堂外吃饭。

和孩子们一同吃饭的仇老师说,在山里,有时有家长来看孩子,给孩子送来两包方便面,这会让同班的孩子羡慕好久。

 

更需要心理关怀

快结束采访时,一位读四年级叫黄丽的小女孩,面对和她告别的记者,她突然放声大哭。

采访当天,正逢周五,下午3时50分,是他们等待家长接回家的时候。她不会有人来接。

爸爸因患严重的心脏病,在家卧床不起,妈妈出外打工,已经一年多没见了。家里还有一位90多岁的奶奶,每周放学回家,她还要赶着回家做农活。

太阳下,她捧着已经吃完的腌菜罐子,脚上的皮鞋早已咧开了嘴。

她的哭声惊动了不少伙伴,他们看着这突然发生的一切,显得很无助。

学校里大多孩子的父母为了生活,都去山外打工了。有的因父母离异,只能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从小,他们经受着和山外同龄孩子无法相比的寂寞和孤独。

放学铃声再次响起,顺着山路望去,很多孩子正独自步行,朝家走去。

 

蒲公英 记者手记

“六 一”儿童节又要到了。我想,这一天应该是所有小朋友的快乐节日。

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去公园玩,买好吃的……在家和学校到处都有为孩子精心准备的活动和惊喜。

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是幸福的,至少比起那些远在山区的孩子要幸福很多。

采访前,家人帮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很多糖果和饼干,背进山里,因为数量有限,小范围的分给一群孩子原来得到一块从没吃过的饼干就可以让他们欢呼雀跃。我流泪了,下次来一定给你们多带点。

从山里回来,一直都惦记着那群孩子的笑脸。尽管身上穿的是旧的、破的衣服,尽管书包、笔盒都超出了使用寿命,但在他们眼里,能读书、写字也是一种快乐。

他们生长在一片绵延不断的群山下,他们对没有见过的一切新奇事物表现出很强的好奇,眼中充满了渴望,他们只知道爸爸、妈妈在山外,外面的世界到底什么样子?爸爸、妈妈“六一”能回来吗?那是他们的一个梦想……

儿童节又到了。想起他们在学校的生活,不免让人觉得心疼。过节了,孩子们能吃上一顿肉了吗?他们能有自己所梦想的礼物吗?……

上天是爱天下所有孩子的,无论他们生长在富裕还是贫穷的家庭。其实,他们也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将得到了更多的爱,来自四面八方好心人的关爱。愿他们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棵小小的蒲公英,虽不起眼,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坚定而茁壮地成长起来了。借着风的翅膀,就能到达它想去的地方。”

一句摘自博客的话,我想把它作为礼物,送给那些生活在山里,亲爱的孩子们。

 

【圆梦在行动】

1、本报将联合“三峡人家”景区共同招募30名爱心读者,“六一”当天一同前往巴东茶店子镇(活动线路图如下),和朱砂土小学55名学生一同欢度儿童节。报名电话:02759222222(额满即止);

2、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的大学生们开始为期一周的卖报行动,所得收入全部为孩子们购买“六一”礼物;

3、若您无法亲自到现场,您可通过本报爱心工作室,送上您的礼物,为孩子们献爱心。孩子们急需:新衣服(6—10岁)、文具、课外书等。捐赠地址:长江日报爱心工作室(长江日报路2号,报社大厅内右侧)。

记者 周媛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2号 邮编:430064 电话:027-88426013 传真:027-88426111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 武昌首义学院 鄂ICP备16000181号

  • 新闻中心首页
  • 学校要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聚焦
  • 电子校报
  • 首义光华
  • 视频新闻
  • 校媒风采
  • 微信
  • 学校首页
  1. 首页
  2. 新闻中心
  3. 媒体聚焦

[长江日报]巴东山里伢:“六一”,你们有礼物吗?

2011-05-26 15:49:15

由于缺水,洗手的水池成了孩子们的“午餐凳

 

午餐时两个小孩正在快乐地交谈。

近日去巴东采访,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支教学生写给“圆梦”栏目的“信”:短暂的支教生活,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山孩子的淳朴,眼看着“六一”儿童节将至,我们挂念,不知那里的孩子可好?是否也能收到一份让他们欢呼雀跃的礼物?

采访一路,崎岖的山路让人感觉有点昏沉,然而沿路风景优美宁静,心不觉变得宽阔起来。

 

两颗糖也珍贵

巴东县茶店子镇朱砂土小学,是此行的目的地。

这所位于大山深处的村小,全校只有一至四年级,共55名学生,10名教师。

宽阔的操场,三两个孩子跑过,扬起一片灰。一阵风吹过,灰散尽,校门上几个大字,显得清晰可见“心灵的摇篮”。

见到本报摄影记者陈卓背着大包,举起相机,一群正在玩耍的孩子们显得有些惊恐。他们好奇地打量着突然造访的一行人。

一群孩子中,有个头发黄黄的小女孩,问她的名字,她弱弱地回答:“谭园”。问她的父母,孩子面无表情:“爸爸死了,妈妈走了”。

"六一"会收到礼物吗?”,她一直沉默,抿着嘴不答。

身旁的仇老师用家乡话再次追问,她依旧无语。仇老师说,她的爸爸去世不久,早年离家的妈妈回来过,不满20岁的姐姐被迫出嫁,家里就只剩她一个人,靠姨妈照料。

她身上穿的粉色外套,是妈妈上次突然回家给她买的,没有人洗,袖子早已磨得看不见衣服的本色,满是油污。

突然上课铃响,孩子们三三两两跑回到教室,一年级的孩子们在教室里练习写字,二年级的孩子们在写作文《“六一”的梦想》,三、四年级正在上数学课。

在正读二年级的谭园的作文中,看到她的“梦想”“我最想要一件(条)裙子”;同班的田炬锋,他想“有一辆自行车”因为他的家离学校太远,每周一上学,为了不迟到,凌晨四点就起床,开始走山路,要是坐车,那又要花钱……;还有同班的邓彬彬,她想有“一件新衣服”她从小都是穿着旧衣服,有的太大,有的又太小……

看着孩子们写作文,曾是这个班的班主任仇老师在一旁解释,班上很多孩子父母离异,更多是留守儿童,他们长期难见父母。过“六一”时,孩子们只是在学校,老师们组织他们跑跑步,然后给每个孩子发两颗糖。有的孩子舍不得吃,放在书包里,再拿出来时,糖都化了。

 

自制饮料很甜

在教室里,孩子们特制的饮料瓶引人注目。一个普通的塑料瓶,盖子上插上一个吸管,瓶中的水大多是浑浊的白色。这是他们自制的饮料。在学校里,由于缺水,孩子喝的水统一由学校老师从蓄水池里取出,经过高温消毒后,盛在一个白色大桶里,供孩子们分饮。

有时,孩子们不愿喝这样的“白开水”,三五个孩子凑钱买来一支5角钱的雪糕,化进水里,装进瓶里,当作“饮料”分享。

上午上课结束后,孩子们多在各自教室里午休,直到下午1点20分,开饭铃响,各班孩子自带饭盒排队到食堂打饭。

这个时间开饭,也是为了晚餐可以晚点吃。学校里的孩子没有机会吃到零食,晚饭吃得太早,孩子们说会饿。

孩子们不是天天能吃到肉。一天三餐均是米饭,由于水源缺乏,无法变化太多花样。前段时间,由于物价上涨,校长勉为其难地将孩子的伙食费调高了5角钱,为此不得不接待前来投诉的家长们,一一为其耐心解释。

当天的午餐是豆渣煮土豆,再加上一点辣椒,孩子们用它和在饭里,当作菜吃。太阳下,孩子们各自找到阴凉的地方,顺着食堂外的台阶就地而坐开始吃饭。去年冬天因下大雪,食堂前支起的棚子被压塌了,由于一直筹集不到维修经费,维修棚子的事就此搁置。天晴还好,逢上下雨,孩子们只能打着雨伞在食堂外吃饭。

和孩子们一同吃饭的仇老师说,在山里,有时有家长来看孩子,给孩子送来两包方便面,这会让同班的孩子羡慕好久。

 

更需要心理关怀

快结束采访时,一位读四年级叫黄丽的小女孩,面对和她告别的记者,她突然放声大哭。

采访当天,正逢周五,下午3时50分,是他们等待家长接回家的时候。她不会有人来接。

爸爸因患严重的心脏病,在家卧床不起,妈妈出外打工,已经一年多没见了。家里还有一位90多岁的奶奶,每周放学回家,她还要赶着回家做农活。

太阳下,她捧着已经吃完的腌菜罐子,脚上的皮鞋早已咧开了嘴。

她的哭声惊动了不少伙伴,他们看着这突然发生的一切,显得很无助。

学校里大多孩子的父母为了生活,都去山外打工了。有的因父母离异,只能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从小,他们经受着和山外同龄孩子无法相比的寂寞和孤独。

放学铃声再次响起,顺着山路望去,很多孩子正独自步行,朝家走去。

 

蒲公英 记者手记

“六 一”儿童节又要到了。我想,这一天应该是所有小朋友的快乐节日。

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去公园玩,买好吃的……在家和学校到处都有为孩子精心准备的活动和惊喜。

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是幸福的,至少比起那些远在山区的孩子要幸福很多。

采访前,家人帮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很多糖果和饼干,背进山里,因为数量有限,小范围的分给一群孩子原来得到一块从没吃过的饼干就可以让他们欢呼雀跃。我流泪了,下次来一定给你们多带点。

从山里回来,一直都惦记着那群孩子的笑脸。尽管身上穿的是旧的、破的衣服,尽管书包、笔盒都超出了使用寿命,但在他们眼里,能读书、写字也是一种快乐。

他们生长在一片绵延不断的群山下,他们对没有见过的一切新奇事物表现出很强的好奇,眼中充满了渴望,他们只知道爸爸、妈妈在山外,外面的世界到底什么样子?爸爸、妈妈“六一”能回来吗?那是他们的一个梦想……

儿童节又到了。想起他们在学校的生活,不免让人觉得心疼。过节了,孩子们能吃上一顿肉了吗?他们能有自己所梦想的礼物吗?……

上天是爱天下所有孩子的,无论他们生长在富裕还是贫穷的家庭。其实,他们也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将得到了更多的爱,来自四面八方好心人的关爱。愿他们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棵小小的蒲公英,虽不起眼,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坚定而茁壮地成长起来了。借着风的翅膀,就能到达它想去的地方。”

一句摘自博客的话,我想把它作为礼物,送给那些生活在山里,亲爱的孩子们。

 

【圆梦在行动】

1、本报将联合“三峡人家”景区共同招募30名爱心读者,“六一”当天一同前往巴东茶店子镇(活动线路图如下),和朱砂土小学55名学生一同欢度儿童节。报名电话:02759222222(额满即止);

2、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的大学生们开始为期一周的卖报行动,所得收入全部为孩子们购买“六一”礼物;

3、若您无法亲自到现场,您可通过本报爱心工作室,送上您的礼物,为孩子们献爱心。孩子们急需:新衣服(6—10岁)、文具、课外书等。捐赠地址:长江日报爱心工作室(长江日报路2号,报社大厅内右侧)。

记者 周媛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2号

邮政编码:430064

电话:027-88426013

传真-88426013

鄂icp备16001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