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千名大学生 千颗公益心
武汉理工大学郎坤:
6年支教路,行程近半个赤道
武汉理工大学研二学生郎坤,本科时扎根“屋顶小学”,担任编外老师;毕业后,赴贵州大山支教。读研时,她探索建立农民工子女“彩虹计划”志愿帮扶体系。6年里,她累计志愿服务5000多小时;走访1.8万多公里,行程近半个赤道。
2005年,郎坤开始关注为农民工子女开设的民办小学——凌智小学。她动员班上同学去“屋顶小学”看看,回校招募志愿者,发起义务支教小组,上网收集优秀课程视频、对着镜子备课。郎坤带着一群非师范专业的大学生,风风火火当起了“编外老师”。每周五,郎坤和同学们轮流为孩子们讲授音乐、美术、英语等课程,通过接力支教的方式,她共招募近170名大学生志愿者登上“屋顶小学”的讲台,平均每周授课22学时。
2008年本科毕业后,郎坤入选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同时,担任武汉理工大学第十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赴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支教。她主导的志愿者项目选拔志愿者,根据个人特长和服务意愿组成了小记者、小保安、小环保、小礼仪、小向导、小文艺、小监察“七小”志愿者和雏鹰消防志愿者。
结束一年的支教生活回到大学校园,郎坤又开始筹备推广“彩虹计划”,希望通过亲历助学、爱心联盟、融入武汉等主题行动,开展近100个志愿服务具体活动。郎坤憧憬着,将来要动员武汉高校志愿者团队与农民工子女学校等建立1000对共建关系,服务武汉6万到8万名农民工子女。
郎坤的执著与坚守,起到了很强的示范效应。今年3月,郎坤事迹报告会在武汉理工大学举行后,越来越多的“90后”大学生主动找到郎坤,希望加入她的支教团队。
宣言:希望在,胜利就在,年轻没有失败
电话:13554140366
■武汉大学唐红波:
组织武汉高校辅导员,关爱留守儿童
2010年9月,做了6年辅导员的唐红波,集结武汉各高校辅导员,成立了辅导员志愿服务群,为贫困“留守儿童”大学生争取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帮助他们进行学业规划、心理辅导、科研实践指导。
唐红波是武汉大学电信学院辅导员,在他组织下,目前志愿服务群成员已超过100人,每年可帮扶500名左右的“留守儿童”大学生。他呼吁更多的老师和社会工作者加入进来,帮助“留守儿童”大学生健康成长。
宣言:人间大爱,感谢有你
电话:13476111675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杨豫鄂:
暑假给小学办“农村夏令营”
记者连线杨豫鄂,她刚从北京赶回武汉,为的是参加今日本报的卖报活动。去年暑假,学师范的杨豫鄂组织10名师范生同学,前往咸宁市崇阳县路口镇桥边小学开展为期一周的“花海行动——农村夏令营”活动。
“许多留守儿童暑假也在‘留守’,他们的暑假乏善可陈,我们为孩子们带去快乐,让他们在游戏中体验爱与被爱”,杨豫鄂将“农村夏令营”开进了乡村。开营后,志愿者除教授语、数、外,还教孩子们交际礼仪、木偶表演、DIY手工制作等知识。
宣言:爱在阳光下,我奉献我快乐
电话:13554651680
■湖北工业大学王远苹:
为城市“最可爱的人”送棉衣
大二学子王远苹曾做过义务家教、也利用假期帮扶农民工子女。去年年底,她和学校的19名志愿者参加了中建三局二环线项目的“爱心启程”农民工志愿服务站,为60余名劳务工人送去过冬衣物,在寒冷的冬天给他们送去温暖。
武汉市现在处于大建设时期,大量市政工程正在建造中,二环线项目作为市重点工程,备受关注,“爱心启程”农民工志愿服务站,利用学校的广大学生资源,通过募集旧衣物、旧书籍捐赠给农民工、为农民工小孩义务当家教等。志愿者服务队送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慰问,更送来了精神上的鼓励和关爱,让广大农民工朋友在寒冷的冬天感受到了浓浓的暖意。
宣言:爱心启程,关爱无限
电话:13429816339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陈阳:
乐当志愿者将爱心不断传递
一入校,陈阳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去年暑假,他参加了学院组织的“爱心献社会,走进敬老院”的活动。早晨,他们为老人打扫卫生,为老人演出精心准备的文艺节目,有京剧,也有儿歌。
2009年4月,他成为国家公务员考试的一名志愿者,之后,又去武汉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做青年志愿者。
宣言:与人为善,回报社会
电话:15021810142
武汉大学:
让小亭精神绽放
“听说有这场活动,青年志愿服务队的同学们都很积极,25人要求报名参加。”武汉大学学生吴穹昨日说。
吴穹生于1990年,是武大电气工程学院大二学生。去年暑假,该院大三学生赵小亭,把她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贵州那片热土上——2010年7月21日,赴贵州支教的她,被一块飞落的山石砸中头部遇难。
为弘扬赵小亭的志愿者精神,武大成立“小亭”青年志愿服务队,吴穹是其中的一名队员。该服务队成立后,已开展多次志愿服务活动,今年暑假,还要到外地进行支教。
吴穹先前参与的很多公益活动局限于校内,对于长江日报发起的这次公益活动,他不仅自己主动要求参与,同时也动员身边同学参加。
同学们希望,参加这次活动,也是小亭志愿服务的精神又一次绽放。
华中科大:
为农民工孩子做点事
华中科技大学有个先锋服务队,这是该校材料学院组织的。
晴川阁小学是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那里有许多渴望知识、渴望关怀的孩子们。到晴川阁小学支教,是这支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传统节目”。
队员梁恒瑜还记得第一次去晴川阁小学的情形。虽然去之前就知道这是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但真正看到它那3层的红砖科技楼,看到它那被叫成运动场的小小的一块水泥地,看到它每个年级只有一两个班级时,他还是被深深震动了。
从师兄师姐手中接过“接力棒”对口支援晴川阁小学,2010级的李佼佼深感肩上责任重大。“那些孩子们,真的很需要正确的、温和的、阳光的指导。自己很希望能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很希望他们能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我们会一直坚持下去。”作为先锋服务队队长,李佼佼说,“除义务支教晴川阁小学,我们还开展了关爱空巢老人等志愿活动。这是一条康庄大道。”
江汉大学:
“我是300名志愿者中的一员”
江汉大学爱心社组织了300名学生,参加25日的报纸义卖公益活动。
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街头义务卖报,一对一为贫困家庭的孩子义务家教,远赴贵州、湖南等贫困山区义务支教……江汉大学“爱心社”的社员们,从2002年起,传递着“爱心火炬”。9年服务,社员们换了一批又一批,“奉献爱心,快乐自我”的精神没有变。
生物技术专业大三学生杨丽是这次活动的参与者之一。曾获武汉市优秀团员称号的杨丽,2003年至今,一直义务照顾残疾邻居。邻居李某因残疾,许多事无法自理,引起了杨丽及父亲杨新启的关注。多年来,杨丽每逢休息,就去李家串门,地脏了就赶紧拿起拖把;盆里有脏衣服,卷起袖子就洗;家里没菜了,她拎起菜篮子出门买菜,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李某一家三口人。
大一时曾参加过义卖报纸活动的杨丽,对25日的报纸义卖活动充满信心:很多人都会支持的。
华科大武昌分校:
给人帮助,感觉踏实
张依是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二学生。昨日她介绍,虽然正值期末,很多同学要复习备考,但该校仍有约50名学生报名参加本次活动。
参加者多为该校“青协”的志愿者。今年儿童节期间,本报组织的“圆梦在行动——为了山里的55朵花”,吸引了他们的参与。该校志愿者为帮助巴东县茶店子镇朱砂土小学的“55朵花”,义卖报纸筹集善款800余元。
由15人组成的华中科大武昌分校青协暑期支教队,假期要到朱砂土小学开展15天的支教活动。张依说,准备工作两个月前已经展开,报名者超过60人。谈及参加公益活动的感受,她说:“能够给人帮助,感觉踏实。”
记者朱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