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爱心志愿者暑期支教记实
09年暑假,校阳光爱心协会和青年志愿者协会组建支教队分赴四川汉源、湖北咸宁及巴东展开支教活动。15天的支教生活,他们亲历了贫困山村孩子们的生活之苦,感受到了他们求知的渴望,同时也更激发了他们一颗颗爱心,立志要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短暂的支教,传递的不仅是知识与爱心,还传递了希望之光!
四川支教团——
住教室、睡课桌、吃得苦中苦;教知识、展才艺、点燃求知梦!
刚到汉源县,问题就找上门来。下了火车站,天色已晚,火车站离支教的地方还有很长一段山路要走,大家人生地不熟。最糟糕的是,当地连交通工具都很难找。正为难之际,好心的汉源县人民伸出友谊之手,解了支教队伍的燃眉之急。他们帮忙联系到四辆面包车,平安的把大家送到目的地。
到了目的地,大家更深刻的感受到当地人民的生活之苦,而最难的就是住宿和用水。晚上没地方住,大家就睡在教室里,找几张差不多一般齐的桌子,垫上凉席,就算一张床了。因当地气温与武汉相差很大,到了深夜明显感到寒气逼人,棉被不够,很多同学无法睡安稳觉,半夜常被冻醒。这样坚持了好几天,最后才派人乘坐当地唯一的交通工具——“麻木”,经过几个小时的路程,买回来一些薄棉絮,这才解决了睡觉问题。用水也是一个大麻烦,特别是洗澡的时候。每天要从一楼提水到三楼不说,还要用几乎冰凉的水洗澡,这对一向不愁吃、不愁穿的80、90后的学生来说,是极大的考验。条件虽苦,但是患难见真情,大家互相帮助,齐心协力,一路上也就这么走过来了。
刚到学校,当地校长就对我们的支教队伍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多在才艺上下功夫,为孩子们带去快乐;二是希望帮助建立一个心理咨询室;三是在建筑设计上多给予帮助。接到任务,我们的队伍也毫不含糊。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因为准备充分,学生们的综合素质高,多才多艺,教授国学、美术、趣味建筑、营养学等多种新鲜十足的课程,很快得到了学生、家长及校方的肯定。在支教学生的指导下,孩子们制作的各种手工作品、图画展览,让家长们赞不绝口。
上课期间,志愿者还特意为孩子们介绍武汉的一些知名高校,看着图书馆里浩瀚如海的图书,景色宜人的校园,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很多孩子不约而同地说:我长大了一定要去武汉读大学。原本打算去打工的一个孩子,经过这半个月的学习,激起了他的求知欲望,放弃了辍学的念头。孩子真诚地对老师说:“是你救了我”。
离开那天,汉源县教育局副局长、唐家乡中心小学校长、老师悉数到场,观看了精彩节目,为志愿者送行。当天,学生老师互赠礼物,孩子们把自己最珍贵的礼物送给自己喜欢的老师。一个自家产得最大的桃、一幅自己亲手画的画、一串亲手编的手链……副队长王思维感动的说:“有一个女孩,拿着一堆自己编到凌晨一点的手链,噙着泪花,亲手送给每位老师。”指导老师陈天军说道:“好多孩子、支教老师都哭了,舍不得嘛!也有好多人说,明年一定还要来。足足半个月的支教生活,很不容易,大家苦中作乐,团结互助,共同走过。收获的比失去的多,这就足够了”。
咸宁支教团——
啃着方便面翻过八座大山、杵着拐杖走过深山悬崖、逐个走访贫困学生家庭
正式的的教学活动从7月8日正式开始,26名志愿者带去了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等各个学科的教学计划,大部分志愿者走上讲台,当起了向往已久的小老师。在教学中,市场0702班的志愿者姚佳等发现厌学的孩子很多,因为很多家长认为读书没用。于是,他们便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用山外的故事和世界去吸引孩子们。
支教期间,志愿者们过得非常充实。每天除了上课,还要忙于教学走访,重点是贫困家庭走访,晚上跟孩子们谈心。最后一次贫困学生家庭走访最令人难忘,七名男生带着方便面,翻过了八座大山,才找到最后一户走访人家。他们从早上7点左右就从学校出发,只知道被访家庭的大致方向,一边走一边问路,“有目标了,再多山也要过”、“路一指,心里就有了希望”。姚佳告诉记者,他们7个人就是靠着心里的这份希望才没有回头,坚持爬过一个又一个山头。途中有的地方完全可以用深山野林形容,有的小路就只有50公分那么宽,他们拿着木棍杵着地一点一点摸索着走,饿了的时候就坐在大树底下把自己带的方便面和馒头拿出来,一人一口面,再用馒头蘸着面里的酱包,吃的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姚佳回忆说,那是她们“爱协七侠”,吃过的最美好的一顿午餐!
在那里,女生们都习惯了用浑浊的井水洗脸,男生们也习惯了站在广阔的操场上豪迈的用冷水冲澡。天气热的时候,就跟所有的农村孩子一样把床板搬到操场上睡觉,在半夜被冻醒的时候,看着孩子们安详的脸颊,心里就迅速升温。所有人都收起了所有的讲究,收起了所有的矜持,收起了所有的陌生,与山水为伴,与大地为伍,用激情和爱心战胜了所有的困苦和艰难。
支教活动在一场爱心晚会中落下序幕,孩子们表演着志愿者教给他们唱的歌、跳的舞,带着最闪亮的眼睛,表达他们心底最真诚的感谢和祝福。
巴东支教团——
自主招生,课堂爆满,有的孩子四点起床摸黑三个多小时赶来上课;
潜心教学,授之以渔,立志要对得起孩子们那份沉甸甸的求知渴望!
7月初,我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一行19人带着1500元现金和同学们捐赠的体育器材踏上了巴东达茶店子小学的艰苦的支教之路,为期16天。
据队长刘泽介绍,去巴东的路程非常遥远,而且交通很不方便,从武汉出发需一天半的时间才能到达。到后,志愿者们用一天的时间四处走访,召集学生。村主任和校长也都帮他们招学生,希望他们能来上课,最后有600多名学生想要来上课,还有其他村子的学生也想来上课,但是考虑到志愿者的人数问题和学生们课程差异的问题,最终只招收了260名学生,这些学生学习程度从幼儿班到八年级不等,于是志愿者把他们编成几个年级,便于授课。
有一个孩子家住很远,早上八点钟上课,他四点多就得起床。有一天下午放学,刘泽和另一名志愿者送这个孩子回家,回来的时候他们摸黑走山路,走了三个多小时才走回来,回来的时候已经十点多了,中途多亏当地一名大学生的帮忙他们才能找到回来的路。当时他们下定决心一定要认真教课。为更系统的组织教学,志愿者们每晚开例会,分组讨论教学方法、知识点以及如何能让学生最快最好的吸收到这些知识。有时他们一天甚至开两次会,这样在课余时间他们基本上没有时间娱乐。除了教学生基本课程外,还教他们心理知识,跟他们一起做课外活动,例如打篮球、乒乓球、唱歌、画画等,孩子们都是热情高涨,因为平时他们很少接触到这些东西,当地老师只是教他们学习文化知识,而忽略了传授学习方法。虽然当地人很重视教育,但缺少好的教育方法。所以在艺术课上,孩子们都是尽兴的玩、尽兴的学,有时还会调皮地在老师工作时教老师玩游戏,早上不时有孩子摘几朵花送给老师。
在离别的前一天,孩子们上课时闷声不响,舍不得老师的离开。送别之际,孩子们和志愿者们都准备了节目,有唱歌、跳舞,还有手语等,志愿者们还收到了孩子们折的摆满整个乒乓球台的千纸鹤和厚厚的一摞信以及其他的小礼物。
离别之时,孩子们拉着志愿者们的手,泣不成声。这次支教回来后,大家都很想再去看望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和淳朴热情的村民,队长刘泽说,如果有机会一定还要再去。
虽然是不一样的支教团,但是却肩负着同样的使命,传递着同样的爱和希望!正如志愿者姚佳所说,“人在大学一路走来思想产生了许多变化,体会到了不同的人生,这次支教活动让我完成了心里面最初的、最善良的梦想,我真的希望那些孩子们能够记住我们给他们带去的希望,走出大山,走的精彩!”我们衷心的希望志愿者们的爱像火种一样点燃孩子们的心,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同学拿起这个接力棒,把我们武昌分校学子的爱心播撒到祖国各地!
记者 刘秀娟 李莹 罗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