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学支教,穿越山峦的教育之光
为践行志愿精神,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助力提高偏远山村地区教育水平,7月5日-15日,外国语学院“乐学志愿服务队”在李梦蝶老师带领下,赴十堰市郧阳区南化塘镇江湾小学开展了为期10天的支教活动。
在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推广普通话方面,支教队在调研基础上,围绕发音正音、规范用语、方言与普通话辩证关系等版块,组织多元化推普课程。针对十堰地区普遍存在的前后鼻音混淆现象,支教队精心设计前后鼻音课程,纠正山村孩子们的发音,并实施了个性化一对一辅导,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掌握正确的普通话发音技巧。此外,支教队还引入户外音乐课程,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放声歌唱。清风徐来,校园内歌声悠扬。
在非遗传统文化普及课上,剪纸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孩子们在支教队员的帮助下,一笔一划勾勒出自己的作品轮廓,完成剪纸步骤,共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脸谱主题课中,孩子们异常活跃,在了解到脸谱文化内涵后,迫不及待地沾上颜料开始制作。在助教老师的帮助下,一个个精美的脸谱在孩子们手中成型。最精彩的莫过于漆扇主题活动,以漆为笔,以水为画,彩漆漂在水面上,形成发散的水块,孩子们手拿扇子浸入其中,制作出独一无二的扇子。
山村小学教师严重缺乏,全校常驻教师仅十余人,唯一的英语老师同时还要兼授语文课。支教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结合学生现状,规划课程大纲,教授孩子们正确的单词发音规律。同时还自费带去英语卡片,以声行物结合的方式将英语讲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
支教期间,支教队员还针对山区女孩子们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特别开设了心理课程。通过分班教学,向孩子们普及生理知识,鼓励女孩子们正视并自信地面对自身的成长变化,帮助她们打破自卑与自闭的枷锁,鼓励她们奋斗、自强,通过学习走出大山,改变自己的命运。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偏远山区孩子的生活状况,支教队不定期开展家访活动,不仅送去了学院及支教队捐赠的物资与玩具,更送去了关怀与温暖,与家长促膝长谈,共话孩子成长与未来。
在走访五年级女孩徐欣雨家时,因天气炎热,支教队员们汗流浃背。徐欣雨从家中找出扇子、搬来椅子热情迎接。徐欣雨和姐姐是留守儿童,家访时,姐姐正在养鸡、做农活、洗菜做饭。支教队员们便跟着姐姐去菜地,与她聊天。姐姐表示:希望欣雨能够好好学习,走出大山。
大学生进山支教,何尝不是一次自我教育?在支教最后阶段,支教队在徐欣雨和王明洋两名同学带领下,以山林为背景、以万物为教材,开启了“翻转课堂”。两位“小老师”带着队员们漫步于田野小径,走过潺潺流水和茂密树林,分享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见解。从水生物的生态习性到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从动物的日常行为到山林间的奥秘,两位“小老师”如数家珍,那份对大自然的热爱与熟悉,令支教队员们钦佩不易。“孩子们在生活中展现出的智慧,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生活课。”
夜幕降临,特色晚会后的快乐时光里,志愿者们始终陪伴在孩子们身边。他们细心地帮刚洗完头的孩子们吹干头发,为有需要的孩子修剪头发,让他们以新的形象开启新生活。
7月15日,队员们以校园展示墙结合结营表演仪式,展示了夏令营成果,为这段短暂而美好的支教时光画上圆满句号。他们将孩子们的优秀美术作品、漆扇、树叶画、脸谱、剪纸作品、优秀书法作品等贴满教学楼走廊,孩子们自豪地带着家长前来参观。随后,一系列精彩的文艺表演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开场舞蹈《本草纲目》展现了孩子们的无限活力;英语话剧《Little Red Cap》展示了孩子们的学习成果;《离别开出花》《如愿》《七月上》《我和我的祖国》等歌曲演唱和《水调歌头》经典篇目朗诵,表达了孩子们对夏令营的不舍与眷恋,传递了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与期待。
在颁奖仪式上,优秀营员们收获了属于自己的荣誉证书。
夏令营即将结束时,支教团队收到了孩子们的匿名信笺:“希望每个老师都天天开心,谢谢你们给我们带来的课程和快乐。”“今天就要说再见了,我不想让你们走,希望你们平平安安。”“你们明年一定要来看看我们……”
本次夏令营活动,不仅受到了江湾小学孩子们的喜爱,还吸引了不少在镇上、市区读书的孩子们报名参与,更得到了当地村委会的高度肯定。村委会强烈期望能与我校乐学支教队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孩子们持续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五育并举,进而依托高质量人才资源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事业发展进程。
记者 王玉洁
摄影 梁天祈
编辑 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