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校要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聚焦
  • 电子校报
  • 首义光华
    • 学校荣光
    • 教科成果
    • 竞赛获奖
    • 优秀师生
  • 视频新闻
  • 校媒风采
  • 微信
 
学校主页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视频新闻正文详情

爱心,在大山里播撒

null

更新时间:2008-11-05  浏览量:   来源:发布部门: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  

null

——我校师生赴五峰山土家族自治县仁和坪中学资教纪实

 

离别的车,开动了。有几位女同学忍不住小声哭泣起来,车窗外的孩子们,早已泣不成声。

10天,240个小时,他们用爱心播撒希望,孩子们用真挚回以感恩。

 

很快融入孩子之中

那是今年暑假期间,带着自行筹集的衣物、书籍、捐款,我校“爱心协会”15位成员和特招的10名同学一同奔赴宜昌市五峰山土家族自治县仁和坪中学,展开了为期10天的资教之行。

那里的普通教室,没有电扇。为迎接“资教教师”的到来,仁和坪中学的领导特批了几间有电扇的实验室做为资教“教室”。

“小老师”们上课时,运用各种互动的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让孩子自己上台,过足了一把“老师”瘾。语文、数学,除了讲授这类基础课,更多时候,队员们讲授的还是有关礼仪、军事等方面的课外知识。在队员们看来,在相对闭塞的山区,能让孩子们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最要紧不过了。

课下,他们和孩子一起打篮球,玩“真心话大冒险”,教他们跳“恰恰”,资教老师,很快融入了这帮孩子的生活。

      

教室里来了位老学生

在教室里,还经常看到一位大龄“学生”,他便是仁和坪中学的一位退休教师——梁传黔。

一杯茶,一支笔,口袋里揣个小本子,老先生又来上课了!

他,可是资教队贺斌老师的忠实fans,军事、心理、礼仪、地理,一听到贺斌老师讲这些知识,老先生总是瞪直了眼睛,唯恐漏听了一个字,而每每讲到我们国家的近现代史,老先生又会即兴感慨一段:“我们中国人民,是打不倒的!”此时,我们的小老师们都默默注视着这已年逾花甲的老人,为他的爱国之心行上几秒钟“注目礼”。

当了一辈子老师,老先生爱这里的孩子,他经常对孩子们说:孩子们,要好好学习啊,走出大山。以后,像哥哥姐姐们一样,去资教,帮助需要我们帮助的人。

 

曾经感到“很紧张”

资教活动刚开始的时候,资教进行的并不顺利。

平时习惯了做课堂里的“倾听者”,转而要成为手执三尺教鞭的传道解惑“先生”,队员们不觉的紧张起来。

然而,一看到讲台下那一张张渴望知识的小脸,队员们又很快调整好了心态,让自己放松下来。

在资教活动项目里,还有走访贫困生的要求。“每天要顶着太阳走三四个小时的山路,才能找到第一户人家;走访下一户,又要再走半个小时,有时候真的觉得很累!”本次活动的组织者沙杰峰皱了皱眉,转而又舒展开了笑容:“可是,每次一想到孩子们在等着,我们就在心里告诉自己:必须坚持下去,必须把这户人家找到,给孩子送去帮助!”。用带队的一系辅导员的话来说:“这些城里的大学生,看着这里的孩子们,陡然觉得自己长大了,因为,这里让他们开始有了责任在肩上。”

 

忘不了那一袋红枣

谈起走访,队员们一致表示更多的,还是感动。

在走访的学生中有一位小姑娘叫“春子”。她的父亲早年患有肝硬化,母亲也因不堪忍受贫困而改嫁,小春子只能靠年迈的奶奶养羊供给上学。在队员走访她家的第二天一大早,小春子居然赶了几十里山路,翻了几座山,跑到学校为我们的队员送来了一大袋枣子,继而盯着队员们,一言不发。看着默不作声的小春子,几位女同学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记者团刘一帆同学说:“这就是山里人,很淳朴,你对他一点点好,他就会用百分之二百的心意来回报你。”

带队的罗蕊老师对记者说:“队员们把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带进了山里,使得这里有很多学生都有了走出大山的想法。与其说我们带给他们的是知识还不如说是一种希望,一种思想的转变。”

“农业大国,中国农民靠什么走出贫困?是科技!是知识!是教育!细化到这座小山村,这里的孩子一天得不到好的教育,村子就一天摆脱不了贫困。

“孩子是村子的希望,知识是孩子的希望!十天的资教,我们不可否认,可能只是杯水车薪,但当我们的资教队伍走到这里,就代表了一种关怀正来到这里。

“正如仁和坪中学校长所言‘你们的到来给这里带来了更多的希望’。”

十天的资教之行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结束。然而,“阳光爱心协会”的关爱远远没有停止。队员们经过一番准备,确定了8个比较贫困的学生,回到学校将继续为这些孩子筹集物资。

 

队员感言:

▲ 沙杰峰:活动过程是一个由激情转化为亲情的过程,激情是支持山区教育的那份渴望,亲情是和五峰山人民建立的深厚友情。

▲ 贺斌:在五峰山的这些日子里,我无时无刻不在被这些待人真诚的人们感动着。

▲ 张文琴:我长大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不是金钱和名利而是情谊。真的不虚此行。

 

记者 向丽洁 涂娇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2号 邮编:430064 电话:027-88426013 传真:027-88426111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 武昌首义学院 鄂ICP备16000181号

  • 新闻中心首页
  • 学校要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聚焦
  • 电子校报
  • 首义光华
  • 视频新闻
  • 校媒风采
  • 微信
  • 学校首页
  1. 首页
  2. 新闻中心
  3. 视频新闻

爱心,在大山里播撒

2008-11-05 04:52:22

——我校师生赴五峰山土家族自治县仁和坪中学资教纪实

 

离别的车,开动了。有几位女同学忍不住小声哭泣起来,车窗外的孩子们,早已泣不成声。

10天,240个小时,他们用爱心播撒希望,孩子们用真挚回以感恩。

 

很快融入孩子之中

那是今年暑假期间,带着自行筹集的衣物、书籍、捐款,我校“爱心协会”15位成员和特招的10名同学一同奔赴宜昌市五峰山土家族自治县仁和坪中学,展开了为期10天的资教之行。

那里的普通教室,没有电扇。为迎接“资教教师”的到来,仁和坪中学的领导特批了几间有电扇的实验室做为资教“教室”。

“小老师”们上课时,运用各种互动的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让孩子自己上台,过足了一把“老师”瘾。语文、数学,除了讲授这类基础课,更多时候,队员们讲授的还是有关礼仪、军事等方面的课外知识。在队员们看来,在相对闭塞的山区,能让孩子们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最要紧不过了。

课下,他们和孩子一起打篮球,玩“真心话大冒险”,教他们跳“恰恰”,资教老师,很快融入了这帮孩子的生活。

      

教室里来了位老学生

在教室里,还经常看到一位大龄“学生”,他便是仁和坪中学的一位退休教师——梁传黔。

一杯茶,一支笔,口袋里揣个小本子,老先生又来上课了!

他,可是资教队贺斌老师的忠实fans,军事、心理、礼仪、地理,一听到贺斌老师讲这些知识,老先生总是瞪直了眼睛,唯恐漏听了一个字,而每每讲到我们国家的近现代史,老先生又会即兴感慨一段:“我们中国人民,是打不倒的!”此时,我们的小老师们都默默注视着这已年逾花甲的老人,为他的爱国之心行上几秒钟“注目礼”。

当了一辈子老师,老先生爱这里的孩子,他经常对孩子们说:孩子们,要好好学习啊,走出大山。以后,像哥哥姐姐们一样,去资教,帮助需要我们帮助的人。

 

曾经感到“很紧张”

资教活动刚开始的时候,资教进行的并不顺利。

平时习惯了做课堂里的“倾听者”,转而要成为手执三尺教鞭的传道解惑“先生”,队员们不觉的紧张起来。

然而,一看到讲台下那一张张渴望知识的小脸,队员们又很快调整好了心态,让自己放松下来。

在资教活动项目里,还有走访贫困生的要求。“每天要顶着太阳走三四个小时的山路,才能找到第一户人家;走访下一户,又要再走半个小时,有时候真的觉得很累!”本次活动的组织者沙杰峰皱了皱眉,转而又舒展开了笑容:“可是,每次一想到孩子们在等着,我们就在心里告诉自己:必须坚持下去,必须把这户人家找到,给孩子送去帮助!”。用带队的一系辅导员的话来说:“这些城里的大学生,看着这里的孩子们,陡然觉得自己长大了,因为,这里让他们开始有了责任在肩上。”

 

忘不了那一袋红枣

谈起走访,队员们一致表示更多的,还是感动。

在走访的学生中有一位小姑娘叫“春子”。她的父亲早年患有肝硬化,母亲也因不堪忍受贫困而改嫁,小春子只能靠年迈的奶奶养羊供给上学。在队员走访她家的第二天一大早,小春子居然赶了几十里山路,翻了几座山,跑到学校为我们的队员送来了一大袋枣子,继而盯着队员们,一言不发。看着默不作声的小春子,几位女同学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记者团刘一帆同学说:“这就是山里人,很淳朴,你对他一点点好,他就会用百分之二百的心意来回报你。”

带队的罗蕊老师对记者说:“队员们把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带进了山里,使得这里有很多学生都有了走出大山的想法。与其说我们带给他们的是知识还不如说是一种希望,一种思想的转变。”

“农业大国,中国农民靠什么走出贫困?是科技!是知识!是教育!细化到这座小山村,这里的孩子一天得不到好的教育,村子就一天摆脱不了贫困。

“孩子是村子的希望,知识是孩子的希望!十天的资教,我们不可否认,可能只是杯水车薪,但当我们的资教队伍走到这里,就代表了一种关怀正来到这里。

“正如仁和坪中学校长所言‘你们的到来给这里带来了更多的希望’。”

十天的资教之行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结束。然而,“阳光爱心协会”的关爱远远没有停止。队员们经过一番准备,确定了8个比较贫困的学生,回到学校将继续为这些孩子筹集物资。

 

队员感言:

▲ 沙杰峰:活动过程是一个由激情转化为亲情的过程,激情是支持山区教育的那份渴望,亲情是和五峰山人民建立的深厚友情。

▲ 贺斌:在五峰山的这些日子里,我无时无刻不在被这些待人真诚的人们感动着。

▲ 张文琴:我长大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不是金钱和名利而是情谊。真的不虚此行。

 

记者 向丽洁 涂娇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2号

邮政编码:430064

电话:027-88426013

传真-88426013

鄂icp备16001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