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校要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聚焦
  • 电子校报
  • 首义光华
    • 学校荣光
    • 教科成果
    • 竞赛获奖
    • 优秀师生
  • 视频新闻
  • 校媒风采
  • 微信
 
学校主页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正文详情

[长江商报]国内网上公开课 要走的路还很长

更新时间:2012-05-03  浏览量:   来源:发布部门:学校门户  

长江商报消息  国内首批20门网络公开课上线,点击率再创新高,但面对国外名校公开课的巨大压力,学生似乎并不“买账”。昨日本报报道《大学网上公开课 学生更爱“洋老师”》后引起热议。国内公开课的推广存在哪些问题?又该怎么“突出重围”?昨日,记者采访武汉高校专家学者讨论这一问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银娥——

评上精品课“不容易”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陈银娥教授对于网络公开课早已熟知,但她认为国内网络公开课的推广和普及困难,跟东西方的教育方式和课堂环境有关。她举例,“在国内,很多学生上课不敢主动回答问题,致使课堂上师生很难互动。而国外上课时互动非常多,每个学生桌子上也都有电子装置,老师提问,每个学生都必须回答。”

几年前,我国就提出高校建设精品课程并网上向社会公开,这一方式与国外名校公开课十分接近。2009年,陈银娥所教授的《宏观经济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而在三年前,这门课程已经上了校级精品课程的名单,从校级到省级,她感慨“不是那么容易”。

评选精品课程有一些硬性的指标,而且名额有限。陈银娥教授的《宏观经济学》被评省级精品课程的那一年,学校共有40门课申请校级精品课程,只有9门入选。最后,省级入选了4门,国家级只有1门。

现在,该校已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国家级双语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43门,校级精品课程97门。陈教授表示,也曾想过参评国家级精品课程,“但是每年国家级评选时,学校向外推出5门,最后评上的最多两门,竞争非常激烈”。陈银娥所教的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基础课程,这类公共课的科目太多,她选择了把机会让给其他老师。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新闻系副主任 郑传洋——

网上开课经费是个大问题

去年开始,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系副主任郑传洋就产生过“将名师视频放到网上让学生共享”的想法。

去年一次偶然,他在省内一所部属高校听了一堂质量很高的课,“老师确实讲得很好,很吸引人”。当时,他就产生了一种“这样的课要能让更多人听到就好了”的想法。经过详细的思考后,他联系了武汉一家网站,提出搭建一个公开课视频平台的想法,并获得了赞同。但在联系老师讲课时,却遭到了拒绝。

“老师大多不太愿意去,他们对面对镜头讲课不适应,也有其他的顾虑。”郑传洋无奈地说,“毕竟讲公开课需要冒较大的风险,如果讲不好,很可能当时就被网友批评;讲得好,也不会因此而获利,缺乏激励老师的手段。”此事只能作罢。

今年网上开通视频公开课后,他认真看了很多期。郑传洋表示,还是想把这件事做起来,但一个最大问题就是资金。开放课程虽然对读者来说完全免费,但打造这样一个平台却是耗钱的。

美国公共教育资源运动的主要资助者某基金会在过去8年投入了逾1.1亿美元,有1400多万美元投给了麻省理工学院做开放课程。目前为止,麻省理工已经开放了将近两千门课,其中33门课有网络视频版,另有百余门课程配有动画等多媒体教材,剩下的课程提供简单的文字版如教学大纲、课堂笔记、阅读材料、问题设置、课余作业等。

目前国内18所高校上线的20门公开课,经费由教育部支付。但全部指望政府来扶植,显然也不太可能。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胥青山——

重科研轻教学致老师不积极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胥青山教授是国内较早注意到网络公开课的学者之一。“大约在十年前,我在一次跟国外学者的交流中听说了网络公开课,当时就觉得这种能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方式值得推广。”胥青山说,他曾在多个场合和报告里推介这一方式,但多数人认为这是“天方夜谭”。昨日,他接受采访时表示,高校重科研轻教学是国内网课发展缓慢的主因。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为科研、课题、经费等投入了太多精力,教学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胥青山认为,这一本末倒置的做法是网络公开课在国内迟迟未能得到普及和发展的重要原因。“毕竟网络公开课从课程筛选、课件制作、网络建设等方面都需要精力投入,而当教学变成了软任务,科研反而成了硬杠杠的时候,老师们很难有这样的积极性。”

胥青山表示,国外名校公开课给国内传统的高校课堂带来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当学生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就可以“用脚来投票”。“他认为,这一新的学习方式会迫使老师更新教学内容和方式,那些没有多少能力的老师,将自然而然被学生“抛弃”,同样也会对学校的教育改革带来冲击。

本报记者刘丹 郭婷婷

实习生 刘树雯徐玉婷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2号 邮编:430064 电话:027-88426013 传真:027-88426111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 武昌首义学院 鄂ICP备16000181号

  • 新闻中心首页
  • 学校要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聚焦
  • 电子校报
  • 首义光华
  • 视频新闻
  • 校媒风采
  • 微信
  • 学校首页
  1. 首页
  2. 新闻中心
  3. 媒体聚焦

[长江商报]国内网上公开课 要走的路还很长

2012-05-03 10:29:47

长江商报消息  国内首批20门网络公开课上线,点击率再创新高,但面对国外名校公开课的巨大压力,学生似乎并不“买账”。昨日本报报道《大学网上公开课 学生更爱“洋老师”》后引起热议。国内公开课的推广存在哪些问题?又该怎么“突出重围”?昨日,记者采访武汉高校专家学者讨论这一问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银娥——

评上精品课“不容易”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陈银娥教授对于网络公开课早已熟知,但她认为国内网络公开课的推广和普及困难,跟东西方的教育方式和课堂环境有关。她举例,“在国内,很多学生上课不敢主动回答问题,致使课堂上师生很难互动。而国外上课时互动非常多,每个学生桌子上也都有电子装置,老师提问,每个学生都必须回答。”

几年前,我国就提出高校建设精品课程并网上向社会公开,这一方式与国外名校公开课十分接近。2009年,陈银娥所教授的《宏观经济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而在三年前,这门课程已经上了校级精品课程的名单,从校级到省级,她感慨“不是那么容易”。

评选精品课程有一些硬性的指标,而且名额有限。陈银娥教授的《宏观经济学》被评省级精品课程的那一年,学校共有40门课申请校级精品课程,只有9门入选。最后,省级入选了4门,国家级只有1门。

现在,该校已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国家级双语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43门,校级精品课程97门。陈教授表示,也曾想过参评国家级精品课程,“但是每年国家级评选时,学校向外推出5门,最后评上的最多两门,竞争非常激烈”。陈银娥所教的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基础课程,这类公共课的科目太多,她选择了把机会让给其他老师。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新闻系副主任 郑传洋——

网上开课经费是个大问题

去年开始,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系副主任郑传洋就产生过“将名师视频放到网上让学生共享”的想法。

去年一次偶然,他在省内一所部属高校听了一堂质量很高的课,“老师确实讲得很好,很吸引人”。当时,他就产生了一种“这样的课要能让更多人听到就好了”的想法。经过详细的思考后,他联系了武汉一家网站,提出搭建一个公开课视频平台的想法,并获得了赞同。但在联系老师讲课时,却遭到了拒绝。

“老师大多不太愿意去,他们对面对镜头讲课不适应,也有其他的顾虑。”郑传洋无奈地说,“毕竟讲公开课需要冒较大的风险,如果讲不好,很可能当时就被网友批评;讲得好,也不会因此而获利,缺乏激励老师的手段。”此事只能作罢。

今年网上开通视频公开课后,他认真看了很多期。郑传洋表示,还是想把这件事做起来,但一个最大问题就是资金。开放课程虽然对读者来说完全免费,但打造这样一个平台却是耗钱的。

美国公共教育资源运动的主要资助者某基金会在过去8年投入了逾1.1亿美元,有1400多万美元投给了麻省理工学院做开放课程。目前为止,麻省理工已经开放了将近两千门课,其中33门课有网络视频版,另有百余门课程配有动画等多媒体教材,剩下的课程提供简单的文字版如教学大纲、课堂笔记、阅读材料、问题设置、课余作业等。

目前国内18所高校上线的20门公开课,经费由教育部支付。但全部指望政府来扶植,显然也不太可能。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胥青山——

重科研轻教学致老师不积极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胥青山教授是国内较早注意到网络公开课的学者之一。“大约在十年前,我在一次跟国外学者的交流中听说了网络公开课,当时就觉得这种能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方式值得推广。”胥青山说,他曾在多个场合和报告里推介这一方式,但多数人认为这是“天方夜谭”。昨日,他接受采访时表示,高校重科研轻教学是国内网课发展缓慢的主因。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为科研、课题、经费等投入了太多精力,教学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胥青山认为,这一本末倒置的做法是网络公开课在国内迟迟未能得到普及和发展的重要原因。“毕竟网络公开课从课程筛选、课件制作、网络建设等方面都需要精力投入,而当教学变成了软任务,科研反而成了硬杠杠的时候,老师们很难有这样的积极性。”

胥青山表示,国外名校公开课给国内传统的高校课堂带来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当学生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就可以“用脚来投票”。“他认为,这一新的学习方式会迫使老师更新教学内容和方式,那些没有多少能力的老师,将自然而然被学生“抛弃”,同样也会对学校的教育改革带来冲击。

本报记者刘丹 郭婷婷

实习生 刘树雯徐玉婷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2号

邮政编码:430064

电话:027-88426013

传真-88426013

鄂icp备16001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