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校要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聚焦
  • 电子校报
  • 首义光华
    • 学校荣光
    • 教科成果
    • 竞赛获奖
    • 优秀师生
  • 视频新闻
  • 校媒风采
  • 微信
 
学校主页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视频新闻正文详情

承载梦想 “无人侦察机”飞上天

null

更新时间:2008-11-05  浏览量:   来源:发布部门: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  

null

秋季运动会开幕式上,一架白色的“飞机”在天空盘旋、俯冲、滑翔,同时一辆蓝色的卡丁车在跑道上慢慢驶向主席台,这一幕让学生们不时发出阵阵赞叹。地上跑的,天上飞的,这一奇观的创造者正是自动化系06级的两名学生——王慧和盛楠。这一刻,也映入了《长江日报》、《长江商报》、《楚天金报》等媒体记者的眼帘。

 

  美丽的意外“捡”了一辆飞机

从小对机械制造很感兴趣的王慧和盛楠可以说是一对黄金搭档,2007年的“中国机器人大赛”中的一个美丽意外,让他们萌生了自行设计制造“无人侦察机”的想法。

2007年10月,全国机器人大赛在济南举行。抱着学习和历练的想法,同寝室的王慧和盛楠向系里面提出申请,希望能参加比赛。“我们根本就没做什么像样的作品参赛,拿了两个工具箱和王慧以前的足球机器人就上路了!”盛楠告诉记者,制作飞机参赛是一个美丽的意外。

比赛前夕,武警工程学院的一架备用飞行器在试飞中摔坏了。“我们当时就跑过去,问别人愿不愿把坏的飞机给我们用。”由于该院带队老师和盛楠是老乡,他们将飞机上还能使用的零件全拿走后,把剩余的飞行器送给了盛楠。两人兴奋地把这个飞行器“捡”了回去,又从工程学院的参赛队里借来一大堆旧零件。当晚他们相互分工,一边忙着焊接、修复摔坏的飞机,一边设定数据程序,制作飞控系统,两个人整整忙了一夜。  第二天这架“捡”来的飞机竟然神奇地飞上了天,在四个设置点中,准确的飞中了一个点,一举夺得三等奖。当组委会得知来参加比赛的两个学生来自武昌分校,又是大一新生时,为他们竖起了大拇指。评委们还鼓励他们再接再厉,下次能带来更好的作品。

 

  苦心研究  “无人侦察机”飞上天

短短十几分钟的飞行,在其成功的背后是他们和老师以及同学们的苦心钻研和努力。获奖后他们就开始琢磨造一架属于自己的无人侦察机,然后再去参加第二年的比赛。学校专门拨下1万元经费,并请该系青年教师陈强给他们做指导。  买设备、编程序、装置调试,两个小伙子除了上课吃饭睡觉,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造飞机”上。为了节约经费,一些设备的制作让他们花了不少心思。地面无线设备接受仪就是他们由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改装而成。他们一边摸索一边学习。“飞机的制作过程就是我们和困难斗争的过程,好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我们都可以在实践中获得,这个过程很珍贵。”盛楠说。  据王慧介绍,从今年3月份开始准备制作材料开始,整个研制过程经历了8个月的时间。“无人侦察机”可以实现自行起飞和降落,最高飞行高度达300米左右,持续飞行时间30分钟,并能在空中完成定点追踪、定点飞行、实时航拍等任务。“飞机还能进行援救等任务,在灾难发生时,飞机的实用性很强!”一场震惊中外的大地震,让他们也获得不少启示。王慧表示,他们将不断考虑改进飞机的实用性,在上面加载车载设备,这样飞机就可以向地面投放救援物品了。

 

带着梦想他们将越走越远

谈起飞机,盛楠一脸兴奋,同记者谈论起来也是滔滔不绝。他告诉记者,自己今年将带着“无人侦察机”参加在广州举行的全国机器人大赛,并将有所突破,取得更好的成绩。

由王慧和盛楠牵头的“自控科技协会”也在不断发展中。开学初协会招新,他们就将卡丁车驾到招新现场,吸引了不少同学报名。协会的运作和公司性质的性质一般,完全由学生自主管理、财务独立,并可对外经营。他们想利用协会的智力资源,充分地为以后的实践打好基础。“我想我们还会参加下下届比赛,那个时候,我们的参赛作品将更好!”盛楠自信地说!

 记者  曾浩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2号 邮编:430064 电话:027-88426013 传真:027-88426111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 武昌首义学院 鄂ICP备16000181号

  • 新闻中心首页
  • 学校要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聚焦
  • 电子校报
  • 首义光华
  • 视频新闻
  • 校媒风采
  • 微信
  • 学校首页
  1. 首页
  2. 新闻中心
  3. 视频新闻

承载梦想 “无人侦察机”飞上天

2008-11-05 02:24:09

秋季运动会开幕式上,一架白色的“飞机”在天空盘旋、俯冲、滑翔,同时一辆蓝色的卡丁车在跑道上慢慢驶向主席台,这一幕让学生们不时发出阵阵赞叹。地上跑的,天上飞的,这一奇观的创造者正是自动化系06级的两名学生——王慧和盛楠。这一刻,也映入了《长江日报》、《长江商报》、《楚天金报》等媒体记者的眼帘。

 

  美丽的意外“捡”了一辆飞机

从小对机械制造很感兴趣的王慧和盛楠可以说是一对黄金搭档,2007年的“中国机器人大赛”中的一个美丽意外,让他们萌生了自行设计制造“无人侦察机”的想法。

2007年10月,全国机器人大赛在济南举行。抱着学习和历练的想法,同寝室的王慧和盛楠向系里面提出申请,希望能参加比赛。“我们根本就没做什么像样的作品参赛,拿了两个工具箱和王慧以前的足球机器人就上路了!”盛楠告诉记者,制作飞机参赛是一个美丽的意外。

比赛前夕,武警工程学院的一架备用飞行器在试飞中摔坏了。“我们当时就跑过去,问别人愿不愿把坏的飞机给我们用。”由于该院带队老师和盛楠是老乡,他们将飞机上还能使用的零件全拿走后,把剩余的飞行器送给了盛楠。两人兴奋地把这个飞行器“捡”了回去,又从工程学院的参赛队里借来一大堆旧零件。当晚他们相互分工,一边忙着焊接、修复摔坏的飞机,一边设定数据程序,制作飞控系统,两个人整整忙了一夜。  第二天这架“捡”来的飞机竟然神奇地飞上了天,在四个设置点中,准确的飞中了一个点,一举夺得三等奖。当组委会得知来参加比赛的两个学生来自武昌分校,又是大一新生时,为他们竖起了大拇指。评委们还鼓励他们再接再厉,下次能带来更好的作品。

 

  苦心研究  “无人侦察机”飞上天

短短十几分钟的飞行,在其成功的背后是他们和老师以及同学们的苦心钻研和努力。获奖后他们就开始琢磨造一架属于自己的无人侦察机,然后再去参加第二年的比赛。学校专门拨下1万元经费,并请该系青年教师陈强给他们做指导。  买设备、编程序、装置调试,两个小伙子除了上课吃饭睡觉,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造飞机”上。为了节约经费,一些设备的制作让他们花了不少心思。地面无线设备接受仪就是他们由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改装而成。他们一边摸索一边学习。“飞机的制作过程就是我们和困难斗争的过程,好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我们都可以在实践中获得,这个过程很珍贵。”盛楠说。  据王慧介绍,从今年3月份开始准备制作材料开始,整个研制过程经历了8个月的时间。“无人侦察机”可以实现自行起飞和降落,最高飞行高度达300米左右,持续飞行时间30分钟,并能在空中完成定点追踪、定点飞行、实时航拍等任务。“飞机还能进行援救等任务,在灾难发生时,飞机的实用性很强!”一场震惊中外的大地震,让他们也获得不少启示。王慧表示,他们将不断考虑改进飞机的实用性,在上面加载车载设备,这样飞机就可以向地面投放救援物品了。

 

带着梦想他们将越走越远

谈起飞机,盛楠一脸兴奋,同记者谈论起来也是滔滔不绝。他告诉记者,自己今年将带着“无人侦察机”参加在广州举行的全国机器人大赛,并将有所突破,取得更好的成绩。

由王慧和盛楠牵头的“自控科技协会”也在不断发展中。开学初协会招新,他们就将卡丁车驾到招新现场,吸引了不少同学报名。协会的运作和公司性质的性质一般,完全由学生自主管理、财务独立,并可对外经营。他们想利用协会的智力资源,充分地为以后的实践打好基础。“我想我们还会参加下下届比赛,那个时候,我们的参赛作品将更好!”盛楠自信地说!

 记者  曾浩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2号

邮政编码:430064

电话:027-88426013

传真-88426013

鄂icp备16001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