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湖北大学生"晓风柳岸"志愿服务队赴玉树藏医孤儿学校支教
人民网讯2011年7月6日,湖北大学生马晓岸组织一支名为“晓风柳岸”8人志愿服务队,他们背着氧气袋,从武昌出发,历经46小时的车程, 克服了头晕、胸闷、呕吐等高原反应,翻越5000多米的巴颜喀拉山,前往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镇孤儿学校传递爱心进行支教活动。
2010年10月份,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毕业生马晓岸独自一人就开始为去青海玉树支教做准备,他发起武汉高校社团的力量,联合7所院校的400名学生进行了一场遍布武汉三镇的大型义卖报纸活动,为青海玉树藏医孤儿学校筹得善款5000余元。为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千里共良宵》节目、网易新闻、荆楚网、《楚天都市报》都相继作了报道。为了那里的孩子们,马晓岸下决心要单独组织志愿者前往青海玉树藏医孤儿学校支教。于是,他奔走于武汉高校各爱心社团,在众多报名者中选拔了志愿者。
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镇藏医孤儿学校成立于1993年,校长尼玛仁增于1992年开始创办学校。2010年4月14号,玉树地震使地处海拔4300米的藏医孤儿学校遭受重创。该校现有学生209人,最小的5岁,最大的19岁,全是藏族孩子,由于缺乏教育,文化程度低,有的孩子18岁才上五年级,当地严重缺乏教师。他们住在第二炮兵援建的板房,八人一间,每天限电限水,热水一天只供应两个小时,有时一天都没有电。
马晓岸告诉记者,当他们到达玉树藏医孤儿学校的时候,孩子们欢喜雀跃,热情的拉着大哥哥大姐姐们的手紧紧不放。一张张天真可爱的笑脸好看极了。 在支教活动中,记者了解到
在历时20多天的支教生活里,志愿者们了解儿童的家庭、生活情况,发动孩子们参加活动。 他们每天给孩子们上六节课,和孩子们一起吃住,进行亲切的互动,让孩子们能敞开自己的心扉,感受社会对他们的关爱。他们组织孩子开展爱国教育、亲情教育、挫折教育和感恩教育,进行文化补习、心理辅导,还开设体育和舞蹈等特长班,培养孩子们对艺体的兴趣。通过互动教学和活动的开展,发掘每个孩子身上的亮点,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并得到展示的机会,找到自信。
学习、游戏、交流……志愿者用他们的爱,给孩子们带来丰富的知识,无限的欢乐。
当志愿队离开的那天,学生们自发列队欢送,队长马晓岸说,自己是最后一个走出校门的,他们都拦着我,抱着我不准走,很多孩子流泪,我也喜极而泣,还大声叫着“马晓岸哥哥,你不要走”!“你们不要走好不好?哪怕多留一天,我也会很开心很开心。”
志愿队员汪小乐告诉记者,最后一天离开玉树藏医孤儿学校的时候,我一直强忍着泪水,但是等坐上车的那一刻,我泪奔了。我承认我一开始是带着复杂的感情去支教的,但是我现在不得不承认,我已经尽我所能全心全意的爱着这个地方的人们了。
支教归来,这些志愿者大学生还经常通过电话与孩子们联系,互相交流学习生活状况,督促他们努力学习。马晓岸对记者说:“我想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份阅历,收获更多的是感动和孩子们真挚的感情。那些记忆和情感,我会一辈子好好珍藏,当想念他们的时候,就拿出来,细细品位,温暖依旧。”
已经七次组织和策划前往灾区、贫困山区支教,参与过奥运会和世博服务的志愿者,参加过大大小小上百次爱心活动,为公益事业拍摄励志电影,捐出个人奖学金、兼职收入、稿费共计6800余元的爱心大使马晓岸,也是此次发起组织者、队长马晓岸告诉记者,“这次赴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镇孤儿学校活动相当于是自己即将成立的一个名叫“晓风柳岸”志愿服务队的公益组织的一次最好练兵。“关爱比什么东西都重要,我们要多带给一些需要欢乐的人!”马晓岸说。他正在筹备一个公益组织,取名为“湖北大学生晓风柳岸志愿服务队”。这样以后就可以长期坚持不懈地做公益了。
记者向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