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晚报]爱上图书馆 爱上这所大学——华中科大武昌分校育人环境侧记
教育界里有一种公认的说法:看一所学校是否在用心办学,只需要看一个地方,那便是它的图书馆。
图书馆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对独立学院而言,短短10余年的办学历史,让其在师资队伍、校园文化、大学精神等种种软实力方面,都无法与重点本科院校媲美。然而,图书馆的建设,只要舍得投入,却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跨越式发展。作为全国独立学院的领头羊,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巧抓实干建设图书馆,在育人软环境方面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办学特色。
环境舒适
学习不一定非得是件苦事
怎样才能让学生爱上图书馆?首先让学生乐意走进图书馆。
清凉的藤椅、舒适的沙发,绿色的枝叶装点其中,温馨而优雅的环境,让人轻松自在,这不是咖啡吧,而是在该校图书馆自主学习中心内的场景。
2007年4月,该校自主学习中心正式开放,建筑面积近1500平方米,阅览座位608个;免费的电脑和网络亦可供同学们使用电子文献多媒体资源,集图书、期刊、报纸、电子阅览为一体的信息共享空间,开放人性化的服务模式,这一切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轻松、快乐地学习,让学习不再是一件苦事。
手机预约 走在路上便能借还书
一长排的书架里,目不转眼地一格一格找下去,不停蹲下、起身,累得眼珠子都快掉下来……如果你还认为这是借书的场景,那你就OUT了!现在,在华中科大武昌分校,只需要拿出手机,便可以预约借还书。
为了让师生借书还书、检索资料更方便,该校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目前已稳步向“一卡通”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不断完善。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实现了手机一卡通和图书管理系统的关联,实现手机借还图书;建成了手机图书馆,在手机上可以阅读、借还、续借、预约图书;实现了院系阅览室通过校园网实现远程借还图书,集中管理;并推出超期图书的短信催还、温习提示等图书馆的手机推送服务。这一举措,让广大师生更加便捷地使用到优质资源。
看书累了 不妨带上耳机“听书”
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纸质阅读习惯正在减弱,但对声、画介质的接受度却很高。针对这种代际特点,华中科大武昌分校图书馆推出“听书”服务。
2012年4月,《天方有声数字图书馆》在图书馆总馆电子阅览室开通试用,其文字与声音相结合,很大程度上缓解读者视觉疲劳,图书文献进入有声时代深得读者好评。系统内藏中华国学馆、现代文学馆、科学幻想馆等16大分馆,囊括古今中外精品图书。所有图书作品均邀国内外名家和知名播音人员原声朗诵,播音时长达10万小时以上。读者可在图书馆总馆电子阅览室计算机上使用该数据库。校园网上的其他计算机、学生宿舍开通了手机一卡通天翼宽带的计算机也可以使用该数据库。
环境仿真 设计打造外语虚拟国
近日,湖北地区高等院校中首个“外语学习共享空间”在华科大武昌分校图书馆投入使用。外语学习共享空间是以外语学习资源为中心,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基础并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组织,为读者提供一站式外语资源综合利用平台。空间设有外语图书区、外语报刊区、外语口语训练空间、多媒体学习区、写作指导室、小组学习室六大功能区域为读者服务。这样将多种资源整合在一起,建立了开放、共享、交流、协作和互动的学习环境,体现了其共享的理念。
定期互动 学生现场围观真人书
在该校图书馆,一种最潮的阅读方式,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这便是“真人书”。
2012年12月,两本“真人书”正在该校图书馆,耐心等待“借阅”他们的读者。这两本“真人书”,分别是该校外语系教师郭婧和经管学院大三学生高金,他们在校内已经小有名气。郭老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刚从新西兰归来的她,有着异国的生活经历和许多学习英语的好方法;高同学是众多学生的偶像,不仅担任着经济管理学院分团委学生会主席,还是学生创业的领头羊,有着丰富的沟通经验和创业经历。
“真人图书馆”吸引了30多名读者前来图书馆“阅读”。按图书馆规定:这“两本书”的每次借阅时间均为40分钟。“阅读”这两本书的读者分坐两桌,分别听郭婧老师和高金同学讲述自己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书”单独讲述,读者对自己感兴趣或是有疑问的事情可以随时提出,“书”也会当即停止“翻页”,给读者详细讲解。
通过种种创新建设,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的图书馆教育,已经具备了明显的比较优势。环境,附带着教育标签,让学生爱上图书馆,爱上这所大学。
通讯员 代杨 童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