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韵流芳承非遗,“筝”做先“风”聚匠心
为深化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培育青年学子团队协作精神,4月16日,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南区“一站式”学生社区开展了“艺韵流芳承非遗,‘筝’做先‘风’聚匠心”文化实践活动。活动将风筝制作技艺传承、家庭美育涵养与团队协作实践深度融合,通过沉浸式文化体验构建起传统与现代的教育桥梁。
此次活动以“理论认知-技艺实践-情感共鸣”为脉络层层推进。同学们通过多媒体溯源风筝两千余年发展历史,着重了解潍坊风筝“扎、糊、绘、放”四艺精髓。同时,大家结合《数据库原理》课程知识体系,用MySQL搭建包含200余种传统纹样的素材库,可通过简单SQL语句检索出最适配风筝尺寸的纹样——醒狮。当空白绢面醒狮风筝徐徐展开,一场匠心共绘的文化传承之旅正式启幕。
醒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在十人协作绘纸鸢环节,同学们充分发挥创意和想象力,有人负责勾勒轮廓、有人负责填充颜色、有人负责细节修饰,大家分工合作,配合默契,绘制完成的醒狮风筝既饱含对传统纹样的敬畏,又融入了数字化时代的创新表达。
“小时候父亲教我扎竹篾骨架,母亲缝制燕子风筝的绢尾,那些春日里的欢声笑语至今难忘。”在情感共鸣环节,班长刘习晨的家庭故事引发集体回忆。同学们通过“一封家书话传承”活动,将创作过程拍摄成短视频与家人云端共享,将家庭美育与集体实践有机融合。活动组织者、辅导员彭苾蕊表示,风筝线串联的不仅是技艺传承,更是代际情感与文化基因的延续。
此次活动创新采用沉浸式、项目化的文化实践,既锤炼了学生跨学科协作能力,又构建起家校协同美育机制,营造了社区美育氛围,将德育有效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未来,学院将持续在思想引领中厚植德行,让文化精神亮在社区,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学生风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工通讯员彭苾蕊
编辑 张璐