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反就业歧视新规执行首日 企业招聘“门槛”依旧
长江商报6月9日讯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求职过程中遭遇的就业歧视问题,上个月教育部发出通知,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前日,我省也出台相关政策,要求高校毕业生招聘禁设学校、年龄、户籍等限制。昨日是新规执行首日,记者在武汉招聘市场发现,不少企业无视规定,仍在设置招聘门槛。部分企业即便不明文规定,实际招人时也会有限制,变相就业歧视让毕业生更无奈。
招聘设“门槛”现象难禁
昨日,记者在招聘现场发现,还有不少企业无视新规。康师傅顶津集团招收实习生,就明确注明,必须统招二本以上院校毕业生。
“这家公司的待遇很好,发展前景也不错,但连面试的机会都没给我。”正在找工作的华科武昌分校应届毕业生小罗感觉受到了侮辱,想不通为什么招实习生也要限制毕业学校。
顶津集团的招聘负责人解释说,随着企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确实感觉名校毕业生表现更好,当然要尽量招名校毕业生。他表示,也可以不在招聘启事中写明,但这对应聘者伤害更大。
就业歧视隐身 查证有难度
有些企业在招聘时并未设定限制条件,但在实际招聘时,仍会优先考虑名校毕业生。企业限制由明转暗中,更难取证。除了名校情结,性别歧视也很常见。如一家贸易公司招收团队出差员,直接要求26岁以下男性、未婚。
“这种情况非常常见。”湖北二师会计专业毕业生程娟说。不光女性受歧视,有些专业,甚至男性也会被“另眼相看”。
旅游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孟超介绍,他所在的专业女性比男性更受欢迎。上周他们班10名男生一同前去应聘琴台剧院服务员,最后只有一名男生入选。而班上20多名女生中,就有6人入选。
专家建议立法保护求职者
“在实际工作中,名校毕业生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确实更强。在条件相当的情况下,我们当然会挑名校毕业,年纪较轻的。”凯迪电力人力资源中心的招聘官王先生坦言,他们不会在招聘条件上“设限”,但在后期考核面试时,还是会有一定的倾向性。
湖北省人社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求职者遭遇就业歧视后,可以向当地法院起诉,也可以向人社部门投诉。但从个人层面上看,就业歧视案例举证较为困难,用人单位将性别、地域等要求隐性化,个人举证实施起来难度非常之大。
华中人才市场副总经理薛莉表示,学校要加大对毕业生维权的教育,但消除招聘歧视的关键在于国家应设立完善的就业歧视处罚规定,用强制手段约束违规单位。
记者 郭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