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记者采访中国名记者
——新闻传播系暑期新闻采访实践纪实 上学期末,新闻传播系作出一项决定:在暑假期间组织青年教师和学生组成一支特别新闻采访团——走向全国各省市,采访省级以上媒体中获得中国新闻奖的新闻工作者。系主任涂光 一个多月的艰辛与汗水,换来了一次次收获与欣喜。10多名同学采访了10多位中国名记者,撰写了5万多字的《中国名记者》专访文稿。下面,选登新闻采访团几位同学的采访手记。 从杭州传回的感概:特别的大课堂 在浙江省广电中心新闻中心台长的办公室里,我和周凌辉、丁思两位同学听了一堂特别的新闻课。 坐在我们对面张勤台长曾任电视台“城市之声”的总监,在新闻道路上可以说是老江湖了。 “动态新闻流程,全天24小时滚动直播的新模式,电台的新的发展趋势……”一系列新的观点和思路让我们应接不暇。“很多学校邀请我去讲课,一直都没有时间。”我们心里暗喜,大家都感叹道,这趟采访很值。 四天前,当我还在火车上忐忑不安时,我没有想到,这次浙江之行能让我受益匪浅。 当天下午,我们赶到《浙江日报》报业大楼,和文化新闻部副主 采访持续了2个小时左右,好客的 最忙的一天是5日。早上我们采访了《浙江日报》特别报道部的副主 作为“城市之声”的副总监, 一个星期的采访很快就结束了,忘不了每天早出晚归的采访生活,忘不了大家一起在西湖骑车观光的快乐。很感谢已经在杭州就业的我系周微学长免费为我们提供食宿,照顾我们的生活! 这是一堂特殊的实践课,我想不管是在新闻业务上还是在人生阅历上,这次杭州之行都是一次难忘的回忆。 记者 曾浩 从兰州道出的喜悦:幸运的背后是艰辛 我很幸运!真的。 我老爸在兰州做生意,我如往常暑假一样去兰州避暑,这一次,却多了一份任务,按照采访团的安排,我要采访《甘肃日报》的尚德琪老师。在兰州采访,没有在杭州那样慌张。在杭州的我们仨除了完成每天的采访任务外,更多地还要担心怎么坐车,在哪儿填饱肚子之类的琐碎。在兰州呆过5个夏天的我,对兰州我是相当熟悉了!相对于我们在杭州,真是轻松多了。 我很幸运!只打了一次电话就联系到获得中国新闻奖的尚德琪老师。我向尚老师说明来意后,跟他约定 突然,一摸脑门,天啦,这次打的是他的办公室座机,我竟乐地忘了问他的手机号码!果然,之后那个座机号就再也没有人接了。眼看10日也渐渐近了,可和老尚还没有联系上,怎么办啊?最郁闷的是10日还是星期天,报社应该没有人值班了,但我又不想就这样放弃。于是,我早上9点打那个座机,没人接。下午4点的时候,我又告诉自己,再试一次,或许会有奇迹呢。哈哈,奇迹真的出现!这次通了,是老尚的声音——因奥运会的缘故,他特意来报社开会。当时的我一个劲感叹自己命真好,立 我很幸运!老尚不仅为人热情、好客、幽默,而且很能侃。采访的成功与否,除了记者的采访技巧之外,被采访者的性格也是一个关键。曾经担任语文老师的老尚很能说也很会说,与老尚交谈近2小时,学到的不仅仅是新闻理论的精华,更多的是他教给我一种生活的态度。我很幸运,能认识老尚。 我很幸运! …… 写了这么多幸运,大家似乎也真的会挺羡慕我,我真的成了幸运之神眷顾的宠儿啦?当然不是,其实我的幸运在于我自己的一种态度,一种看问题的角度。 在这次外采中,大家绝对或多或少的碰到过很多问题,有被拒绝的,有被采访对象半小时打发的,更有甚至恳求多次还是无所求。当然,我也不例外,在杭州采访时,因为 不过,真正幸运的,是系里给予的这次外采实践机会,让我们能放手一搏,尽情地施展自我。在施展的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自己在新闻理论上的不足,在大家面前总显出不少局促。这次外采实践,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缺点,在新学期中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新闻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 记者 丁思 宁夏采访后的心声:领略到大家风采 作为2007级唯一一个参加这次采访任务的学生,我感到我才是幸运儿!回顾本次采访经历,我更是感慨良多。 今年五月份,我偶然听说了系里有外采的计划,但活动只针对于2006、2005级学生,让我遗憾不已。学期末的时候,又一次偶然看到了外采报名的通知,在学长们的鼓励下,我报名参加了外采活动,并选择了《宁夏日报》的 七月份,我尝试着联系 我想我是幸运的,之后便开始着手准备采访提纲,从网上搜集高鹏老师的信息,翻看她之前发表的稿件。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幸运女神又一次垂青了我,28日我收到 我们约好3点见面,我两点半就到了报社, 采访中,高鹏老师向我讲述了她从大学毕业之后到现在的经历,讲到她是如何用所学的中文知识写新闻,“将文字玩儿得山穷水尽”,开创了宁夏日报的新文风,用活泼的笔触做严肃的党报新闻。她总说自己是偶然间拿到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但是我们都明白这偶然中的必然,不断地积累,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坚持是她成功的必要因素。我们聊了尽两个小时并拍摄了采访照片。 采访结束后,她很热情地送我出门并告诉我如果还有需要问的地方随时联系她。 回到西安,我立刻开始整理音频材料,动手撰写采访稿。可以说本次采访是顺利的,唯一遗憾的就是没能做成侧面采访。 “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我很荣幸能用自己的方式一点一点的努力做新闻,尽管这一切只是开始。 记者 左萌 从深圳发回的誓言:“失败”后依然坚持 在深圳行之前,我是既激动又害怕。我更担心的是我们这些无名小卒凭什么去采访新闻业界的元老?就尊称人家一声“老师”,或是说专程前来给您树碑立传,或是前辈们看到我们这些学生记者的敬业精神不忍心拒绝……不管用什么方式,我们这些小记者还是想小试牛刀,就当见见世面也总是一种收获吧。 带着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量,我独自一路南下。深圳的太阳的确很毒辣,但没有阻拦我的脚步。那天,我十分大胆地走近了深圳报业集团——这个强手如云的新闻精英荟萃的地方。 虽然知道采访特区报总编辑有点困难,但我却不因此而退缩。 谁想到,一到门口就遇到拦路虎,必须工作人员刷卡才能进去。来来往往的人都在忙碌,根本没有人理睬我,好不容易有个清洁工要刷卡进去,我就紧跟在后面偷偷地钻了进去,正在窃喜,却又被保安逮住了,问我是干什么的?哪儿来的?凭着一股子做记者的优越感,我理直气壮地说明了我的来意。这个保安很通情达理,他告诉我去找王总的秘书。然而听了我的来意,秘书很不以为然:王总很忙,平日很多有名的记者和电台想采访王总都不行……我也壮着胆子跟她说:“我也是我们学校的精英,我们很敬仰王总的成才,所以我专程来想来分享一下他成功的经历和心得……”不怕别人笑话,我这一吹,秘书语气缓和了很多,她让我回去等通知。后来我也联系上了王总,可他很果断地回绝了我,他说,他做人很低调,不喜欢被别人歌功颂德。即便这样,我依然没有气馁,为了表明诚意,我想了很多办法,我给他写信,到他办公室门口蹲守……遗憾的是,都没能凑效。 走出深圳特区报大楼的那一刻,我心里觉得特别失落,并不是觉得没完成任务,而是觉得自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很渺小,很微不足道。也许会有人说我是运气不好,但我觉得,这没什么,我已经付出了努力,我已经得到了另一种进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记者之路并不想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但做记者一定要要顽强,执着。 记者 陈俊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