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学院开展“美育传承 活化非遗”暑期社会实践
随着艺术设计学院对少数民族文化主题相关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开展,越来越多艺设学子围绕民族文化进行创作、开展项目,其中不乏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团队。今年八月,团队在学院副院长肖巍带领下,前往贵州开展了4天3夜的文化之旅,通过对贵州六个文化遗留地的实地考察,切身领略当地特色文化,感受当地浓厚艺术氛围。
贵州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民族文化多姿多彩。
团队第一站来到了贵州省安顺市。安顺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团队成员们在安顺市区瞻仰了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逸飞故居,四合院内房屋为木结构青瓦建筑,颇具清代民居风格,留存有少量家居及相关历史资料。旁边纪念馆展览共分为八个部分,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现了王若飞同志在各个不同时期的经历和参与的重大历史事件。大家在参观当地建筑风格的同时,也接受了一次红色教育。
随后,团队前往安顺武庙,参观了武庙中的贵州省蜡染博物馆。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手工绘染艺术,其图案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是中国极富特色的一株民族艺术奇葩。队员们观摩学习了非遗蜡染技艺,了解了蜡染技艺的历史,零距离感受了蜡染技艺的精致细腻。栩栩如生的花鸟纹、几何纹样的排列组合,古老的技法从村寨中走出,描绘出一幅别样的少数民族艺术画卷。
团队还前往天龙屯堡,体验了当地最具特色的屯堡文化。天龙屯堡最初是一个以军事防御功能完善的城堡建筑,屯堡里的石屋将居住与军事完美结合,易守难攻,至今已有600年历史,被誉为“明代生活的活化石”。天龙屯堡是安顺市众多屯堡中各类文化元素保留最位完整的,其中包括安顺地戏、安顺木雕、屯堡石头建筑技艺、屯堡银饰制作技艺、安顺蜡染以及独特的建筑风格等。在这里,队员们不仅体验了各类文化元素,更与当地地戏非遗文化传承人进行了交流,了解了地戏起源和百年发展故事。
第二天,团队参观了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博物馆整栋建筑汲取了贵州侗寨鼓楼轮廓曲线的神韵,为三叉弧形堵式建筑,体现出贵州、民族、文化三个内涵,颇具地域及民族色彩。主楼二层和三层设有基本陈列展“记忆与传承——贵州世居民族历史文化展”,分为“千年之行”民族专题与“大美不言”文化专题,收集展示了贵州18个世居民族的传统服饰、银饰、面具、民族文献古籍等特色鲜明的实物资料,综合运用丰富多样的展示手段,力求在统一中包融变化,体现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特质与民族性格。一层、四层、六层和八层设有临展厅,不定期免费向观众推出各类民族、艺术和历史等方面的展览。团队前往参观当天,一层开设了《时间沉淀美——“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精品展》。“黔系列”是由贵州省人民政府发起打造的独具地方资源优势和民旅特色的白酒、茶叶、山珍、民族刺绣、民族美食等资源整合提升,打造成为“黔酒”“黔茶”“黔菜”“黔药”“黔银”"黔绣”“黔织”“黔艺”“黔珍”“黔景”“黔节”等“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建立起具有贵州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品牌体系。展览中陈列的各种展品都将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完美地融入文创产品中,既有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又不失实用性,打开了团队成员的设计思路,给团队成员提供了大量灵感。
行程最后一天,团队前往肇兴侗寨领略了侗族的民族风情。肇兴侗寨以鼓楼群最为著名,其鼓楼在全国侗寨中绝无仅有,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被誉为“鼓楼文化艺术之乡”。寨中五团,共建有鼓楼五座,花桥五座、戏台五座。五座鼓楼的外观、高低、大小、风格各异,蔚为大观。侗寨内随处可见在街边售卖的手工艺品,一针一线皆为侗绣,使用底布为侗锦。队员们通过与售卖的老奶奶交谈,得知绣香包的手艺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绣片也是一直小心保存长久使用的,纹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
此次暑期三下乡活动,让队员们深刻了解了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大家纷纷表示,将为传承非遗、守护美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以设计为媒,当好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护者。
特约记者 肖巍
编辑 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