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设学子 “破圈” 实践:将专业理论扎根现实
近年来,艺术设计学院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知识学习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致力于落实拓展第二课堂,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艺术设计”广阔天地的大门。3月17日-28日,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动画设计、环境设计四个专业外出进行了实践考察学习。
视觉传达:探寻非遗文化 搭建设计桥梁
为深化课堂教学与实践融合,拓展学生专业视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022级全体学生在五位专业教师带领下,赴陕西西安、河南洛阳、开封和郑州开展了为期10天的专业采风考察。师生通过实地调研非遗技艺、历史文物与文旅项目,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创新结合路径。
触摸秦汉盛唐,解码非遗活化石。作为首站,西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同学们系统梳理秦汉至唐代的文物脉络,并结合馆内文创产品分析设计转化逻辑。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恢弘气势与精妙工艺,让师生深刻体会古代工匠的空间塑造智慧。袁家村作为“关中印象体验地”的典范,将40余项非遗技艺转化为体验经济模式,启发了同学们对非遗活化的思考。此外,大唐不夜城的现代文旅设计、西安美院的艺术创作理念,以及永兴坊、回民街的地域文化符号,均成为同学们设计思维的灵感来源。
对话千年文脉,提炼传统美学。北上中原,师生在洛阳白马寺、洛邑古城及龙门石窟中感受建筑、雕塑与宗教艺术的交融。洛阳博物馆内,曹魏白玉杯的材质运用与唐三彩的釉色技法,为学生提供了传统色彩与造型的经典案例。在开封朱仙镇,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连生父子现场演示木版年画制作,师生通过实践掌握雕版、套色等技艺流程。清明上河园内,“宋韵视觉设计工坊”引导学生从《清明上河图》中提取视觉符号,探索宋式美学的当代转化。宋绣传承人韩玉琴则通过《忠孝图》绣制,诠释“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的匠心精神。
戏剧演绎历史,文物启迪设计。行程尾声,师生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通过沉浸式剧目重温中原历史,感悟文化传承的现代表达。河南博物院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的文物展陈,系统呈现了中华文明发展轨迹,为视觉符号提炼与文创设计奠定理论基础。
此次考察以“非遗活化”与“历史视觉转化”为主线,通过“考察+实践+研讨”的形式,强化了同学们的文化感知力与设计应用能力。带队教师陈晓慧表示:“中原文化是设计的源头活水,希望同学们能将传统基因转化为创新语言,成为文化传承的新生力量。”学院将持续推进“产学一体”教学模式,助力培养兼具文化底蕴与市场敏锐度的设计人才。
产品设计:设计赋能未来,行走铸就成长
产品设计专业2022级的71名同学在章文熹、徐梦云、王志武三位老师带领下,赴上海、苏州、乌镇、杭州开展了为期10天的设计考察实践。本次考察以“新质设计、文化传承、科技融合”为主线,通过企业参访、文博研习、自然探析三大板块,深化产教融合,赋能创新思维。
师生走进杨明洁设计博物馆、上海藤蔓设计、上汽大众第三工厂,开启“艺术+科技”沉浸式学习。在荣获国际大奖的CMF实验室中,同学们触摸材料创新与可持续设计的未来,于汽车设计公司的美学磁场里,感悟“中国智造”,见证柔性化智能生产线如何将图纸转化为产品。中华艺术宫的青铜器纹样、M50创意园的纺织厂改造、外滩万国建筑的时空对话,为同学们构建起“传统-现代-未来”、的设计认知图谱。AWE博览会与国际文创展中,人工智能家居、低碳科技产品等展品,呈现了“设计驱动生活”的无限可能。
在苏州七里山塘与平江路,同学们测绘水乡空间肌理,提炼“粉墙黛瓦”美学基因。拙政园的借景手法与苏州博物馆的“光影叙事”,启发同学们传统符号的现代化表达。良渚玉器纹样让同学们惊叹中华文明的设计智慧。洛可可设计公司以“爆款思维”展现用户需求洞察力。自然造物研究中心通过蓝印花布再造,示范“非遗活化”创新路径。乌镇的水墨画卷与西湖十景意境,成为天然设计灵感库,在观摩学习中,同学们渐渐体会到如何将自然韵律融入产品造型设计之中。
考察作为学院推进“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实践,让同学们在产业一线触摸科技脉搏,在文化根脉中汲取创新养分。
动画专业:探寻西北秘境,绘就灵感华章
动画专业91名2022级学生在刘茜茜、熊波、段舜婕三位老师带领下赴甘肃、青海开启了一场融合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的考察之旅。考察沿着丝绸之路展开,同学们在自然与人文景观中汲取知识,体悟多元内涵。
“专业学习需紧密贴合实践,做到精准深入。”刘茜茜老师介绍,此次西北学习之旅依据动画专业特性与学生成长需求精心规划,助力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提升动画场景设计能力是此次考察的重要目标。在张掖七彩丹霞,山峦色彩斑斓、岩石层理交错,构成天然色彩构图。同学们认真观察,记录灵感、构思草图。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形态各异,是提升画面表现能力的宝库。“莫高窟壁画线条运用精妙,通过粗细、疏密表现物体形态质感,动画绘制时要注重线条表现力。”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大家学习线条技巧,尝试融入现代动画创作。
为丰富动画角色塑造灵感,同学们走进藏文化博物馆。唐卡色彩斑斓、工艺精湛,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藏族工匠们高超的技艺和对宗教文化的虔诚。动画2201班黄耀嘉表示:唐卡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就像在动画中,每一个角色、每一个场景都承载着故事的表达。
此次西北之行巧妙地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学习,让同学们在真实情境中提升专业能力、激发创作灵感。刘茜茜表示,只有精准对接专业需求,让学生感受自然与文化魅力,才能打开创作思路,为未来发展奠基。
环境设计:踏寻滇西胜境,赋能环设新篇
环境设计专业101名学生在游娟、李耘云、刘荆、李玥莹四位老师带领下深入滇西开启了实践考察之旅。在“行走中国·设计启新”课程指引下,师生以大理为起点,途经丽江、香格里拉,最终抵达剑川县沙溪古镇,在彩云之南的旖旎风光与深厚人文中,探索环境设计的多元可能。
在大理白族村落,扎染体验成为同学们亲近传统文化的窗口。大家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亲手制作扎染作品,从构思融入白族文化元素图案,到运用传统技法进行布料扎结、染色,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与惊喜。游娟老师表示,扎染的图案、色彩及工艺,可作为独特的装饰元素,为设计提供灵感,增添文化氛围。同学们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传统工艺的魅力,也学会如何将其融入现代设计。
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间,“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布局,大理和丽江的白族建筑展现出白族人民的精湛技艺。老师们现场讲解建筑的空间规划与地域文化的紧密联系,“这些建筑不仅满足居住功能,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正是我们在环境设计中需要学习和传承的。”同学们穿梭于古城街巷,用相机和画笔记录建筑细节,汲取设计灵感。
在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原始森林与澄澈湖水构成的生态画卷,同学们深入理解生态设计理念,深刻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师生们积极参与当地生态保护活动,与环保工作者交流,将生态理念融入专业思考。“在环境设计中,尊重自然、保护生态是我们不可忽视的责任。”环境设计2202班曾国彬有感而发。
此次滇西之行,巧妙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厚植同学们的家国情怀,通过理论与实践、知识学习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为同学们打开了环境设计的新思路。未来,环境设计专业将持续深化教学改革,开展更多实践活动,培养更多兼具专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为环境设计行业发展和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肖巍表示,此次“行走的课堂”是艺术与文化的深度碰撞,亦是知行合一的生动实践。同学们通过触摸历史根脉、提炼地域美学、对话科技前沿,在行走中拓宽了设计的广度与深度。学院将非遗活化、校企协同、生态理念融入实践考察过程中,让设计教育有效地扎根现实、回应时代。设计不仅是技艺,更是责任——需以可持续理念守护人文生态,用中国故事传递价值。学院将持续深耕“产学一体”育人模式,助力同学们成长为兼具文化底蕴、技术敏锐与社会担当的设计英才。
记者 周丹晨 莫子醇
编辑 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