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大学生课堂写墓志铭 思考人生问题
“同学们,现在想想你们的墓志铭,并用一张纸写下来。”此语一出引发了在场同学的热议。
“墓志铭是什么?该怎么写呢?”“怎么让我们写墓志铭啊?”老师的一个课堂互动提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大家在讨论中思考,大约五分钟之后,各式各样的墓志铭就诞生了。“某某某生于某年某月,卒于某年某月,他的设计理念为二十一世纪的设计师提供了创作的海洋。”类似这样的墓志铭引发了同学们的阵阵笑声,墓志铭的类型多样。有“工作结束,胜利返回”这种言简意赅形的,更有“爱过、恨过、通过、悔过:这个世界我来过。拼搏过、争取过、得到过、失去过:直到现在。”这种富有哲理性的清新文艺范儿的。一个“墓志铭”的话题引发了在场所有同学的“思考总动员”。大家纷纷开动自己的大脑设想着为自己独特的一生写下最后的句点。
这样的课堂互动是赵翠荣老师临时安排的。这个想法源于她在校外的学习过程中的一次经历。当时这样的课堂形式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觉得一个写墓志铭的互动,能帮助同学们更好的思考自己的人生期望。于是她将这样的思考活动带到了课堂。
在课堂上赵老师也给同学们分享了她写的墓志铭:“长眠于此的是一位陪伴许多人找到生命精彩的心理咨询工作者,是一位慈爱的母亲,是一位温暖的爱人,也是一位活的有滋有味的人。”她对这段墓志铭进行了解析:心理咨询工作者是她一生所从事并热爱的事业,母亲和爱人是她的社会角色,而最后一句则是她自己,一个多姿多彩的自己。她希望同学们,能够像这样对自己的未来进行思考,思考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才是未虚度光阴的。
课堂上一位汪同学向记者表示:刚听到写墓志铭这个事的时候觉得挺不可思议的,在听到别的同学写的墓志铭时还觉得有些可笑。不过后来发现其实这样的思考是一件严肃的事情。现在以站在人生的终点的角度看自己的一生,可以更好的激励自己,让自己知道该如何迎接未来的生活。
长江网i记者 郭倩芸 汪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