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武昌首义学院党委书记冯向东:注重养成教育 培养高素质的本科应用人才
新华网12月20日电 日前,由新华网主办的主题为“回归 智享 创赢”的第七届“大国教育之声”论坛活动9日在京举办。本次论坛聚焦回归教育本质的初心,关注各项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之成就,为“大国教育”聚慧发声。不同于往届活动,今年论坛由上午高峰论坛,下午教育盛宴两部分组成,首次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全天的教育华筵。
活动中,武昌首义学院副董事长兼党委书记冯向东接受了专访,分享了武昌首义学院多年的办学经验:
武昌首义学院的前身是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2000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由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军威文化传播集团合作兴办。学校依托华科大的优质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本投入,2015年经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验收,转制成为普通的民办高校,改名武昌首义学院,学校以工为主,在校生约12000人。
独立学院依托于母体高校,其运作模式和发展道路又与其所在的母体学校存在着差异。据冯向东介绍,武昌首义学院成立至今已有15年的办学历史,学校从母体高校华中科技大学继承了两大办学理念:
一是,华中科技大学一向以严谨治学而著称,武昌首义学院继承了母体高校严谨的治学精神——“求真、求是、求实”;
二是,继承了老华科大人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的进取精神。学校意识到只有通过竞争,通过和别人比较,才能找到自己的差距,改进工作。所以,武昌首义学院的师生都有一种竞争精神。比如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创新比赛、教学比赛等等,同“985”、“211”学校的同学一起同台竞技,并且取得优秀的成绩。
另外,武昌首义学院在继承母体高校的办学中形成的优势有三点:
一是,学校借鉴了公办高校比较系统的一种办学经验;
二是,武昌首义学院经过15年的办学,培养了一支年轻的教师队伍,经过十五年的发展,逐渐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
三是,“依托不依赖”,武昌首义学院凭自己的力量,建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学的设施,包括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一种充分的保障。
民办高校在中国是一个后起之秀,独立学院既依托了公办高校的优质资源,又充分利用了民办的灵活机制。
据他介绍,武昌首义学院在专业的设置上,学校坚持以学科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地调整专业设置,紧跟地方新兴支柱产业的发展要求,进行专业调整,设置专业群。
值得一提的是,武昌首义学院在招生中能够完全按照学生的专业志愿来安排专业。
“虽然可能面临校内有的专业偏大,有的就没人来读这种现象,但这恰好是一种社会需求的晴雨表。”他说,学校不回避矛盾,设有灵活的竞争机制,能够在师资的调剂上,试验设备的建设上,保证需求的变化,让专业跟着市场去灵活地设置和增减。
他表示,学校在“十二五”规划的时候,明确提出办学定位,即培养高素质的本科应用人才。学校是一所本科院校,希望培养的学生不仅能够从事一线的生产操作,同时还能承担一些研发、诊断、二次开发,要有工程师水平。
另外,学校注重养成教育,坚持因材施教。养成教育就是培养人如何对社会有责任感,如何有一种正确评价是非的标准。
“应用型”和学术型有差别,学术型可能更多关注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而应用型人才是把所学的知识用来解决生产、经营、服务一线的具体问题。
此外,“十三五”期间学校就把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双创”相结合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经过思考,学校把和企业的深度合作中获得的一种推动作为学校往前走的动力。
在培养“双创”人才上,学校过去也有薄弱环节,就是校企合作缺乏深度。这两年来就把深化校企合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已经取得一些进展。比如说学校和“中软国际”开展的深度合作就获得了教育部批准,企业不仅投设备来武装学校的实验室。同时实行,三年校内的培养学习,一年到企业去实习实训的教学计划。
除了校企深度合作之外,在校内学校设置了大学生创业中心,让学生知道创业面临什么问题,在创业园中去了解创业过程,加深他们对社会的了解,为真正的创业打下一个基础。而且学校鼓励老师带领学生跟企业开展合作。
“学校紧跟国家战略的布局,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在坚持办学定位上去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更多的学生得到一种良好的教育。”冯向东书记说,民办教育的发展在中国应该是新生力量,学校要做的是提高办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学校过去有成绩,学校也得到社会认可,但是那都是历史,学校还面临着新的挑战,学校有新的起步,学校还继续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