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校要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聚焦
  • 电子校报
  • 首义光华
    • 学校荣光
    • 教科成果
    • 竞赛获奖
    • 优秀师生
  • 视频新闻
  • 校媒风采
  • 微信
 
学校主页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正文详情

[楚天金报]新闻人才培养“湖北模式”受肯定

更新时间:2015-12-31  浏览量:   来源:发布部门:武昌首义学院     更多

最后一张了

  • 最后一张

楚天金报12月31日讯 魅力青春,追逐梦想。29日,第三届湖北日报十佳大学生记者颁奖暨文艺演出在楚天传媒大厦举行。来自省内外高校的600余名大学生记者,共同演绎了“追梦”的主题。清华大学的詹蕙兰、武汉大学的戴娇娜等10名大学生当选本届“十佳大学生记者”。

据介绍,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于2012年3月23日组建,目前在宜昌、襄阳、荆州建立了分团,并在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80多所省内外知名高校建立了记者站,在团大学生记者超过3000人,省内外注册学生记者总人数超过1万人。记者团拥有团刊《青春志》、网站“青春网”、官方微信“青春小微”,全面推行学生主编制。大学生记者已在湖北日报等媒体发表新闻作品3000多篇。

在颁奖仪式前,举办了“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新闻实践模式座谈会”。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及中央媒体驻汉记者站(分社)等单位的20多名知名专家学者,集体点赞湖北日报在拓展新闻后备人才培养渠道方面的创新,赞誉这是可以复制、推广的“湖北模式”。同时勉励在校大学生“准记者”们,在新闻道路上,要乐当追梦人与求道者。

在颁奖仪式上,清华大学的詹蕙兰、武汉大学的戴娇娜、华中师范大学的郑祎敏等10名学子,当选本届“十佳大学生记者”;包括湖北日报记者周芳、本报记者饶纯武在内的4名记者,当选为“大学生眼中的名记者”。

【现场】

大学生记者东湖畔追逐“新闻梦”

多才多艺、青春热情、追逐新闻理想。29日,在第三届湖北日报十佳大学生记者颁奖暨文艺演出现场,整台演出以“追梦”为主题,省内外高校600余名“准记者”欢聚一堂,讲述了大学生们追逐新闻梦想的事。

“蓝蓝的天空下,走进百姓的家,大哥喜让座,大嫂忙递茶……”由华中师范大学、武昌首义学院的大学生倾情演唱的《走进百姓家》,一下子将深入基层、感受民情的新闻人的心声,呈现在观众面前。

来自辽宁渤海大学记者站的两名大学生宋铮、郑传宝,专程来汉参加文艺演出。他们表演的相声《救与不救》,取材于社会上关于“老人摔倒该不该救”的热点话题,既有逗笑的“包袱”,也引发观众的思考。他们专业的演出、滑稽的表情,博得台下阵阵掌声。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大学的学生们,献上了歌舞剧《时间都去哪儿了》。

精神矍铄的新闻“老兵”张其军,来到现场勉励新闻“小兵”们,88岁的他早在1951年就进入湖北日报工作,成为我省第一位专职摄影记者。他通过几张老照片,将新闻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让台下的不少观众湿润双眼。大学生记者们满怀敬意,接受了张其军老人赠送的摄影作品选集。

此前,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团刊《青春志》曾刊载这样一个故事:武汉商学院的一名门巴族学生白玛列珠,用自己的歌声为他的家乡——西藏墨脱募集支教志愿者。这一次,这个有着阳光肤色的小伙子走上文艺演出的舞台,身穿民族服装,盛情高歌《墨脱邀请你》。

今年,大学生记者团开展了多种新闻实践活动,他们与报社的记者们一起采写新闻,如寻访抗战老兵、扶贫探访、参与“我看竞进荆楚”等大型新闻策划活动。通过文艺演出的大屏幕,他们深入一线采访的青春身影也呈现出来,台下如潮的掌声为这些“准记者”点赞。

在颁奖现场,来自中国记协、《传媒》杂志社、中国传媒大学、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等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和湖北省内外40余高校的数百名师生,见证了“湖北日报十佳大学生记者奖”、“湖北日报十佳大学生记者提名奖”、“湖北日报高校最佳组织奖”、“大学生眼中的名记者”及“关心记者团工作园丁奖”等奖项诞生。

“放飞我的梦,你的如歌年华我能够读懂;放飞我的梦,道义担肩将是我不变的尊崇……”演出在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团歌《放飞我的梦》和台下热烈的掌声中落幕。

【观点】

知名专家、学者点赞

新闻后备人才培养“湖北模式”

29日,在颁奖仪式开始前,来自北京和中央驻汉媒体、省直机关部门、本地新闻界专家学者、以及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20多位人士,召开了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新闻实践模式座谈会。在座谈会上,知名专家、学者们集体点赞湖北日报在拓展新闻后备人才培养渠道方面的创新,赞誉这是可以复制、推广的“湖北模式”。

知名媒体人寄语“准记者”:乐当追梦人与求道者

中国记协国内部原主任、中国经济报刊协会副会长孙兆华说:“现在的社会有点浮躁,很多年轻人不知道如何选择人生方向。新闻工作很能锻炼人,在大学生记者团里,年轻人学习的除了新闻基本功,还有做人。”她指出,也许有些学生今后会从事其他工作,但是可以在这段经历中锤炼人格和品德。

《传媒》杂志主编杨驰原认为,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为新闻后备人才培养探索了一种“湖北模式”,有担当、有思路、有成果。在传统媒体人才流失、后备人才供应不足的现实情况下,湖北的这种实践更具价值,值得推广。

新华社湖北分社社长梁相斌说,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是一项打基础、管长远的人才培养工程。当前,媒体正处在大变革、“重新洗牌”的发展阶段,这么多有志于新闻事业的年轻人仍逆势而上、搏击浪潮。年轻人选择了新闻事业,就要认识到这是崇高的事业,要做不愧于这个时代的历史记录者、影响者、创造者。

知名专家学者肯定大学生记者团:是对新闻教育的纠偏与补位

“我要为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点赞!”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罗以澄教授说,从《青春志》的许多作品中,他读到了大学生记者的责任担当意识,感到很欣慰。记者不光是记录者、信息的“搬运工”,更是社会的守望者,要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作为一名新闻教育工作者,罗以澄教授充分肯定湖北日报在新闻后备人才拓展上的新模式。他说,大学生记者团的意义除了培养新闻人才,也是提高公民素养的方式。此外,互联网时代对新闻人才的传统培养模式也提出转型要求,高校新闻教育如何与新闻实践结合,如何培养合格的、符合传媒发展需要的新闻人才?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的新闻实践模式,就是一条很好的路径。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刘九洲教授认为,过去的课堂上更注重新闻知识的传授,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职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及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来说还不够。大学生记者需要在“三贴近”中历练成长。湖北日报这种培养新闻后备人才的模式行之有效,在成人、成才两方面,对新闻教育的缺位进行了纠偏与补位。他寄语“准记者”们: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激扬智慧、放飞梦想,在人生的青春志上书写华章。

湖北日报十佳大学生记者名单
      詹蕙兰 (清华大学)
      戴娇娜 (武汉大学)
      彭酉婷 (中国传媒大学)
      郑祎敏 (华中师范大学)
      蒋 旎 (华中师范大学)
      韦基礼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郎 乾 (中南民族大学)
      王 欣 (湖北大学)
      刘 婷 (武汉商学院)
      任真良 (武昌首义学院)

文/本报记者朱安璋 图/本报记者刘大家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2号 邮编:430064 电话:027-88426013 传真:027-88426111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 武昌首义学院 鄂ICP备16000181号

  • 新闻中心首页
  • 学校要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聚焦
  • 电子校报
  • 首义光华
  • 视频新闻
  • 校媒风采
  • 微信
  • 学校首页
  1. 首页
  2. 新闻中心
  3. 媒体聚焦

[楚天金报]新闻人才培养“湖北模式”受肯定

2015-12-31 16:54:46

  • 楚天金报 新闻人才培养“湖北模式”受肯定1
  • 楚天金报 新闻人才培养“湖北模式”受肯定2
<<< 上一张
下一张 >>>

楚天金报12月31日讯 魅力青春,追逐梦想。29日,第三届湖北日报十佳大学生记者颁奖暨文艺演出在楚天传媒大厦举行。来自省内外高校的600余名大学生记者,共同演绎了“追梦”的主题。清华大学的詹蕙兰、武汉大学的戴娇娜等10名大学生当选本届“十佳大学生记者”。

据介绍,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于2012年3月23日组建,目前在宜昌、襄阳、荆州建立了分团,并在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80多所省内外知名高校建立了记者站,在团大学生记者超过3000人,省内外注册学生记者总人数超过1万人。记者团拥有团刊《青春志》、网站“青春网”、官方微信“青春小微”,全面推行学生主编制。大学生记者已在湖北日报等媒体发表新闻作品3000多篇。

在颁奖仪式前,举办了“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新闻实践模式座谈会”。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及中央媒体驻汉记者站(分社)等单位的20多名知名专家学者,集体点赞湖北日报在拓展新闻后备人才培养渠道方面的创新,赞誉这是可以复制、推广的“湖北模式”。同时勉励在校大学生“准记者”们,在新闻道路上,要乐当追梦人与求道者。

在颁奖仪式上,清华大学的詹蕙兰、武汉大学的戴娇娜、华中师范大学的郑祎敏等10名学子,当选本届“十佳大学生记者”;包括湖北日报记者周芳、本报记者饶纯武在内的4名记者,当选为“大学生眼中的名记者”。

【现场】

大学生记者东湖畔追逐“新闻梦”

多才多艺、青春热情、追逐新闻理想。29日,在第三届湖北日报十佳大学生记者颁奖暨文艺演出现场,整台演出以“追梦”为主题,省内外高校600余名“准记者”欢聚一堂,讲述了大学生们追逐新闻梦想的事。

“蓝蓝的天空下,走进百姓的家,大哥喜让座,大嫂忙递茶……”由华中师范大学、武昌首义学院的大学生倾情演唱的《走进百姓家》,一下子将深入基层、感受民情的新闻人的心声,呈现在观众面前。

来自辽宁渤海大学记者站的两名大学生宋铮、郑传宝,专程来汉参加文艺演出。他们表演的相声《救与不救》,取材于社会上关于“老人摔倒该不该救”的热点话题,既有逗笑的“包袱”,也引发观众的思考。他们专业的演出、滑稽的表情,博得台下阵阵掌声。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大学的学生们,献上了歌舞剧《时间都去哪儿了》。

精神矍铄的新闻“老兵”张其军,来到现场勉励新闻“小兵”们,88岁的他早在1951年就进入湖北日报工作,成为我省第一位专职摄影记者。他通过几张老照片,将新闻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让台下的不少观众湿润双眼。大学生记者们满怀敬意,接受了张其军老人赠送的摄影作品选集。

此前,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团刊《青春志》曾刊载这样一个故事:武汉商学院的一名门巴族学生白玛列珠,用自己的歌声为他的家乡——西藏墨脱募集支教志愿者。这一次,这个有着阳光肤色的小伙子走上文艺演出的舞台,身穿民族服装,盛情高歌《墨脱邀请你》。

今年,大学生记者团开展了多种新闻实践活动,他们与报社的记者们一起采写新闻,如寻访抗战老兵、扶贫探访、参与“我看竞进荆楚”等大型新闻策划活动。通过文艺演出的大屏幕,他们深入一线采访的青春身影也呈现出来,台下如潮的掌声为这些“准记者”点赞。

在颁奖现场,来自中国记协、《传媒》杂志社、中国传媒大学、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等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和湖北省内外40余高校的数百名师生,见证了“湖北日报十佳大学生记者奖”、“湖北日报十佳大学生记者提名奖”、“湖北日报高校最佳组织奖”、“大学生眼中的名记者”及“关心记者团工作园丁奖”等奖项诞生。

“放飞我的梦,你的如歌年华我能够读懂;放飞我的梦,道义担肩将是我不变的尊崇……”演出在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团歌《放飞我的梦》和台下热烈的掌声中落幕。

【观点】

知名专家、学者点赞

新闻后备人才培养“湖北模式”

29日,在颁奖仪式开始前,来自北京和中央驻汉媒体、省直机关部门、本地新闻界专家学者、以及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20多位人士,召开了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新闻实践模式座谈会。在座谈会上,知名专家、学者们集体点赞湖北日报在拓展新闻后备人才培养渠道方面的创新,赞誉这是可以复制、推广的“湖北模式”。

知名媒体人寄语“准记者”:乐当追梦人与求道者

中国记协国内部原主任、中国经济报刊协会副会长孙兆华说:“现在的社会有点浮躁,很多年轻人不知道如何选择人生方向。新闻工作很能锻炼人,在大学生记者团里,年轻人学习的除了新闻基本功,还有做人。”她指出,也许有些学生今后会从事其他工作,但是可以在这段经历中锤炼人格和品德。

《传媒》杂志主编杨驰原认为,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为新闻后备人才培养探索了一种“湖北模式”,有担当、有思路、有成果。在传统媒体人才流失、后备人才供应不足的现实情况下,湖北的这种实践更具价值,值得推广。

新华社湖北分社社长梁相斌说,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是一项打基础、管长远的人才培养工程。当前,媒体正处在大变革、“重新洗牌”的发展阶段,这么多有志于新闻事业的年轻人仍逆势而上、搏击浪潮。年轻人选择了新闻事业,就要认识到这是崇高的事业,要做不愧于这个时代的历史记录者、影响者、创造者。

知名专家学者肯定大学生记者团:是对新闻教育的纠偏与补位

“我要为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点赞!”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罗以澄教授说,从《青春志》的许多作品中,他读到了大学生记者的责任担当意识,感到很欣慰。记者不光是记录者、信息的“搬运工”,更是社会的守望者,要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作为一名新闻教育工作者,罗以澄教授充分肯定湖北日报在新闻后备人才拓展上的新模式。他说,大学生记者团的意义除了培养新闻人才,也是提高公民素养的方式。此外,互联网时代对新闻人才的传统培养模式也提出转型要求,高校新闻教育如何与新闻实践结合,如何培养合格的、符合传媒发展需要的新闻人才?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的新闻实践模式,就是一条很好的路径。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刘九洲教授认为,过去的课堂上更注重新闻知识的传授,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职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及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来说还不够。大学生记者需要在“三贴近”中历练成长。湖北日报这种培养新闻后备人才的模式行之有效,在成人、成才两方面,对新闻教育的缺位进行了纠偏与补位。他寄语“准记者”们: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激扬智慧、放飞梦想,在人生的青春志上书写华章。

湖北日报十佳大学生记者名单
      詹蕙兰 (清华大学)
      戴娇娜 (武汉大学)
      彭酉婷 (中国传媒大学)
      郑祎敏 (华中师范大学)
      蒋 旎 (华中师范大学)
      韦基礼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郎 乾 (中南民族大学)
      王 欣 (湖北大学)
      刘 婷 (武汉商学院)
      任真良 (武昌首义学院)

文/本报记者朱安璋 图/本报记者刘大家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2号

邮政编码:430064

电话:027-88426013

传真-88426013

鄂icp备16001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