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校要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聚焦
  • 电子校报
  • 首义光华
    • 学校荣光
    • 教科成果
    • 竞赛获奖
    • 优秀师生
  • 视频新闻
  • 校媒风采
  • 微信
 
学校主页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正文详情

[湖北日报]90后撞上毕业季

更新时间:2012-06-25  浏览量:   来源:发布部门:学校门户  

 

湖北日报讯图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提供

图为:湖北大学贺一红摄

图为:武汉大学江雨然摄

图为:华中农业大学李塬浩摄

图为:武汉大学王琤摄

图为:武汉大学王凯摄

图为: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潘涛摄

这个夏天,全国共有680万大学生迈出校门,是历年来毕业生规模最大的一次,其中大多数出生于1990年。曾经被认为独立而反叛、自信又脆弱、张扬个性的“90后”,首次向社会集体亮相,宣告成长。

毕业季的“集体放肆”

大学毕业,“90后”如何纪念这段青春岁月?

创意毕业照,成为他们“无创意,不毕业”的个性宣言。

 

 

武大凌波门外,一名男生穿着学位服在被湖水淹没的栈道上飞奔,远看犹如“凌波微步”。网友惊叹:“少侠好身手!”也有网友调侃:“大学四年没白读。走之前,我们终于练成绝世武功――轻功水上漂。”华师学子在青青草坪上,用身体拼出各种大写、小写的CCNU造型。各高校的女生们,有的穿着民国服装,扮一扮五四青年;有的穿着洁白婚纱,笑脸如花,吸引了湖北医药学院的大三学妹们也来提前演练一把。男同学纷纷上演“功夫篇”,使出“降龙十八掌”、“无影腿”,还有人乘着哈利波特的扫帚“飞”。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的毕业生,系上红领巾,在“卖萌”中纪念少年时代。“裸婚”学子,在离别前夕开启幸福的婚姻之旅。

当“90后”撞上毕业季,爱情也来凑热闹。寝室的门上贴着大红“喜”字,华师教育学院的冉壮与张雪琰,将特殊的毕业礼物送给自己——一场简单而温馨的婚礼。同为免费师范生的两人,不仅得到了双方父母的支持,老师和30多个同学也送上了真诚的祝福。他们都已签到贵州工作,对未来满怀憧憬。冉壮激动地说:“我们在华师相遇,并决定相伴一生。我很开心把幸福提前。”

不少“技术宅”,用照片、视频记录下让自己傻笑的青春。“你见或不见,母校就在那里”。一段6分钟的视频,一万多张照片,展现了桂子山上大大小小的场景。恽代英广场、桂中路、图书馆、佑铭体育馆、博雅广场……学新闻的毕业生李坤,将《你和未见的华师》献给了即将告别的母校。他从4月开始拍摄,在全校40多个地点拍摄了两万多张照片,最终选取了27处景观和万余张照片。为了拍摄,他凌晨6点就走出寝室,在每个选取的地点拍摄20分钟,每隔一秒按一次快门。有时为了等待有趣的场景出现,会在一个地点停留40多分钟。这段视频在网上热传,引来不少校友留言怀念大学时光:“该回母校去看看,桂中路的梧桐还是很繁茂。”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毕业生袁媛拍摄了10分钟的微电影,讲述毕业的那些事儿。演员、剧本、摄像、导演、后期剪辑,都由同学们分头承担。

“90后”的未来展望

就要走向社会了,我们的未来在哪里?

“拥抱哥”贾志伟,已经做好了面对“00后”的准备。华师计科系的这个毕业生,入学初就参加了学校相声协会和心心火义教之家两个社团,被大家称为“元老级”人物。在各种活动中,他与很多学弟学妹成为好友,因此在大学生活的最后100天,每天拥抱一个学妹并拍照留念。但谈起第一批“90后”走上教书育人的讲台,“拥抱哥”也变得正儿八经。在他看来,教师就是用知识教学生们创造未来,不过相比以前,“90后”教师需要面对的是“00后”。他说:“这些孩子从小生活在养尊处优的环境,原先对于我们这一代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于他们身上。实习中,我感受到,作为一名老师,遇到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方法。”

该校生科院毕业生李恒在桂子山上以说相声闻名,大学四年里,大大小小的相声演出有70多场,也因此获得了华师校草、小清新、老妖精等昵称。他认真对待每场演出,精彩的“包袱”背后是长时间的准备。在中学实习教生物时,每次走进教室,全班同学都会起立喊“老师好”,他通常回道“你们更好”,然后大家欢快地等着他讲课。对于即将走上的教师岗位,他笑言:“到时候逗学生,是由双口相声变成了‘单口相声’。”

学历史出身的陈立坤,收到了三四家游戏公司的offer。一直酷爱历史,但上了大二,他突然迷起动漫和游戏设计,一年后小有成就。他说:“我一直信奉‘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有方向、能坚持,才是最重要的。这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次选择,无关对错。”

出生于1989年的陈立坤这样说:“我是‘80后’的尾巴,身上难免会有一些‘90后’的特质,有点随性,做事不考虑后果,想到就去做,单纯的喜欢是我坚持下来的动力,就这么简单。”他笑言,其实“80后”、“90后”都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有着开放与开明的共性,性格中难免会有特立独行的因子。再过10年,“00后”仍会经历这个阶段。

法国伢体验中国式典礼

武汉大学周迪

“好棒的仪式啊!”来自法国拉罗舍尔大学的“90后”留学生路西勒、科莱蒙,在身穿学士服、体验中国式毕业典礼后兴奋不已。他们说,在法国,大学毕业时,同学们只是简单地聚一聚。而中国大学的毕业季,好有意思。

一年前,他们作为中法国际交流生,来到武汉大学WTO学院留学,度过了大四生活。学院为他们开设了不少特殊课程,例如汉语、中国文学、中国历史、书法、插花等,让他们在这一年的学习里,能感受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我很喜欢中国。每天早上起床,觉得日子都是崭新崭新的。”路西勒说,这里的老师和中国同学都特别友好、热心,让他们感到很温暖。老师还带领他们参加中法文化节,走进乡村课堂。看到朴实可爱的孩子们时,自己很快乐,很满足。

即将告别中国,法国学生依依不舍。科莱蒙说,中国和欧洲很不一样,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感觉。在法国,“中国”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标志,人们学汉语、了解中国文化、体验中国生活。在年轻人眼里,中国是精彩而富有魅力的国度。

老一辈的故事和寄语

蓝衣服、灰裤子、黑白老照片,在很多老一辈大学生的记忆中,毕业仪式很简单。1962年从华师地理专业毕业的卜显瑞教授回忆说,在那个年代,大家不可能拍出现在的特别毕业照,因为当时身体都裹得严严实实。

蔡靖泉教授1982年毕业于武大。离校时,他们年级与恢复高考后学校首批毕业生——77级的学长学姐共同出钱,献给母校一件礼物——鲲鹏展翅的雕塑。如今,这座雕塑仍矗立在学校的鲲鹏广场上,与具有近80年历史的宋卿体育馆并肩而立。现在,那里是武汉高校学生熟知的武大英语角。

相比于“90后”大学生的严峻就业形势,在老人们的那些年代,大学生工作包分配,“国家叫你去哪,你就去哪”。华师数统学院退休教授李为政是该校第一批理科毕业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在这位88岁老人眼中,“90后”是有梦想有追求、精力充沛的一个群体。他说:“多重的选择,优渥的生活,‘90后’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越是在这种情况下,心中就越要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不要面对众多的选择挑花了眼,被纷繁的诱惑迷失了方向。国家的富强靠你们,未来都是你们的。”

毕业已经53年的黄济华教授,回忆自己毕业时的情景,历历如昨。当时,大学里男多女少,谈恋爱的极少,也没有自己找工作的问题。不过,大家在那个时候都怀着一颗红心,毕业前夕纷纷表示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闹得热火朝天。在他看来,无论是哪代人,年轻的时候总是有着火热的心。“现在大学生的新潮与奇思妙想,往往超过了我的想象。”黄济华教授思昔抚今,不禁吟诗:遥忆当年毕业时,心潮起伏捋银丝。如今学子皆孙辈,老骥憨夫欲共驰。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回忆,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他正好小学毕业,和中学毕业、大学毕业的哥哥姐姐们一样激昂慷慨,在毕业典礼上高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毕业歌》。“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我们今天是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这首歌伴他终生。86岁老人殷切寄语即将踏入社会的“90后”:“毕业理当庆贺,就业更当给力,千万不可忘记改革这个根本大业。”

“创意指南”逗笑网友

华中科技大学陈宇昕

怎样拍出够创意、够特别的毕业照,留下最美的大学记忆?人人网上的一篇帖子,逗笑了网友们,评论说:“创意无限,年轻无限。”“好有创意,好有爱。”

文中概括了十几类,还贴出包括武汉高校在内的各种有趣毕业照,被戏称为“创意指南”。

常见的抛帽子,毕业照必不可少。而小清新的范儿要这么拍:最好几个人一起,地点选择校园内的众多草坪;室内的小清新也不错,可以在图书馆的书架之间徘徊,彰显文艺气质;也可以在自习室,戴着大大的眼镜框装“学霸”。

男生们可以穿上正装走“商务风”。最好是早上八九点,在学校的林荫道,阳光透过树枝斜射在路上,10多个人穿着正装或学士服大步迈进,谈笑风生。

情深深,雨濛濛,“民国风”的照片拍出来肯定很有感觉,若能借到此类衣服,不妨一试。

在广场上摆出图案或字母造型,需要童鞋们为艺术“献身”。对不住大家的衣服了!当然,可以提前把场地打扫干净。如果你的弹跳力和协调性够强,还可以上演“功夫篇”。

写给几年后的自己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龚靓卢雪琼

又是一年毕业季,看着一批批学生答辩、拍毕业照、走出校园,还是在校大学生的你是否会想起几年后的自己?低年级同学在为学长学姐们送行的同时,也纷纷写下祝福和心愿,送给将来毕业的自己。

2009级人文专业的胡珺写下:“记者团的回忆+他+考研成功=永远的大学。”她说,现在前两项愿望都实现了,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备战考研,不给明年毕业的自己留下遗憾。2011级艺术学部的方鑫对自己的期待则是:“毕业后,希望能完成自己的摄影梦。”“毕业后,想做背包客,寻找最初的梦想。”“毕业了,我还是会像现在这样,做最真的自己。”许许多多的畅想从同学们笔尖流淌出来。他们说,自己会留着这些寄语直到毕业,然后回首许下的承诺。“现在写给将来毕业的自己,会让我们提前反思大学生活还缺什么,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努力完成各种梦想,不让自己的大学留下遗憾。”2011级财务管理专业的阮婷说。

心语

大学四年,仿佛沿着时光走了一整天长长的路,在每个时刻,烙上属于我们的印记。0点,我们从这里启程;6点,我们开始奔跑;12点,我们的足迹刻在大学岁月的年轮上;18点,我们回首看看自己走过的路;24点,我们停驻在告别的门槛。

毕业,意味着打开了记忆的闸门。每个时刻曾经拥有的片段涌入脑中,像放映的老电影,发黄的影像令人有些心酸。走在时间的河流里,它在我们身上留下些许痕迹。这是一段结束,却也是下一段开始。人生何尝不是不断的告别与开始?

记者曾师斯朱雨阳刘瑞林刘思农刘绮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2号 邮编:430064 电话:027-88426013 传真:027-88426111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 武昌首义学院 鄂ICP备16000181号

  • 新闻中心首页
  • 学校要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聚焦
  • 电子校报
  • 首义光华
  • 视频新闻
  • 校媒风采
  • 微信
  • 学校首页
  1. 首页
  2. 新闻中心
  3. 媒体聚焦

[湖北日报]90后撞上毕业季

2012-06-25 10:25:48

 

湖北日报讯图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提供

图为:湖北大学贺一红摄

图为:武汉大学江雨然摄

图为:华中农业大学李塬浩摄

图为:武汉大学王琤摄

图为:武汉大学王凯摄

图为: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潘涛摄

这个夏天,全国共有680万大学生迈出校门,是历年来毕业生规模最大的一次,其中大多数出生于1990年。曾经被认为独立而反叛、自信又脆弱、张扬个性的“90后”,首次向社会集体亮相,宣告成长。

毕业季的“集体放肆”

大学毕业,“90后”如何纪念这段青春岁月?

创意毕业照,成为他们“无创意,不毕业”的个性宣言。

 

 

武大凌波门外,一名男生穿着学位服在被湖水淹没的栈道上飞奔,远看犹如“凌波微步”。网友惊叹:“少侠好身手!”也有网友调侃:“大学四年没白读。走之前,我们终于练成绝世武功――轻功水上漂。”华师学子在青青草坪上,用身体拼出各种大写、小写的CCNU造型。各高校的女生们,有的穿着民国服装,扮一扮五四青年;有的穿着洁白婚纱,笑脸如花,吸引了湖北医药学院的大三学妹们也来提前演练一把。男同学纷纷上演“功夫篇”,使出“降龙十八掌”、“无影腿”,还有人乘着哈利波特的扫帚“飞”。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的毕业生,系上红领巾,在“卖萌”中纪念少年时代。“裸婚”学子,在离别前夕开启幸福的婚姻之旅。

当“90后”撞上毕业季,爱情也来凑热闹。寝室的门上贴着大红“喜”字,华师教育学院的冉壮与张雪琰,将特殊的毕业礼物送给自己——一场简单而温馨的婚礼。同为免费师范生的两人,不仅得到了双方父母的支持,老师和30多个同学也送上了真诚的祝福。他们都已签到贵州工作,对未来满怀憧憬。冉壮激动地说:“我们在华师相遇,并决定相伴一生。我很开心把幸福提前。”

不少“技术宅”,用照片、视频记录下让自己傻笑的青春。“你见或不见,母校就在那里”。一段6分钟的视频,一万多张照片,展现了桂子山上大大小小的场景。恽代英广场、桂中路、图书馆、佑铭体育馆、博雅广场……学新闻的毕业生李坤,将《你和未见的华师》献给了即将告别的母校。他从4月开始拍摄,在全校40多个地点拍摄了两万多张照片,最终选取了27处景观和万余张照片。为了拍摄,他凌晨6点就走出寝室,在每个选取的地点拍摄20分钟,每隔一秒按一次快门。有时为了等待有趣的场景出现,会在一个地点停留40多分钟。这段视频在网上热传,引来不少校友留言怀念大学时光:“该回母校去看看,桂中路的梧桐还是很繁茂。”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毕业生袁媛拍摄了10分钟的微电影,讲述毕业的那些事儿。演员、剧本、摄像、导演、后期剪辑,都由同学们分头承担。

“90后”的未来展望

就要走向社会了,我们的未来在哪里?

“拥抱哥”贾志伟,已经做好了面对“00后”的准备。华师计科系的这个毕业生,入学初就参加了学校相声协会和心心火义教之家两个社团,被大家称为“元老级”人物。在各种活动中,他与很多学弟学妹成为好友,因此在大学生活的最后100天,每天拥抱一个学妹并拍照留念。但谈起第一批“90后”走上教书育人的讲台,“拥抱哥”也变得正儿八经。在他看来,教师就是用知识教学生们创造未来,不过相比以前,“90后”教师需要面对的是“00后”。他说:“这些孩子从小生活在养尊处优的环境,原先对于我们这一代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于他们身上。实习中,我感受到,作为一名老师,遇到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方法。”

该校生科院毕业生李恒在桂子山上以说相声闻名,大学四年里,大大小小的相声演出有70多场,也因此获得了华师校草、小清新、老妖精等昵称。他认真对待每场演出,精彩的“包袱”背后是长时间的准备。在中学实习教生物时,每次走进教室,全班同学都会起立喊“老师好”,他通常回道“你们更好”,然后大家欢快地等着他讲课。对于即将走上的教师岗位,他笑言:“到时候逗学生,是由双口相声变成了‘单口相声’。”

学历史出身的陈立坤,收到了三四家游戏公司的offer。一直酷爱历史,但上了大二,他突然迷起动漫和游戏设计,一年后小有成就。他说:“我一直信奉‘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有方向、能坚持,才是最重要的。这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次选择,无关对错。”

出生于1989年的陈立坤这样说:“我是‘80后’的尾巴,身上难免会有一些‘90后’的特质,有点随性,做事不考虑后果,想到就去做,单纯的喜欢是我坚持下来的动力,就这么简单。”他笑言,其实“80后”、“90后”都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有着开放与开明的共性,性格中难免会有特立独行的因子。再过10年,“00后”仍会经历这个阶段。

法国伢体验中国式典礼

武汉大学周迪

“好棒的仪式啊!”来自法国拉罗舍尔大学的“90后”留学生路西勒、科莱蒙,在身穿学士服、体验中国式毕业典礼后兴奋不已。他们说,在法国,大学毕业时,同学们只是简单地聚一聚。而中国大学的毕业季,好有意思。

一年前,他们作为中法国际交流生,来到武汉大学WTO学院留学,度过了大四生活。学院为他们开设了不少特殊课程,例如汉语、中国文学、中国历史、书法、插花等,让他们在这一年的学习里,能感受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我很喜欢中国。每天早上起床,觉得日子都是崭新崭新的。”路西勒说,这里的老师和中国同学都特别友好、热心,让他们感到很温暖。老师还带领他们参加中法文化节,走进乡村课堂。看到朴实可爱的孩子们时,自己很快乐,很满足。

即将告别中国,法国学生依依不舍。科莱蒙说,中国和欧洲很不一样,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感觉。在法国,“中国”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标志,人们学汉语、了解中国文化、体验中国生活。在年轻人眼里,中国是精彩而富有魅力的国度。

老一辈的故事和寄语

蓝衣服、灰裤子、黑白老照片,在很多老一辈大学生的记忆中,毕业仪式很简单。1962年从华师地理专业毕业的卜显瑞教授回忆说,在那个年代,大家不可能拍出现在的特别毕业照,因为当时身体都裹得严严实实。

蔡靖泉教授1982年毕业于武大。离校时,他们年级与恢复高考后学校首批毕业生——77级的学长学姐共同出钱,献给母校一件礼物——鲲鹏展翅的雕塑。如今,这座雕塑仍矗立在学校的鲲鹏广场上,与具有近80年历史的宋卿体育馆并肩而立。现在,那里是武汉高校学生熟知的武大英语角。

相比于“90后”大学生的严峻就业形势,在老人们的那些年代,大学生工作包分配,“国家叫你去哪,你就去哪”。华师数统学院退休教授李为政是该校第一批理科毕业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在这位88岁老人眼中,“90后”是有梦想有追求、精力充沛的一个群体。他说:“多重的选择,优渥的生活,‘90后’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越是在这种情况下,心中就越要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不要面对众多的选择挑花了眼,被纷繁的诱惑迷失了方向。国家的富强靠你们,未来都是你们的。”

毕业已经53年的黄济华教授,回忆自己毕业时的情景,历历如昨。当时,大学里男多女少,谈恋爱的极少,也没有自己找工作的问题。不过,大家在那个时候都怀着一颗红心,毕业前夕纷纷表示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闹得热火朝天。在他看来,无论是哪代人,年轻的时候总是有着火热的心。“现在大学生的新潮与奇思妙想,往往超过了我的想象。”黄济华教授思昔抚今,不禁吟诗:遥忆当年毕业时,心潮起伏捋银丝。如今学子皆孙辈,老骥憨夫欲共驰。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回忆,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他正好小学毕业,和中学毕业、大学毕业的哥哥姐姐们一样激昂慷慨,在毕业典礼上高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毕业歌》。“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我们今天是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这首歌伴他终生。86岁老人殷切寄语即将踏入社会的“90后”:“毕业理当庆贺,就业更当给力,千万不可忘记改革这个根本大业。”

“创意指南”逗笑网友

华中科技大学陈宇昕

怎样拍出够创意、够特别的毕业照,留下最美的大学记忆?人人网上的一篇帖子,逗笑了网友们,评论说:“创意无限,年轻无限。”“好有创意,好有爱。”

文中概括了十几类,还贴出包括武汉高校在内的各种有趣毕业照,被戏称为“创意指南”。

常见的抛帽子,毕业照必不可少。而小清新的范儿要这么拍:最好几个人一起,地点选择校园内的众多草坪;室内的小清新也不错,可以在图书馆的书架之间徘徊,彰显文艺气质;也可以在自习室,戴着大大的眼镜框装“学霸”。

男生们可以穿上正装走“商务风”。最好是早上八九点,在学校的林荫道,阳光透过树枝斜射在路上,10多个人穿着正装或学士服大步迈进,谈笑风生。

情深深,雨濛濛,“民国风”的照片拍出来肯定很有感觉,若能借到此类衣服,不妨一试。

在广场上摆出图案或字母造型,需要童鞋们为艺术“献身”。对不住大家的衣服了!当然,可以提前把场地打扫干净。如果你的弹跳力和协调性够强,还可以上演“功夫篇”。

写给几年后的自己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龚靓卢雪琼

又是一年毕业季,看着一批批学生答辩、拍毕业照、走出校园,还是在校大学生的你是否会想起几年后的自己?低年级同学在为学长学姐们送行的同时,也纷纷写下祝福和心愿,送给将来毕业的自己。

2009级人文专业的胡珺写下:“记者团的回忆+他+考研成功=永远的大学。”她说,现在前两项愿望都实现了,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备战考研,不给明年毕业的自己留下遗憾。2011级艺术学部的方鑫对自己的期待则是:“毕业后,希望能完成自己的摄影梦。”“毕业后,想做背包客,寻找最初的梦想。”“毕业了,我还是会像现在这样,做最真的自己。”许许多多的畅想从同学们笔尖流淌出来。他们说,自己会留着这些寄语直到毕业,然后回首许下的承诺。“现在写给将来毕业的自己,会让我们提前反思大学生活还缺什么,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努力完成各种梦想,不让自己的大学留下遗憾。”2011级财务管理专业的阮婷说。

心语

大学四年,仿佛沿着时光走了一整天长长的路,在每个时刻,烙上属于我们的印记。0点,我们从这里启程;6点,我们开始奔跑;12点,我们的足迹刻在大学岁月的年轮上;18点,我们回首看看自己走过的路;24点,我们停驻在告别的门槛。

毕业,意味着打开了记忆的闸门。每个时刻曾经拥有的片段涌入脑中,像放映的老电影,发黄的影像令人有些心酸。走在时间的河流里,它在我们身上留下些许痕迹。这是一段结束,却也是下一段开始。人生何尝不是不断的告别与开始?

记者曾师斯朱雨阳刘瑞林刘思农刘绮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2号

邮政编码:430064

电话:027-88426013

传真-88426013

鄂icp备16001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