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高校向应用型转型亮“鲜明特色”
长江商报2月5日讯 成立“创业教育学院”与企业联手培养人才,嫁接“一带一路”寻发展契机。
长久以来,科教大省湖北省内不少普通本科院校面临着相同的一道生存窘状:与重点大学无差别的办学定位,使之面临就业率低、专业对口率低、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
应时而变、顺势而为。2015年年初,湖北省教育厅公布了第二批转型发展试点本科高校名单,踏上应用型本科教育办学之路的湖北转型发展试点本科高校达18所。按湖北省教育厅设想,该省将用4年左右的时间,建设一批办学水平高、应用技术特色鲜明的普通本科高校,按照企业需要和岗位来培养人才。
一年过去,作为向应用型高校转变试点后的第一个年头,到了交初期答卷的时日。这些摸着石头过河寻发展的“探索者们”,能否真正实现“华丽转身”?
将技能培养教室搬至企业
2015年11月,国家多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了试点先行、示范引领的转型思路,按照试点一批、带动一片的要求,确定一批有条件、有意愿的试点高校率先探索应用型(含应用技术大学、学院)发展模式。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负责人称,转型的基本要义是已有普通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是办学思路、办学定位和办学模式的调整,不是“挂牌”、更名或升格。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其实湖北早已先行先试,启动首批试点高校至今已一年有余。2014年9月湖北省首批11所本科高校获批向应用技术型普通高校转型。2015年2月,湖北省再推第二批试点高校名单,湖北转型发展试点本科高校达18所,约占省属本科高校总数的三成。
按照湖北省要求,转型高校的试点专业校企合作覆盖率达到85%以上,实践性教学课时比例达到30%以上,“双师型”教师逐步达到50%以上,2016年特色优势专业在校生占在校生总规模比例不低于40%,试点高校来自中高职优秀毕业生的招生比例要逐步达到15%以上。
在政策引导下,省内各大试点院校纷纷开始探索“双师型”教师、实践性教学课时的建设,并对现有专业课程进行优化。
武昌首义学院于2015年12月初与湖北省内某企业达成合作协议,该企业将选派21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工作时间满5年的企业教师来高校担负授课任务。而在之前的6月中旬,该校与台湾十余所高校签订合作交流备忘录,来自台湾的100名双师型专兼职教授执教武昌首义学院。
文华学院则采取了引进人才设立“文华学者”岗位、建立教师准入与退出流动机制、改善教师住房和生活条件、建立与公办高校教师和企业高技能人才兼职聘任制度等7个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除了将企业教师请进门,不少高校则选择把教室直接搬进工厂。为了培养学生真正具有珠宝方面的技能,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将珠宝营销、珠宝鉴定等专业课程直接搬到珠宝公司的工厂,并聘请10名来自珠宝领域知名企业的兼职老师,他们将自己的项目带入课程,一方面让学生能够直接了解到珠宝行业的一些信息,另一方面企业也能够有针对性地在学生中定向招到人才。
在浙江省嵊州一污水处理厂,该厂于2015年年初新建了一间拥有100多个座位的教室,专为武汉工商学院实习的学生上课而准备。“将工厂实验室建在学校,将学校教室搬至工厂,目的是为了实现校企合作的无缝对接。”武汉工商学院环境学院院长许榕教授介绍,校企时空距离缩小可以让学校的师生边学边用,也可以让企业的技术和学校实验室的技术在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队伍建设、技术研发、生产应用等方面深度、快速融合。
此外,不少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瞄准市场开办新专业。武汉东湖学院建立专业预警退出机制,对设置不合理、培养质量不高、社会认可度低的专业,实行“关、停、并、转”,去年新增财务管理、生物制药、翻译三个本科专业。武汉工商学院早在2009年就在新闻系首先尝试“三学期制”,即除开常规的春季、秋季两个学期外,增加一个暑期实践教学时期,实习成果直接纳入学分考核。
对接“创新创业”“一带一路”发展红利
《指导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重技重能”时代正式来临、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湖北各大试点高校在学科设置上改变了曾经像重点大学无差别的办学定位,开始走适合自己的路。同时,不少高校在应用型高校的转变路上积极对接“创新创业”“一带一路”等发展红利。
为培养更多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人才,武昌首义学院在湖北省首开先河,成立首家国际创新创业教育学院。该校新聘院长杨柳介绍,中国高等教育目录里面目前没有创业学科,但在美国,这个学科已有几十年历史。下一步将引进美国教材,配合中国国情加以融合,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业学科新教材,对应各年级的学生开展教学。
据了解,该学院大一大二学生将开展创业通识教育,学习什么是创业,如何接触创业,什么叫商业模式;大三大四进入专业教育,学习创业如何和风投对接、商业模式进行估值等专业内容。学院将引进知名的孵化器或风投,与学生的项目相对接,实现培训、教育、孵化、产品转换的完整产业链。
汉口学院则与近百家企业联手成立武汉青年企业家创业商会,为武汉市创业青年提供培训、辅导、研讨、交流、政策、法律、信息、技术、场地、资金等多个方面的帮扶服务。首批80多家会员企业,均为在校或毕业大学生创立的小微企业。
除此之外,不少学校通过嫁接“一带一路”寻发展契机。去年12月中旬,武汉工商学院成立新丝路国际学院,专为大学生或者在职人员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据该校国际合作交流处处长代胜桥介绍,新丝路国际学院未来的招生范围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招生对象为大学生或者企业、工厂在职人员,计划培训的人才方向包括汉语言、网络、电子商务、国际经贸、包装设计等方向的人才,学院目前的师资队伍除了校内相关专业的学术带头人、教师外,还在通过多种渠道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师资。
“长线事业”打造专才教育
据相关机构测算,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缺口达到了2200万至3300万人。一方面技术技能型人才缺乏,另一方面社会普遍存在一种误区——不行的学校才要转型。
“在教职工眼里,学校与应用技术搭上边就降级了,不少社会人士包括学生家长也觉得应用型技术高校等同于职业教育。”对于高校转型目前所处的尴尬处境,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发展与规划处处长陈齐平说道。
对于陈齐平的忧虑,多位院校负责人表示,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的观念是,研究型人才比应用型人才“高一个档次”,应用型人才跟研究型人才在同一个序列里竞争非常吃亏,这种状况需尽快改变。
长江商报记者观察到,根据湖北试点高校一年多来的经验表明,应用技术型高校是以培育“动手能力”为核心的专才教育,是强调“实践性”的教育类别,而非教育层次,更没有高低和贵贱之分,只是分类定位不同。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梅志罡认为,高校要转型,既要紧随市场和社会需求,又要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需要整体性、系统性的改革,确立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办好大众化应用型本科教育,致力于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谈及高校未来的转型发展,武昌首义学院院长周进说,高校学科布局及顶层上主动适应国家及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积极融入国家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布局,在现有的优势学科专业的基础上,加大力度优化学科专业建设,着力强化学科专业优势,深化校企合作,推进实践技能创新,突显专业建设优势与学生核心技能,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应用性特征,培育更多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保证优质的本科教育。
记者 张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