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晚报]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 中国独立学院领航者
武汉晚报6月25日讯 当下,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入一个独特而纵深的时空,全国300余所独立学院历经排山倒海般激情四射后,大抵处于茫然徘徊与盲目奋勇相互交织的境地。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周进校长强调,在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如何大力实施内涵发展战略,考验着一所受人尊重大学的智慧、勇气和决心。
为什么又是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拔得头筹?为什么他们能办的这么好?为什么每年的招生分数都稳居上游?为什么他们的毕业生质量这么高?这样一个一流的独立学院是如何炼成的?当记者实地走进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的每一个角落,当看到老师们谦和的笑容和学生们蓬勃的朝气,这些疑问就一一有了答案。
硬件先行 打造一流办学设施
始建于2000年8月的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是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本科层次普通高等学校。该校是与新世纪同行的新模式、新机制应用型大学,由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军威文化传播集团合作举办。
办学投资方、该校董事长金国华说:“要办好一流的学校,首先要有一流的设施,要为师生提供一流的教学和生活环境”。这也是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的办学宗旨之一。
学校占地面积近900亩,建筑总面积34.6万平米,校园绿化率达58%。全校分为南区、中区、西区,共有学生寝室15栋,可同时容纳14000多名学生入住,寝室内生活设施齐全。学校的8栋教学楼中,所有教室均配有空调,每层楼皆设有教师休息室。该校极具人性化的自主学习中心堪称国内大学首创。
除匹配有完善的现代教学与生活设施体系之外,记者看到,该校还建有数控基地、光信息、通信、网络、新闻传播和模拟法庭等57个基础及专业实验室,为众多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训平台和先进的技术支持。作为高校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总面积达15500平方米,馆藏图书98万册,数字资源量达184937GB,包括“独秀”、CNKI、EBSCO、新东方等优秀电子资源。学校高度重视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已建成手机图书馆,实现手机借还、预约、续借图书及手机阅读功能;并推出超期图书的短信催还、图书信息二维码等服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多样性还体现在“文献检索与利用”选修课、新生教育、“90分钟讲座”、“真人图书馆”、“外语学习共享空间”等众多方面,其实用性深受师生好评。
练好内功教学改革多措并举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认真总结早期办学经验的基础上,该校以人为本着力建设人才培养系统工程,探索性地将“核心能力”概念引入专业人才培养教育中来,确立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科学定位,通过提炼各本科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形成了各本科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按照“夯实理论基础,强化实践环节,突出专业特色”的专业建设方针,创新实践,不断凝练“注重养成教育,坚持因材施教,强化实践创新”办学特色。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为保证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该校已建立起本科生专业(基础)核心能力测试工作常态运行机制;颁布《本科生实践创新学分管理办法》,实行实践创新学分与学生毕业资格挂钩;积极引导和支持各院(系)与企事业单位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2008年9月,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在该校设立全国首家台企人才培养基地,担负大陆6万余家台企人才培养选拔任务。该校还建有包括沙特阿拉伯海外跨国公司、甲骨文(oracle)中国公司、葛洲坝水力发电厂、武汉建工股份有限公司、海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汽车、武重、中建三局、用友软件、楚天都市报、湖北卫视、美尔雅期货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18个,多方位、多层面开展实践创新活动,以提升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
突出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该校于2007年建立教学研究专项基金,历年来累计承担校级以上教研教改项目148项,其中省级及以上项目33项。学校积极开展教研成果的应用推广活动,在2012年湖北省第七届教学成果奖评审中,有多项成果获奖。
强化青年教师培养。实施教学质量奖、教学绩效奖评审制度,开展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在2012年湖北省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该校参赛教师均获奖项,并荣膺“湖北省青年教学能手”称号。
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该校建立了学生评教、同行评教、专家评教等立体化、全方位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0年,学校以优良的成绩通过了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独立学院本科专业合格评估;2012年5月,学校及26个有毕业生的本科专业以优异成绩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
清新活水 科研强基
大学开展科学研究,对于提高师资水平、促进学科专业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该校现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信息工程技术研究所、机电技术研究所、建筑与环境技术研究所、经济研究所、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艺术设计研究所。承担有省部级、市厅级科研课题项目共20余项,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各类企事业单位课题50余项,年科研经费500多万元。科研工作的开展,提高了师生的创新能力。迄今获国家专利授权共30余项,其中学生获得国家专利授权近20项。教师科研取得了一批理论成果和应用成果,其中一项成果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学校高度重视学科专业建设,近几年来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新的突破。2010年,该校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等3个专业获批“湖北省独立学院重点培育本科专业立项建设”。2012年,新闻传播学获批“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建设立项”;广播电视学专业、土木工程专业获批“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光电信息工程专业获批“省高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一批适合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就业前景好的品牌和特色专业正在形成。
开放办学 搭建多元文化交流舞台
作为以色列巴伊兰大学博士后归国专家,该校校长周进教授长期致力于国际化教育研究与实践。学校确立了开放办学的办学形式,即走国际化的办学之路,通过联合办学、联办课程、文化交流等多重形式,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
从2004年起,该校开展了海外交流、访学等项目,每年该校与美国大学互派交流学生,让中美两国大学生在对方国家进行深度文化交流。2009年后,该校还开展了大学生暑期赴美带薪实习项目,近百名学生参与。2011年2月至今,50余名学生先后分别前往台湾义守大学、中国文化大学进行学习交流。
除学生出国学习和交流,该校还启动了新西兰教师培训项目。2009年暑假,学校组织英语教师培训团一行15人前往新西兰著名的坎特伯雷大学,进行了为期四周的培训学习。此举开全国同类院校之先河,也大大提高了学校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整体素质,了解了国外英语教学的先进手段和科学方法,促进了学校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并且让青年教师们大开眼界,收获颇多。
激励优秀人才 点滴处彰显大爱
十三年来,该校不仅仅为全面提升办学质量不懈努力,还时刻为学生着想,以最大力量帮助和激励学生,在点点滴滴中体现其回馈社会的大爱精神。
这一点,首先充分体现在学校每年的招生优惠政策上。以今年为例:
2013年招生优惠政策:一、第一志愿报考该校,且分数达到或超过一类重点分数线并来该校就读的湖北省普通类考生,学校一次性给予2万元的学业优秀奖励;二、第一志愿报考并来该校就读的湖北省内考生按总成绩排名,理科前5名、文科前2名、艺术类前1名,共8名考生,第一年学费全免;三、被该校录取的湖北省烈士子女减免50%的学费;四、被该校录取的考生,学校将充分尊重学生的专业志愿,进校后可按学校相关规定调整专业(不收取任何费用)。
“关爱、感恩”是该校素质教育的主题。除了对优秀新生和在校学生的奖学金、助学金激励,该校还积极组织教师和学生赴乡村、偏远山区捐资助教,为贫困山区孩子们带去知识和希望,也将爱心和回馈社会的一份责任感,播种到每一个学子的心中。
从2008年汶川地震到2010年玉树地震,再到今年的4.20雅安地震,在灾难面前,该校爱协和青协充分发挥人道主义精神,屡次组织学校青年学生为受灾地区募捐筹款,用实际行动为灾区人民提供支持。2008年发起“情牵汶川,爱涌南湖”汶川灾区爱心支教志愿者报名活动,现场500余名同学排队报名,中央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2008年3月,该校工程管理专业大四学生韩晗为北京一名38岁公安干警捐献骨髓。2009年5月,法学专业大四学生陈超为素昧平生的28岁白血病女患者义捐骨髓。2011年,校学生会暑期社会实践队14人,赴江西九江市都昌县大港镇舟山“太阳村”,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开展特殊教育、心理辅导及职业培训服务。2012年,学校阳光爱心协会社会实践队赴江西婺源“爱心千里行”,该组织还荣获湖北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称号。
考研+就业 一双翅膀助学子腾飞
建校以来,截至2013年6月,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共输送3.9万名毕业生,毕业生质量广获社会和用人单位认可,就业率一直保持在88%以上,部分工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95%。其中近千人被外交部、建设部等省市机关录用为公务员。迄今已有2100余人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和香港、美、德、加、澳、日等高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演讲大赛、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国家和省级大赛中,共有800多人次屡获殊荣,其中20人次获国家级竞赛一等奖,36人次获省级竞赛一等奖。在素有“中国第一考”的国家司法考试中,法学专业学生数年一次性通过率超越40%,逾全国高校通过率20%标准。
新世纪赋予教育发展以浓烈而鲜明的创新色彩。砥砺13载,该校迭膺“信用合格”“美誉学校”殊荣,屡屡跻身于全国“综合实力百强”、“中国民办高校毕业生竞争力调查十佳样本院校”、“全国最佳独立学院”、“中国食品安全示范单位”、“中国教育报优秀宣传院校”、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双A”等教育改革尖兵行列。
2006至2013年,学校连续八届蝉联中国一流独立学院(五星级应用型大学)排行榜首。2011年,学校荣登《中国两岸四地教育排行榜》,并居“中国五星级民办大学”之首。翌年,学校再拔中国五星级民办大学头筹,且获“中国两岸四地最佳私立(民办)大学”美誉。
赴美带薪实习打开国际视野
2009年首届赴美实习学生感言
参加“Summer Work&Travel赴美带薪实习项目”可以说是意料之外的收获。在美国生活了三个半月,我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自己挣来的钱畅游美国,这样的经历是我一生的回忆与自豪。我的美国时光,或许并非有你想象的那样精彩刺激,却有只属于我的酸甜苦辣。若问我,“你最难忘的一段大学经历是什么”,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那便是我为期三个半月的赴美实习之行,这是我毕生难忘的特殊经历。
——经济管理学院张之莹
在美国的时候,我常常一个人静静思考,10年前,我还是个小学生,日子过得单纯无知。谁也没有想到,10年后的我,在美国,这样一个别样的的国度,体验了一个别样的暑假。在那段日子里,我经历了磨练,在慢慢长大,体会了生活的艰辛,幸福的来之不易,更加体会了在社会上得到自我尊严是多么的难能可贵……突然一下思绪万分,在美国的一切情景都在脑海交织。想想如果没有下定决心去美国,也许刚刚过去的那个暑假就是那么的普通,甚至相比之下,显得一文不值。经过了这次美国之行,我想不会再有谁说:“你还是个没有长大的孩子。”
——外语系殷剑冰
并不是每个人都很享受这里的工作生活,仍然有很多朋友不是很适应或者有很多自己的烦恼,但我们来这里正是为了挑战自我,克服懒惰,学会承受委屈,学会成长,来到这里我更加认识了自己,我突然对以后的生活充满了信心,相信回国后的我会焕然一新。对于我,应该说这是一次终生难忘的经历,我学到了很多懂得了很多。一辈子也许就只有这么一小段时光是停留在这里,所以我用我最大的努力,释放我最大的看得开精神,美化一切,珍惜身边所有的经过。
——经济管理学院张艺栌
依托名校资源打造强大师资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目前在校生规模1.3万余人,教职工近千人。其中,专任教师694人。具有高级以上职称教师268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482人。现设有信息科学与工程、机电与自动化、城市建设、外语、经济管理、新闻与法学、艺术设计等七个院系,以及基础科学部、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和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学校今年本科招生专业28个,涉及工学、经济、管理、文学、法学和艺术六个学科门类;建有数控、光信息、通信、网络、新闻传播和模拟法庭等57个基础及专业实验室。
学校领导
朱九思:名誉校长,专家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金国华:董事长,博士
冯向东:党委书记,副董事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周进:党委副书记,校长,博士,教授
王炎坤:副校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李桂兰:副校长,四级职员,副教授
金国杰:副校长,党委委员
詹萌: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
邢春:物业管理中心总经理,中级会计师,中级经济师
院系领导
欧阳星明: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徐盛林:机电及自动化学院院长,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袁海庆:城市建设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雷小川:外语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邓明然: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跨世纪会计学科带头人
石长顺:新闻与法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杜沛然: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齐欢:基础科学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殷小贡:电工电子教学基地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