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校要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聚焦
  • 电子校报
  • 首义光华
    • 学校荣光
    • 教科成果
    • 竞赛获奖
    • 优秀师生
  • 视频新闻
  • 校媒风采
  • 微信
 
学校主页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视频新闻正文详情

从校报到人民日报

null

更新时间:2007-07-17  浏览量:   来源:发布部门: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  

null

——访校报记者团学生记者连波

源自于心灵深处的热爱

    “有时候,我都会拿自己的名字开玩笑,新闻联播,新闻‘连波’,好象我注定就是要学习新闻一样。”连波笑着说道。出差,调研,拍照,写稿,这就是连波目前的工作状态,现就职于人民日报驻广西记者站的他,称自己是一个有激情喜欢挑战的人,同事们也笑称他是“一个典型的工作狂”。

    今年年初,当别的同学还在招聘会上奔波的时候,连波早已经接到了人民日报抛来的橄榄枝。也许,有人羡慕他的幸运,可是幸运背后付出的艰辛却鲜为人知。

校报两年:磨练与思考

    从2004年加入记者团成为一名普通记者,到一年后成为记者团摄影部主任,连波感触最多的就是校报对新闻业务能力的磨练,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在副刊部的锻炼很实在,这要求你必须在生活中有所感有所写,是更深层次的思考感悟。在摄影部更像是处在一个小社会中,也许是身为主任的缘故吧,不仅在业务上要花精力去管理,在用人待人方面也有更多的要求。”只有会思考懂得思考,才有进步的可能。即使现在已走上工作岗位,连波仍会在工作中不断地思考。

    连波说从2004年加入校报记者团以来一直都处于“工作”的状态,校报为他提供了一个尝试、展示的平台。他的业余生活大都是在做校园采访,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马上就能运用到实践中。连波笑言:他常常 “偷懒”把校报的采访和课堂的作业联系起来,比如上新闻采访课需要练习写采访提纲,他就在有校报采访任务时,一边采访一边完成课堂作业。这种方法看似偷懒,却能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摄影可是连波的绝活,因为平时拍了很多,所以每次交摄影作业都特别轻松,他说:“我记得摄影课考了98分,呵呵,大学生涯中就这门功课成绩最高了。”

    “我真的很想把我会的全部教给你们……”这是他离开校报摄影部前对新成员说的一句话。作为记者,他尽心尽力地完成采访任务,作为部门主任,他在管理好部门的基础上力求让每一位成员不断进步。

人民日报:青睐有准备的人

    在校报的工作看似简单,却为连波今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5年7月他在新华社广西分社的农村部和政文部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刚进新华社,他坐了将近一个星期的冷板凳,没有具体采访安排,整天就是在资料库看稿子。连波就把分社记者的稿子看了个遍,对新华社的写作风格有了大体的把握,所以转到记者部后,很快就上手了。由于有了在校报工作的经验,加上他的适应能力强、基础硬,新华社的老师们都很喜欢他,在工作上给了他不少指点与帮助。

    2006年7月连波又幸运地得到了到人民日报驻广西记者站实习的机会。有了在新华社实习的经历,他干起来更得心应手了。

    “情况特殊,我进单位不是通过参加单位招聘的。由于大三时曾在人民日报驻广西记者站实习了25天,表现还不错,所以大四下学期时,实习单位主动与我沟通,希望毕业实习继续到记者站锻炼,所以从三月以来一直实习到现在,正式毕业后将会继续在记者站工作。”天道酬勤,正是在新华社和人民日报两大国家拳头媒体实习的优异表现,“幸运”的连波在还未毕业时就接到了人民日报的邀请。

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

    荣誉和成绩早已成为过去,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

    “对于未来,我觉得有很多期待,要做一名有影响力的摄影记者是近期的目标,努力不是口头说说的,要超越现在的自己才是关键。”机会从来垂青有准备的人,实力才是根本,奋斗才是捷径!因为热爱,所以专注;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学生记者  高  隽  韩建超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2号 邮编:430064 电话:027-88426013 传真:027-88426111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 武昌首义学院 鄂ICP备16000181号

  • 新闻中心首页
  • 学校要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聚焦
  • 电子校报
  • 首义光华
  • 视频新闻
  • 校媒风采
  • 微信
  • 学校首页
  1. 首页
  2. 新闻中心
  3. 视频新闻

从校报到人民日报

2007-07-17 03:36:26

——访校报记者团学生记者连波

源自于心灵深处的热爱

    “有时候,我都会拿自己的名字开玩笑,新闻联播,新闻‘连波’,好象我注定就是要学习新闻一样。”连波笑着说道。出差,调研,拍照,写稿,这就是连波目前的工作状态,现就职于人民日报驻广西记者站的他,称自己是一个有激情喜欢挑战的人,同事们也笑称他是“一个典型的工作狂”。

    今年年初,当别的同学还在招聘会上奔波的时候,连波早已经接到了人民日报抛来的橄榄枝。也许,有人羡慕他的幸运,可是幸运背后付出的艰辛却鲜为人知。

校报两年:磨练与思考

    从2004年加入记者团成为一名普通记者,到一年后成为记者团摄影部主任,连波感触最多的就是校报对新闻业务能力的磨练,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在副刊部的锻炼很实在,这要求你必须在生活中有所感有所写,是更深层次的思考感悟。在摄影部更像是处在一个小社会中,也许是身为主任的缘故吧,不仅在业务上要花精力去管理,在用人待人方面也有更多的要求。”只有会思考懂得思考,才有进步的可能。即使现在已走上工作岗位,连波仍会在工作中不断地思考。

    连波说从2004年加入校报记者团以来一直都处于“工作”的状态,校报为他提供了一个尝试、展示的平台。他的业余生活大都是在做校园采访,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马上就能运用到实践中。连波笑言:他常常 “偷懒”把校报的采访和课堂的作业联系起来,比如上新闻采访课需要练习写采访提纲,他就在有校报采访任务时,一边采访一边完成课堂作业。这种方法看似偷懒,却能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摄影可是连波的绝活,因为平时拍了很多,所以每次交摄影作业都特别轻松,他说:“我记得摄影课考了98分,呵呵,大学生涯中就这门功课成绩最高了。”

    “我真的很想把我会的全部教给你们……”这是他离开校报摄影部前对新成员说的一句话。作为记者,他尽心尽力地完成采访任务,作为部门主任,他在管理好部门的基础上力求让每一位成员不断进步。

人民日报:青睐有准备的人

    在校报的工作看似简单,却为连波今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5年7月他在新华社广西分社的农村部和政文部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刚进新华社,他坐了将近一个星期的冷板凳,没有具体采访安排,整天就是在资料库看稿子。连波就把分社记者的稿子看了个遍,对新华社的写作风格有了大体的把握,所以转到记者部后,很快就上手了。由于有了在校报工作的经验,加上他的适应能力强、基础硬,新华社的老师们都很喜欢他,在工作上给了他不少指点与帮助。

    2006年7月连波又幸运地得到了到人民日报驻广西记者站实习的机会。有了在新华社实习的经历,他干起来更得心应手了。

    “情况特殊,我进单位不是通过参加单位招聘的。由于大三时曾在人民日报驻广西记者站实习了25天,表现还不错,所以大四下学期时,实习单位主动与我沟通,希望毕业实习继续到记者站锻炼,所以从三月以来一直实习到现在,正式毕业后将会继续在记者站工作。”天道酬勤,正是在新华社和人民日报两大国家拳头媒体实习的优异表现,“幸运”的连波在还未毕业时就接到了人民日报的邀请。

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

    荣誉和成绩早已成为过去,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

    “对于未来,我觉得有很多期待,要做一名有影响力的摄影记者是近期的目标,努力不是口头说说的,要超越现在的自己才是关键。”机会从来垂青有准备的人,实力才是根本,奋斗才是捷径!因为热爱,所以专注;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学生记者  高  隽  韩建超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2号

邮政编码:430064

电话:027-88426013

传真-88426013

鄂icp备16001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