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教网]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南湖讲坛”晋级校园优秀品牌
中国民教网4月23日讯 近日,湖北省教育厅公布2012年度湖北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结果,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申报的《打造“南湖讲坛”品牌,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荣获二等奖。
据悉,此次获奖的高校共有30所,其中特等奖2名、一等奖8名、二等奖9名、三等奖11名。
“南湖讲坛”于2004年由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图书馆发起开坛。2007年,为打造校园讲坛品牌,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南湖讲坛”改由学工部、宣传部、图书馆、团委联合举办。迄今为止已举办讲座近90期。
撰写五千字申报成果材料的执笔人、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校报副总编辑王艳青介绍说:校园讲坛品牌的构建至今一路走来,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而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思路和发展定位、学科核心竞争力、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等作为观念支撑,还需要通过各种物化和非物化的舆论宣传,更需要将讲坛文化的精神和制度安排,体现于校园各种文化活动中,并在实践中得到认同、升化。
南湖讲坛品牌特色
历数近十年的砥砺,南湖讲坛臻于品牌彰显五大特色:一是计划性。首先学校将其纳入整体建设发展规划,活动经费纳入学年度经费预算;其次每一场讲座,“讲什么”、“谁来讲”、“怎么讲”等事项均有研究与策划匹配。二是系统性。表现于科学门类的系统性,在突出人文科学重要地位的同时,注重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表现于知识结构的系统性,虽每一场讲座皆具独立性和灵活性,讲座内容在地位上有主次之分、在分量上有轻重之别,但每个计划段的总体联系均具备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三是针对性。“南湖讲坛”的选题与演讲,针对学生实际特点适中把握了讲座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情况和现实需要,“南湖讲坛”力求点化生命润泽灵魂;针对时代特点,“南湖讲坛”坚持以回应实际诉求、满足实际需要为指归。四是艺术性。“南湖讲坛”从选题到演讲、从策划到宣传,十分注重艺术性,把增强受众的吸引力放在突出位置。五是渐进性。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和辐射源,在办坛过程中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办坛规模由小到大,内容由浅到深,层次由低到高,效能由弱到强,现逐渐形成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校园文化的顶尖品牌。
荟萃众多大师和名家“站台”演绎
复旦大学原校长、英国诺丁汉大学原校长、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的《理想立志 成才》,中国科学院院士、着名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杨叔子《我的梦,我的路---我不能忘记的地方》,中国工程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的《学人“三字经”》,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樊明武的《核技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华中科技大学原副校长、博导、分校党委书记冯向东《风度、力度、深度——大学生的素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着名物理学家叶朝辉《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承载着厚重的使命和责任》,海军工程大学黄友牛教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等精彩演讲,以及来自海内外的众多专家学者均亲临讲坛,从包罗万象事物中诠释人生的奥妙和智慧。
开放课堂折射出的认同感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机电专业某同学说:平日里,我们往往不自觉地被束缚在本专业的框架中,一场好的讲座,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放宽自己的眼界,甚至可能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每一场新奇的讲座,都有可能是你人生中的一块新大陆。新闻专业某同学说:大学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空间。它给予大家许多相互交流、平等学习的机会,讲座就是这样的场合,社会上的各界精英无论多么出色,来这里讲座都平等地面对学生,所以大学生有条件充分利用大学的有利氛围,在讲座中开拓视野,获取多方面信息的同时,也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调整目标。许许多多的学生一致表达了对讲坛的高度认同感,认为在讲座这个自由的空间里,学生有机会和来自各个方面各个行业的人接触,能从他们那里听到许多在校园中接触不到的事情;有机会分享专家、学者们潜心研究的成果,聆听他们的观点和见解,了解他们学术人生的平凡与伟大;在聆听到某位成功人士的演讲时,学生热血沸腾,激发出创业的勇气和信心。(鲁海涛 王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