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晚报]职场一年之痒怎么搔?
五年三跳
“一年之痒”过不去
何平,男,27岁,暂时失业
职场一年之痒的说法我还确实没听过,但就我个人经历而言,还真有那种感觉,在一家单位干个一两年,就看破了“红尘”,干不下去了。最烦的是,一年半载不联系的朋友打来电话,一问,得知我又换工作了,都会惊呼一声,“啊,你又跳啦”。也许在他们眼中,我是个奇葩,可是他们成天抱怨钱少、人累、老板绝情,最终还不是忍气吞声地继续工作,何苦呢?
毕业后的五年内,我换了三份工作。第一次换工作,是看不惯老板一些小眉小眼的做法,答应给客户的利润,结果反悔,害得我被客户批评不讲诚信,一气之下,连下家都没有的情况下,就辞职了。
辞职没几天,就收到另一家公司的邀请函。在第二家公司干得挺开心的,上司对我也很重视,可工作一年多,我就有些绝望了———升职无望。公司都是精英,我的直接领导比我大两岁,正是职业黄金年龄,而大老板也才40岁。不知道自己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升职。正在犹豫走还是不走时,猎头公司找到我,说好有一个区域经理的空缺。有职位,有更高的收入,何乐而不为呢?可上任后确实很累,加班多,出差多,忙得连女友都要跟我分手了。我以为会把后半生都交给这家公司的,因为公司的规章制度都是我定的,人事分配也是我定的,什么都正常运转了,可今年年初,突然空降一个区域总经理,直接把我给忽略了。
各种不服气逼着我不得不离开,虽然那位总经理“好心”劝我,机会有的是,等一等说不定就会把我升为其他区的老总。可我谢绝了,公司若真想升我,为何派一个什么都不清楚的人来领导我?
我最终还是离职了。下一份工作,我不能草率,得前前后后考察清楚再接。朋友们都说频繁换工作,是不成熟的表现,我起初不赞成,可现在有些相信他们的话了。因为前两天,我得知离职那家公司长沙区缺一个总经理,以前我的一个手下,成了长沙区的老总。
静静回想起来,我真不知是自己的损失,还是公司的损失,也许,我真的该好好反省反省了。
审时度势
“痒痒期”后有光明
王浩,男,35岁,经理
我可以把一年之痒理解为职场厌倦期吧?“一年”在这里,不一定非得是365天,可能是两年或三年,时间不等,但感受是一样的:没有新鲜感,失去了斗志,对公司的人情世故也都看淡,对上司的不满越来越多。
我在这家公司工作了8年,也算是老员工了。相当于已度过了“痒痒期”,现在有机会,也会帮正在“痒痒期”的人渡难关。问我为什么能做到这些?还不都是吃过亏,听过劝,所以就过来了。
我从一家稳定的大企业跳槽出来,就是因为受不了那里古板的人事制度。那些所谓资深的“老人”,事情不能多做,钱还不能少拿。由于我业务过硬,乘着“干部年轻化”的风,升为技术部主任。可工作并不好开展,资格比我老、年龄比我大的“老人”都不买账,干得不开心,自己又年轻气盛,干脆一走了之。走了之后,才知道要找到一个平台不错的公司没那么简单。博士、博士后们把我这样有三年工作经验的硕士完全逼得没水喝。在人才市场、网上转悠了三个月,算是找到现在任职的公司。虽然曾是技术部主任,但在新公司,什么都得从头来。好在三个月的转悠期,让我心态也调整得不错,下车间,出远差,这些苦差事我还吃得消。能力上司也很认可。可干了三年,又开始觉得挺没意思的,每天做的都是重复的事情,解决的设备技术故障总是那么几种,解决方案也都大同小异。
有一阵子,我特别想离开,特别是一些公司用高薪挖我的时候。好在我冷静想了想,告诉自己,我上一次跳槽时,是技术部主任,这一次跳槽前,怎么都要比第一次职位高才行吧!
就像5000米长跑一样,原本已经累得要趴下了,可最后几百米,总能拼点劲出来,加点速度。“争取在跳槽前混个职位”,是我那一阵子努力工作的动力。
付出还真有回报,第四年的年末,公司果真给我一个技术部经理的“官职”。按理说,该跳槽了吧,可当了“官”之后,我所见到的东西又不一样了。我有机会接触公司的核心技术,可以参加一些高级别的培训。通过培训,我发现自己曾经对公司的发展是多么的不理解和轻视。
如今,我对这家公司充满希望,也对自己充满希望,接触了越来越多的精英,发现自己的能力的确有限。这不,已着手考博了,希望为时不晚。
专家观点
两招应对职场痒痒期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就业指导老师郑传洋认为,刚出大学的人,对职业的预期过高,对自身能力以及社会的认识不够深,一旦短期内没有达到期望的结果就会导致心理落差,被压力压得崩溃,从而加速失业和跳槽的频率。此外,当今职场不会给新人足够的时间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过高,而部分企业也没有表现出对人才的尊重,所以会出现“一年之痒”、“N年之痒”的情况。
要应对“一年之痒”,郑传洋给出了两点建议:首先,树立长远的职业目标。不少职场人在短期实现不了期望就会怀疑自己、怀疑公司,从而出现“痒痒期”。不如给自己定个跳槽目标,怎么说都得当个小领导再走,怎么都得评个称职再走……有了一定的目标,工作动力就会不同。其次,要善于学习。狭窄的知识面会让人在职场中越来越狭隘,越来越不能接受新鲜事物,脱离周围环境,从而产生逃避心理。而好的学习习惯和宽阔的知识面无论在哪里都能快速融入集体。据《武汉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